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11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素有治河的传统,统治者之所以治河,最初的主观愿望主要是为了便于军队迅速开拨到边远的国土甚至是他国,当然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的往来。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春秋时期楚灵王开扬水以沟通汉水与云梦大泽,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连接长江与淮河,战国时期魏惠王修鸿沟以连接黄河、淮河,无不如此。
  晋国周边水网非常发达,从北方的绛城(翼城)出发,经浍水西行,可以到达广大河东;从南方的曲沃出发,经涑水南行,可以到达河曲、河南、河西。鉴于这些地方几乎不是晋国的领地,所以似乎可以认为,士蒍推出“经沟渠”之法,就是要因地制宜,筹备将黄河的一部分、汾水、涑水、浍水四水列为晋国的内河,将河东、河曲以及部分河南、河西变为晋国的领土。

  总之,士蒍之法对晋国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前半部“建都邑、起宫室”是一部治国的纲领,后半部“经沟渠之法”是一部致力求强求大、甚至称霸中原的作业指导书,也自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梦。
  然而这时侯,晋国刚刚脱去城邦的帽子,在东周诸侯国的地位不高。时大国建三军,次国建二军,小国建一军(人数12500),晋国只有一军,势力范围局限于浍水、涑水以及汾水流域的一部分。一个小国要实现这个理想,似乎不太容易。
  可喜的是,晋国的发展蓝图一经推出,就得到晋献公君臣的狂热推崇。短短数年,晋国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步扩张,基本上将汾水、涑水、浍水变为内河,占有河东、河曲的大部分土地,西北与北狄接壤,西与秦国接壤,一举从小国变为次国。
  晋国能够变成次国,作为晋献公最重要的谋臣,士蒍显然是功不可没;除士蒍之外,晋国还有许多异姓或者疏远的同姓趁机建功立业,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力量,不断渗透、影响晋国的内政外交,其中就包括异常敏感的晋国接班人问题,这让晋献公再度不安起来。
  日期:2012-03-15 00:52:03

  3、晋国的接班人问题(上):三个眼中钉
  叙述晋国接班人一事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晋献公的儿子重耳究竟是哪一年出生?
  曾几何时,晋公子重耳的年龄如同晋国都所在地一样引起不少争议,也同样是个值得澄请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事关晋献公的一系列举措,更事关贵族公子重耳如何褪去浮华,在复杂残酷的人生中实现脱胎换骨,最终成长为一代霸主。
  有关重耳的年龄,有三处资料值得注意。
  先看第一处资料。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清楚地写道,“献公即位(前677年),重耳年二十一。”“献公二十二年(655年),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鉴于古人年龄为虚岁,刚生下就算一岁,据此推断重耳生于前697年。
  再看第二处资料。《国语晋语》中一段对话提及“晋公子(重耳)生十七年而亡(流亡那年为前655年)”,据此推断重耳生于前671年,较《史记》的说法晚了二十六年。
  最后看第三处资料。《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的文字没有直接叙述重耳的年龄,而是按照这样的先后次序追忆晋献公的子女状况:先介绍晋献公夫人贾君没有生子,次说晋献公与父亲晋武公之妾齐姜生下大子申生姐弟,次说大戎狐姬生下重耳,小戎子生下公子夷吾,最后提骊姬姐妹各生公子奚齐、公子卓。
  那么如何理解《左传》的这段文字呢?

  《国语晋语》的支持者似乎以为《左传》是按照长幼次序在介绍群公子。既然齐姜乃晋献公父妾,那么晋献公与齐姜所生申生一定在父亲晋武公卒后(前677年),照次类推,公子重耳就只能生于前671年而不是前697年。
  但《左传》很可能是遵照身份的尊卑次序来介绍群公子,先讲大子申生,再按年龄大小提及庶子,重耳、夷吾以及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尚未取得大子身份的公子奚齐、卓。
  按照身份的尊卑次序介绍人物,这非常符合古人行文纪事的习惯,也是《左传》作者一惯的叙述特点。也就是说,公子重耳长于大子申生,生于前697年,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司马迁的说法属实,那么前672年,公子重耳已经二十六岁,公子夷吾稍幼,大子申生尚不到五岁,他们的父亲晋献公准备深入渭水流域,即今陕西临潼附近讨伐骊戎。
  之所以要追溯前672年晋国讨伐骊戎事件,是因为该事件系晋献公父子兄弟交恶之源。
  其时士蒍还未上台执政,能在晋献公身边说得上话的大夫们尚不具备经略四水的视野与能力,他们只是认为晋国尚没能肃清河东、河曲的诸侯国,就舍近求远进军河西,似乎不太务实。
  为了阻止这次无谓的军事行动,晋国的大夫们不惜打造一个不祥的占卜结果。无奈晋献公嗤之以鼻,执意出兵,虽然随后没能取得什么军事成果,但带回了骊戎的一对美女:骊姬姐妹。

  美女的力量是无穷的,晋献公的天平从此开始向骊姬姐妹倾斜。
  前666年,骊姬生下了公子奚齐,晋献公开始坐不住了。这时,申生已有大子名份,所以不乏拥立者。公子重耳、公子夷吾早就在积极营造个人品牌,也是应者云集。
  晋国经过数年的扩张,已经形成了这些一批新兴的政治力量。
  一是异姓。除士蒍之外,晋国还有两个外来户也就是异姓一同登上历史的舞台。
  一个脱颖而出的叫毕万,最初是异国他乡的一介匹夫,投奔晋国之后,凭借战功得封魏邑,有马百乘,尊贵程度仅次于晋献公。(注1)毕万子嗣以邑为氏,是为晋国的魏氏。

  晋国另一个脱颖而出的异姓叫赵夙。赵夙跟士蒍一样,都有一个伟光正的出身。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赵夙祖先是商朝的赢姓诸侯蜚廉。赢姓诸侯蜚廉本人因为善走,儿子恶来长得孔武有力,所以父子二人都备受商纣器重。后来周武王(前1027年-前1025年)伐纣,诛杀恶来,吞并赢姓诸侯国。
  仅仅过了几十年(前947-前928年),赢姓重新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蜚廉另一儿子季胜这边,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造父,因为擅长驾车受到周穆王的宠幸,并得封赵城。造父以邑为氏,是为赵氏。恶来之后也共居赵城,以赵为姓。
  又过了几十年,周孝王(前897-前888年)时期,恶来之后赵非子因为擅长养马,得封秦邑,因为姓赢,所以史称赢秦。
  周幽王(前897-前888年)时期,造父之后赵叔带放弃周王室的庇护,转投晋国的晋文侯,于是晋国就有了一个新的家族赵氏。史称晋国的赵氏与赢秦同宗,就是这么回事。拜晋献公推行强干弱枝、强国运动所赐,赵夙也因为屡立战功,后来得封耿邑。
  毕万的孙子魏犨,赵夙的儿子赵衰均是追随公子重耳的。
  晋国还有一帮疏远的同姓、外戚也开始发迹。

  贵族狐突,字伯行,是晋文公的外祖、晋献公的岳父。据《国语.晋语四》“狐氏出自唐叔,”那么狐氏就是晋国同姓(姬姓),因为屡立战功得封狐邑。狐突以邑为氏,是为狐氏。在事关晋国接班人的争夺战中,狐突自然是站在外甥重耳这边,并听凭两个儿子狐毛、狐偃追随重耳。
  贵族郤(xì)豹,字叔虎,父亲是北方的晋鄂侯(前723年-前718年),兄长是北方的晋侯缗(在位:前706年-前678年)。虽然父兄皆死于长达七十年的南北内战中,但是郤(xì)豹凭借一身勇力,在晋献公时期屡立战功。《国语晋语》曾经记载,郤豹见士蒍功业日盛,大发感慨道,“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于是每有攻城略地,无不执羽先登。因为伐狄有功,郤豹得封郤地(地不详),并以邑为氏,是为晋国的郤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