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32节作者:
木棉小树 日期:2010-05-13 23:18:12
4.3.比较优势
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爆发之后,国内媒体对“洋”品牌奶粉的集体涨价口诛笔伐。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个事件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集体涨价”事件很难上升到道义的高度。第一,这么多“洋品牌”居然象商量好一样同时提价,这在逻辑上无法解释,因为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大家都耳熟能详;第二,假如我是某洋品牌奶粉供应商,当我发现销量突然之间出现大幅上升以至于我的供应计划无法跟上销售速度的时候,我只有通过上调价格来抑制需求了。举个例子,一个偏远的小镇,冬天发生雪灾和外界交通中断,小镇上唯一的商店老板最明智的作法是立即将所有日用品的价格提高到任何人都不会抢购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商品被合理地分配。
还是古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尽管我认为中国的农业现在面临“内忧外患”,但所谓的“外患”其实是由“内忧”引起的。如果本土乳业企业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之事,而不是整天在电视上摆出一副“佛”的姿态“谈经论道”的话,“洋品牌”是不会有攻城掠地的机会。“崇洋”是理性的经济选择,和民族气节毫无关系。何况“崇洋”并不等于“媚外”。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行业现在存在的机会是其他行业所不能相比的:第一,这个行业本来就落后,落后就意味着机会;第二,我们自己以前不争气,只要我们争气,就来了机会,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毕竟,我们用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5%的人口;毕竟,我们南有“杂交水稻之交父”袁隆平,北有“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更有无名英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所以我尝试着对中国的农业进行一下梳理。农产品可以分为两类:种植产品和养殖产品。由于种植产品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先看一下养殖产品。
首先养殖业兼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两种特质。肉类养殖产业的资金密集型特征更为明显;水产品养殖则两种特征较为平衡,劳动密集型特征要明显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水产品养殖产业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前面我也分析过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至少在今后10内仍然是具备明显优势的。考虑到养殖业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水产养殖业是中国农业领域的优势产业。由于东南亚国家并不具备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因此中国在水产养殖业的优势地位一定会保持很长时间。肉类养殖可以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因此中国的优势未必明显,比如欧美的肉类价格相对于蔬菜价格要便宜很多。同时肉类养殖从来源上看可以理解为粮食的转换,粮食生产的优势也直接决定肉类养殖的优势。我查找的相关数据基本上证明这种分析(养殖产品几乎全部是净出口,进口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水产品养殖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从2003年的33.3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51.77亿美元。但是活猪和肉类的出口几乎没有增长。不过活猪出口从2007开始有所增长,我把它理解为2006年农业税取消所产生的养殖饲料成本降低导致的价格传导作用的结果。
再来看种植业。种植业的构成种类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四大类。粮食作物在中国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和豆类、薯类;油料作物包括花生、菜籽、葵花、芝麻等。这种分类我觉得并不科学,因为把豆类当作粮食可能并不是很合适。
种植业中除了蔬菜和水果,其他的全部是规模化产业,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规模上不去,产品是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的。换句话说,种植业除了蔬菜和水果之外其他产品都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或产业,尤其是小麦。以水稻为例,根据农业部和商务部泰国参赞处的资料,近年来泰国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6亿亩左右,但亩产量只有110-200公斤。而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超过600公斤。但是泰国却是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原因就在于泰国稻农平均每户的种植面积为42亩,中国稻农平均每户的种植面积只有1.98亩。所以在种植业的产品中中国占优势的只能是蔬菜和水果这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关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2003年到2008的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当中,谷物出口量越来越少并且小麦一直是净进口;大豆、棉花、食用油进口量很大;蔬菜水果是净出口而且出口额增长很快。其中,大豆、食用油和棉花的进口量非常大,大豆进口占到世界贸易量的53%;棉花在2007年和2008年的自给率只有63%和58%。由于众所周知大豆的进口量非常大我就不再列举具体的数据了。
所以,中国农产品目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水产品、蔬菜、水果这三类产品上。
日期:2010-05-13 23:22:01
4.4.小结:地发千祥
通过上述分析,我按照惯例对中国的农业进行一下总结。不过由于农业以及农产品的特殊性,无论是升值还是加息,对农业的影响都不大。汇率的调整意味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体系的调整,但土地和人工成本不变,所以汇率调整的影响不大;农业一向是有专项贷款的,税收上也有优惠,因此加息对农业的影响相对一定是最小的。所以本部分的总结我主要想对未来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方向做一定的预判。
1.谷物、棉花和油料作物
这三种农产品都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要想使其实现规模化经营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减少农民的数量。中国农业生产率最高的是东北,原因就在于东北三省加起来也不过1亿人口。所以,要想提高这三种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在产品或者产业本身,功夫在诗外。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层面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功夫也在诗外。即使政府大幅提高农业补贴,也无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三种农产品在今后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来讲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中国食用油的供需缺口实在太大,因此美国大豆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中国的市场,因为美国大豆压榨油的成本最低。
但是随着肉类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玉米作为最理想的饲料用粮价格会相对于其他粮食看高一线,农民兄弟大可以提高玉米种植的面积。中国玉米出口量2005年的时候超过了800万吨,但到了2008年就萎缩到了几十万吨。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玉米在国内的前景。
另外正是由于这三类产品的生产都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因此所有科技手段中最容易推广或者最被农民兄弟所接受的就是种子。因此研发生产种子的公司一定会生意兴隆。
2.肉类产品
肉类产品说白了是粮食的另外一种转换方式,既然中国的谷物和豆类种植是缺乏优势的,那么肉类产品本身也是缺乏优势的。但是肉类产品的机会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肉类养殖的技术和效率太低,提高的空间很大;二是肉类消费在居民食物消费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所以肉类产品无论是养殖还是深加工一定会很有前途。但无论是养殖还是加工,肉类产品都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这个行业适合大企业大资金进入。对于P民们而言,这个行业的专业岗位在未来的就业需求一定会增加;有钱投资股票的朋友们可以将行业龙头企业的股票列入关注对象,尤其是那些实现了养殖和加工一体化的企业会很有前途。因为养殖环节会受到饲料价格波动和收购方两头的制约,加工环节的企业会受到原料成本波动的制约。
3.水产品、蔬菜、水果
如前所述,这三类农产品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农产品,前途自然一片光明。从种植结构来看,蔬菜瓜果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自2005年开始就没有再提高,但出口量却在增加,只能说明其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行业内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公司会强者恒强,但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企业也可以大举进入。毕竟这三类产品种类繁多,相对存在大量的细分市场。因此相应的就业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同样,行业龙头企业的股票自然也会成为理想的投资品种。这三个行业目前的产品质量是大家最不满意的,也说明这三个行业目前的投资机会最大。
4.农业物流
中国的物流成本过高是所有人的共识。农产品作为一种大宗商品,物流成本对其影响较之一般商品要大很多。中国的物流产业也发展了很多年,不要说第三方物流,现在找“第四方”物流公司都变得比较容易了。但农产品的物流我相信现在是物流产业的“盲区”,尤其是内地农产品的物流。嘉吉公司前途中国区总裁葛诺仁先生为中国农业产业化提出的三个建议就是:提高种植技术、规模化经营和提高物流水平。
所以,罗杰斯2008年时曾经指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是农产品。看来此言不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