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3节作者:
非洲小童 两条路都是死,前面一条路是快死法,后面一条路是慢性自杀。古公亶父选择第二条路,戎狄索要财物,那就给钱;戎狄贪得无厌,又索要土地与百姓,古公还是照办。
周人怒了,皆欲奋起反抗,一时间,群情非常激昂。古公出现了,但他没有发表战斗宣言,而是来宣布散伙的。
古公亶父说,“民众拥立君主,就是想让他为大家谋福利。现在戎狄前来侵犯,正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跟着我与跟着戎狄有何不同呢?人民为了我的缘故去战斗,我却牺牲他们的父子兄弟去做君主,我实在于心不忍呀!”
话说完了,古公亶父就率领族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豳(bīn)国,向南迁徙,他的身后是周人已经经营九世的土地,以及纷纷要求保家卫国的人民。随后,古公亶父渡过渭水的支流徂、漆二水,(注2)越过梁山,来到岐山之下一带的平原,史称岐下。因为周人在此居住,所以岐下又称周原,今属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交界地段,是周民族的第三个栖息之所。
古公亶父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就打着仁义的旗帜接收难民。大批豳国的人民不堪为戎狄的奴役,又思念古公亶父的仁义,于是扶老携幼,前来投靠。古公一则收获人民,二则收获仁义的美名,因故实力大增,得在新的地盘上站稳脚跟,不受左邻右舍们的欺负。
古公又大兴土木,修筑城郭,营造房舍,以为都邑。有了坚固的城池,周民族也就不用那么惧怕游牧民族的侵略,人民及财产的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这个举措标志着周民族脱胎换骨,告别部落首领时代,进入城邦时代。
古公所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政治联姻,发展政治盟友。
邰国在渭水流域,可能就是周始祖后稷的封地,是周人走出渭水、走向中原的首个必经之路。挚国为殷商的畿内之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为了谋求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古公迎娶邰国国君之女太姜,生下少子季历。(注3:)古公又为儿子季历迎娶挚国国君的次女太任,生下周文王姬昌。(注4)
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苦心经营,周人终于拿到一张进军国际主流社会的入场券。就在此时此刻,周民族面临一场权力的角逐,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首次内斗。
古公亶父有多个儿子,太伯为长,虞仲为次,季历居幼。按照嫡长继承制的原则,周民族的领导权不能交给姬昌。季历德才兼备,又备受父亲古公的偏爱,所以角逐到周民族的领导权。太伯与虞仲二人竞争失败之后,远走东南,建立吴国。
有关这次内斗,后人基于政治的需要,则是极尽粉饰之能事,比如孔子《论语》的说辞是太伯品德高尚,几次主动将王位让给弟弟季历,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话来称赞他。(注5)
季历即位之后,凭借婚姻关系以及强大的家族实力进入国际主流,先是成为盟主武乙的坐上宾,后又成为商纣祖父、盟主太丁的牧师。从此,周民族得能名正言顺结交天下诸侯,影响力与国际地位日增。(注6)
---------------------
不知道怎么回事,贴不上图片。。。
日期:2012-03-11 11:40:56
3、周文王姬昌
姬昌是季历与殷商贵族女子太任的儿子,史称周文王,这是一个让周民族走出西方、入主黄河中下游的决定性人物,也是一个被后世神圣化了的人物。
纬书《尚书帝命验》曾经记载,姬昌出生时天降祥瑞。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则盛赞姬昌的母亲太任的出身如何高贵,品行如何贤惠,孕育儿子姬昌时是如何注重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
这些调调都旨在告诉人们:姬昌吉人天相,血统高贵。
这些说法暂且可以听之任之,不用太当回事,因为姬昌跟祖父古公、父亲季历一样,还需要继续跟殷商属国进行政治联姻,来提升周人的国际地位。
黄河中下游一带有个国家叫做莘国,在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西连渭水,东连汾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仅如此,莘国还盛产美女。
据《诗经?大雅?大明》记载,莘国国君的女儿太姒如同天仙下凡,非常漂亮。跟所有的小说一样,公主嫁给王子,太姒嫁给了周民族的领袖姬昌,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打铁还需本身硬,周民族作为一个后进民族,要想发展壮大,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一席之地,仅靠政治联姻是不够的,仅靠家族成员也是不够的。周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蜗居在岐山之下,实力有限,进出不便,不容易吸引外来人才,姬昌准备用领袖的人格魅力以及杰出的政治才能来克服所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不足。
在无数史家与文人的笔下,姬昌被定格为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形象。为了不怠慢来访的士人,姬昌经常顾不上吃午饭。一时间,远在孤竹国(今河北唐山以西)的伯夷、叔齐,商大夫太颠、闳(hóng)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皆来投奔。
与此同时,姬昌并不因为重用外来能臣,就冷落包括姬姓家族成员在内的旧贵族利益。
《左传》有说周文王在位期间曾经颁布了“有亡,荒阅”的法令,意思是清查逃亡的奴隶,勒令归还原主也就是旧贵族。(注1)
《史记.周本纪》也记载姬昌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这些“仁”“老”“少”多是姬姓家族成员。
任用新人,也不亏待旧人,团结一切有生力量,姬昌故能称霸西方,史称西伯。
周的强大也招致诸多诸侯的不安。在黄河支流伊水流域也就是中原有个崇国,其国君名叫崇侯虎,可能担心周民族东渡渭水,进军中原,消灭崇国,于是就怂恿盟主商纣将姬昌囚禁在商都朝歌以北的羑里。
商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为了惩罚异己,设置了诸多令人恐惧战粟的酷刑,砲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铜柱上涂油,在铜柱下端放置炭火,然后命令受刑者爬铜柱。无需多久,受刑者就带着一身油掉在炭火中,并迅速化为一堆灰烬。
如果周人不能及时相救,姬昌必死无疑。
问题是,朝歌为今河南安阳,羑里为今河南省汤阴,距岐下有千里之遥,中间更隔着众多殷商属国,其中就有崇国。倘若周人发兵相救,商纣随时可以将姬昌就地正法。
河南汤阴县羑里城的周文王雕像,跟时下绝大多数伟人雕像一样高大巍峨,但欠缺辨识度。
河南汤阴县羑里城,周文王被囚的雕像。
为了营救姬昌,周人开始了大范围的寻宝行动,前往渭水流域的骊戎国物色宝马,来到黄河中下游的莘国也就是太姒的娘家搜罗美女,奔赴淮水流域的熊国求购名贵的战马。(注2:)这番美色加宝马的贿赂行动很是成功,商纣这边欣然笑纳,姬昌不仅收获自由,也籍机与中原的诸多民族互通往来,增进感情。
获得自由身的姬昌还给国际社会送来一份大礼,他将自己的洛西之地献给商纣(注3:),只求换得砲烙之刑的废止。于是在天下人的欢欣鼓舞与称颂声中,一个慷慨仁义的准盟主形象悄然树立。
姬昌这个形象广告的收益是无穷的。
在此之前,周民族若要冲出渭水,要向邰国及莘国借道。若要更进一步,进军东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还得向两个国家借道,一个是芮国,在今陕西潼关;一个是虞国,在今山西平陆。芮、虞两国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多年来悬而未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