《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13节作者:
非洲小童 晋国西有吕梁山,故称西山。东有太行山脉,故称东山,东山为东北—西南走向。晋郭缘生《述征记》记载:“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诸山皆因地立名,实一太行也,连亘十三州之界。”通俗的说,太行山北起今北京西山,也就是古幽州;南达今豫北黄河北崖,也就是春秋的河内之地;西接山西高原(上党地区),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今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形势险峻。
春秋之世,西山与东山一带生活着众多山地民族,史称狄人。狄人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或者更早,大致分为白狄、赤狄、长狄三个大类以及十数个分支,东山皋落氏属于赤狄一支。
有一点可以确定,狄人是山地民族,居无定所,不仅难以征服,即便征服下来也几无经济收益,这就是士蒍之法要“经沟渠”而不“经东山”“经西山”的根本原因。
晋国虽然成为次国,占有河东、河曲大部分地区,但若要进军整个黄河中下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向南进军,肃清河曲的最后两个坚强堡垒,虞国与南虢,然后可以南下中原,也可以阻止西秦向中原进军。这个目标将耗去晋献公的有生之年。
二要突破晋国东西方向过于局狭的生存困境,东进黄河下游的支流少水一线,也就是进入河内。如此既可以南下中原,也可以东进卫国以及济水一线的齐国,这个任务将在数十年后由晋文公完成。
第三才是攻打东山狄人,进军上党地区,以确保河内、河东的安全,以及向东边的东阳进攻。一百多年后,虽然曾经强大的晋国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但东山的鲜虞(中山国)则是顽强地活到了战国时代。
这种情况下,晋献公命令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就是给他出难题。大子若战败归来,说明无能,大子的地位可能不保;若战胜归来,涉嫌向君父示威,身家性命还是可能不保。
大夫里克一直支持大子申生,虽然早就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还是幻想在朝堂上说服晋献公回心转意、善待申生。
里克说,“大子作为储君,职掌宗庙以及社稷的祭祀,并有义务朝夕陪伴君父。若有军国大事,要么随君父一同出征,要么在家暂替君父监国。军旅之事属于人臣之职,不宜委托给大子。我听说将命大子讨伐东山,还是敬请国君收回成命。”
晋献公一听拂袖而起,“我有很多儿子,还不知道要立谁呢!”
大子闻讯大惊失色,忙向里克求救。
里克知道晋献公心意已决,便告诫大子申生谢绝出征,退守曲沃“治理内政,训练军旅”,其实就是叫申生拥兵自重,迫使晋献公不敢轻易废立。
无奈申生不得要领,坚持出师。事已至此,里克也就冷了心,向朝廷称病,不再掺合这起父子之争。
虽然支持者宣布退出,太子申生还是一门心思准备东征。
按照惯例,国君在出征之前,要向将帅配发名器,以示授权与授信。名是名号,器是与名号匹配的车服仪制。先说车,车指乘车的规格,按照周礼,天子六驾,诸侯五驾,卿四驾,大夫三驾,士二驾,庶人一驾。服指服装与饰物,服装好理解,主帅是什么级别就着什么样的服装。饰物通常是玉玦,佩于腰间,代表信物。
无奈晋献公命令太子申生东征,根本不是为了让申生树立威权,而是要处心积虑打击他的威权。于是出征那天,晋国将士们惊讶地看到台上站着一个身着奇装异服的主帅:主帅征袍的一半像君服,一半不像;腰间的信物系了一个,不过系的不是常见的玉玦,而是金玦。
日渐紧张的父子关系,怪异反常的现象,不禁让奉命随征、并非申生一派的贵族们异常担忧。若听从大子申生调遣,是对君主不忠;若不听从调遣,恐与申生一党结怨。
大夫狐突是重耳的外祖父,身份原本非常敏感;这次东征充任申生的御戎,又跟申生有了瓜葛。怎样才能避免与申生结怨,不连累外甥重耳,还要不得罪晋献公呢?
办法是有一个,士蒍用过的,就是劝说大子申生赶快走人,主动离场。
如果申生答应,晋献公就可以用“士不用命”或“将不用命”的由头废了申生的大子名号,贵族们就可以摘掉听从申生的不忠帽子,还不用得罪申生一党。
无奈狐突等一帮贵族们好话说尽,申生油盐不进,不仅执意出师,而且还得胜回朝。
狐突知道大事不好,战后连忙称病告假,宣布退出晋献公与申生的父子之争。
很快到了前656年的冬天,晋献公父子恩怨已经持续了十年,需要交待的是,大子申生时年大约二十二岁,重耳大约四十二岁,夷吾的年龄稍小于重耳,奚齐还是个十岁小童。
晋献公年事又高,为了奚齐,是到了了断一切的时候了。
对于那三个成年儿子,晋献公这个做父亲的似乎没什么欠疚,这十年的时间,该提醒儿子的地方也提醒了,该做儿子工作的地方也做工作了,该为难儿子的地方也为难了,如果还是不能主动回避,那么父子的恩情就到此为止了。
按照计划,公子奚齐的母亲骊姬召来申生,提醒他赶紧祭祀亡母齐姜,因为晋献公最近老是梦到齐姜诉说没吃没喝的。
申生是个孝子,回去之后连忙祭祀亡母,又按照习俗将祭祀的腊肉敬献给君父。骊姬趁机在腊肉中下毒,然后嫁祸申生,并指控重耳、夷吾二子同谋。可怜申生百口莫辩,又没有流亡或反抗的勇气,就在曲沃的新城自缢身亡。
重耳、夷吾二人原本准备朝见君父,半路上闻讯大惊,连忙赶回领地。
前655年春天,晋献公派出两拨杀手,一拨杀向蒲城的重耳,一拨杀向屈城的夷吾。
面对父亲的追杀,重耳先是严禁下属抵抗,“不要违抗君父之命,犯君命者,是我的仇敌!”然后仓皇翻墙,逃往狄国,杀手据说只落后一步,斩断了重耳的一截衣袖。
公子夷吾虽然进行了抵御,也仅能暂时自保。
对晋献公来说,一夕之间,困扰自己已久的三位公子就这样退出了主场,真是可喜可贺。
为了防范夷吾和重耳交结秦国、卷土重来,晋献公将申生的妹妹穆姬许配给秦穆公,实现秦晋历史上的首次政治联姻,史称秦晋之好。一位占卜官或许屁股坐在夷吾或者重耳这边,不希望秦晋迅速结为盟友,就推说占卜显示穆姬与秦穆公的婚姻将会祸及晋国。老谋深算的晋献公仍然不予理会。
前655年冬天,大子申生死后的一年,晋献公又取得一个重大胜利,灭掉了虢国。
晋国之所以灭掉虢国,似乎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第一,早在晋国南北内战期间,虢国曾经帮助北方派打击南方派,而南方派就是今日晋国的前身。第二,虢国收留桓族与庄族的残余势力,这些人跟晋献公有不共戴天之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虢国是河西、河曲之人进入河南的唯一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晋国能够灭掉虢国,大夫荀息功不可没。荀息原名原黯,字息,或为姬姓,因功得有荀邑,遂以邑为氏,是为晋国的荀氏家族。(注1)
鉴于晋国与虢国中间隔着虞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献计,用宝马与玉璧贿赂虞国,请求借道伐虢,以报世仇。虞国贪恋宝物,竟然与晋国一同出师攻占南虢的国都下阳。南虢公被迫迁都上阳,是为北虢。几年之后,晋献公故技重施,先向虞国借道灭掉北虢,返国途中顺便灭掉虞国。从此,晋国尽有河曲、河东,还得到部分河南、河西的土地。
庆功宴上,大夫荀息牵来此前贿赂虞国的宝马,郑重交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抚摸宝马笑道:“马则吾马,齿亦老矣!”(注2)人老奸,马老滑,此时此刻,用老奸巨滑来形容晋献公恐怕最为合适了。)
日期:2012-03-17 17:55:2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