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2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本人希望能够采纳两家之长,一是按国家来写,着眼于大国及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次国或小国。二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段产生重大影响与作用的世家,也就是包括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在内的王公贵族。
  写作计划:晋国的世家为一本,书名为《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楚国的世家拟为一本,书名暂为《春秋世家.永远的楚王族》,另附郑国、鲁国、东周部分世家的评论。齐国的世家拟为一本,书名暂为《春秋世家.迷惘的齐公室》,另附卫国、宋国部分世家评论。秦国因为世家不成规模,暂不列入写作范畴。
  还有几点交待如下:
  第一,本书无力探讨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全部,仅重点关注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文明,仅是这个宏大叙事的一个小小断章。
  第二,不树道德楷模,只关心世家的利益角逐。不盲从所谓的定论,尊重人性与真相。
  第三,写作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为了写这本书(或者是三本书),我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包括基本整理东周十国近二百个世家的简谱(含每个家族的领地、每代主要成员的军政履历等)等。

  日期:2012-03-11 11:04:19
  一、“桐叶封弟”说与晋国的由来
  (?--前十一世纪)
  1、“桐叶封弟”的三个说法
  我们来做个老套的民意测验,题目如下:

  有人因为一场游戏得到一个国家,你是信还是不信?
  选项有三,一是相信。二是半信半疑,或许有,或许没有。三是根本不信。
  选信的恭喜你,有三个历史名人专门出书支持这个说法。一个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了一本著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一个是西汉经学家刘向,写了本《说苑》。一个是西汉史家司马迁,写的是文史巨著《史记》。
  根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的相关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某一天,年幼的周成王正在跟弟弟叔虞玩游戏,听说周师征服了唐国,就随手将一片桐叶剪成珪状递给叔虞,“我将唐国封给你。”摄政王周公旦听说了这事,以为天子无戏言,就力促成王封唐,史称桐叶封弟。
  《史记.晋世家》的记载稍有不同,以为是大夫尹佚而非周公旦促成桐叶封弟一事。
  图为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持的玉制礼器,尖首平端。

  选半信半疑的同样恭喜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是为《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在文中说,因为一个不恰当的玩笑,促使成王将土地与人民封给年幼无知的弟弟,并非明智之举,想必不会出自圣人周公旦之手。若真有其事,也一定是别人干的。
  选不信的还是恭喜你,地下出土文物、著名青铜器铭文《晋公奠》有云,“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騄燮百夷,广嗣四方。至于大庭,莫不来王。”
  据青铜器专家唐兰考释,《晋公奠》乃唐叔虞后人晋定公(在位:前511年-475年)所作。晋定公以为先祖叔虞早在周武王时期就居功至伟,绝非凭借一个游戏侥幸得到唐国,这自然是全盘否定桐叶封弟说。
  一个国家的诞生竟有三番说辞,自然非同寻常,孰是孰非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若要揭示真相,不妨追溯晋国的前身-周民族,走过怎样一条艰难曲折的兴盛之路,其与晋国的诞生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
  周民族兴盛之前,华夏大地上相传产生了十位盟主级别的政治领袖。(注1:由于秦一统之前并无绝对的个人权威与中央机器存在,所以本文故将部落联盟、城邦联盟的首领统称为盟主。)

  最早是三皇,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
  其次是五帝,少昊帝青阳氏、颛顼(zhuānxū)帝高阳氏、喾(kù) 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有虞氏;(注2:)
  以上是后人想像的三皇五帝像。
  最后是大禹夏后氏、商汤,后称二王。
  有关三皇五帝的说法,历来不无质疑,比如二十世纪的“古史辨派”就以为,夏、商之前的历史皆为后人追述,缺乏第一手文字以佐证,并不可信。胡适更认为春秋战国以前之历史皆后人之假托,“要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与胡适同时期的钱穆反对人为地将历史一刀切,他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是从追忆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则古史即无从说起。”
  钱穆的话应该更有道理,因为所有能够流传下来的书面文字也好,地下出土文物也好,其实与口耳相传的上古史一样,都是人为的产物,可能部分忠于事实,也可能部分自说自话甚至是弄虚作假,若严格排斥,就没有人类历史可言了。
  总之,能够流传下来的历史就好比一个不无污垢的小孩,人们是将脏水与小孩一同泼掉,还是仅将脏水泼掉,实在没什么好争议的。
  至于以什么标准来判定是小孩还是脏水,或许可以尊重这样一个社会常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单独存在,需要在相互往来中创造历史、改写历史,某一民族的追忆史如果能够得到多数民族的认同,或者能够得到敌对民族甚至是征服者的认同,即使不能全部采信,也不应全部视为子虚乌有之事。
  从现有经史子集的记载来看,三皇五帝之说显然为包括周民族在内的多数民族认同,也就值得今人慎重对待。

  言归正传,来看周民族走过了怎样一条兴盛之路。
  日期:2012-03-11 11:28:07
  2、周民族的英雄们
  周民族的历史上曾有多位英雄,《诗经?大雅》共有六首诗歌追忆了周民族英雄从创业到建立王国的不朽事迹,其中《生民》叙述周人始祖后稷的事迹。《公刘》叙述周人祖先公刘由邰迁豳的史迹。《绵》叙述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从豳迁往岐下之后的丰功伟绩,以及周文王如何继往开来,使周民族日益强大的故事。《大明》叙述了周文王父亲王季和母亲太任、文王和太姒结婚以及武王伐纣的故事。

  周的始祖姓姬,名弃,号后稷,传说曾经担任帝尧的农师,又担任帝舜的后稷(jì)。后稷跟农师一样,都是主管农事之官。后稷因为任上有功,在帝舜手中得到一块土地-渭水流域的邰(tái)地,今陕西省武功县境内。
  后稷像
  土地是人类的休养生息之所,也是财富之源,因此常常引发争执、侵略甚至是杀戮。夏代末期,盟主夏后氏侵吞周人赖以生存的邰地,后稷的后裔不窋(zhú)被迫率族奔走北方,与戎狄为伍,过着以畜牧、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
  不窋的孙子公刘是周民族历史上的第二位英雄。他重操祖业,以种植为生;又南渡渭水,至南山采伐木材,得能积累财富应对内外之需。公刘的儿子庆节实力渐长之后,来到渭水的支流-泾水北岸,建立豳(bīn)国,也就是今陕西彬县。(注1。)
  古公亶父(dǎn fù)是庆节的八世孙,在周民族历史上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后来被周民族尊为大王。
  古公亶父继承后稷、公刘的优良传统,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但也面临一个困境:周民族这时尚不够发达,没有修建城池,无力自保,屡屡遭遇西北的戎狄薰(xūn)育族的侵凌勒索。
  古公亶父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打,但打不过薰育族,结果会将土地、人民输个精光;二是不打,先是破财免灾,最后还是要赔进土地与人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