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33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5-19 23:47:46

  5.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流通业
  流通业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马克思所谓的“惊险的跳跃”。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从某个角度上讲就是中国流通体系的一次再造和一场革命。中国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就曾经说过:得流通者得天下。流通业的变革所孕育的机会无疑也是巨大的,从汕头走出来的“打工仔”黄光裕就凭着一个天才商人的灵敏嗅觉和吃苦精神居然将一个小店做成了举国瞩目的家电连锁巨头,并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并且这个行业还孕育一大批象国美这样的成功典范,苏宁、红星美凯龙、东方家园、物美、步步高、红旗连锁、宝供物流……流通业和制造业一样,是同样在体制外为民营资本创造了大量机会的传统行业。

  5.1.“狼来了”?
  2001年底,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抛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将入世对中国各行业的冲击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其中最具轰动性的一个观点直指中国零售业。该报告指出,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将成为遭受冲击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行业。根据其预测:在未来的3到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甚至80%的市场将为外资占据,30%的市场份额将由国内零售巨头把持,仅剩的10%的市场份额则掌握在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当时这份报告在国内曾经引起不小的震动。随着家乐福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攻城掠地”,在它辐射范围的小超市纷纷倒闭。因此一度还曾经流传这样的流行语:“家乐福一开,倒闭自然来”。

  但是,既然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狼”早晚要来。2004年,按照WTO协议的规定,中国的流通业全面开放,时至今日已经6年了。那么,中国的流通领域竞争格局究竟如何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4年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限额以上的批发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8%,2008年的这一比例为8.2%;2004年外资流通企业在限额以上的零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为6.9%;2008年的这一比例同样为8.2%。也就是说,麦肯锡的“预言”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当时“家乐福一开,倒闭自然来”的现象看来也只是昙花一现,基本上属于自己吓唬自己。巴菲特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沙滩上裸泳。当初的“倒闭者”,看来都是潮水中的“裸泳者”。

  这种情况并非特例,以马来西亚为例,日本、香港、新加坡、英国的零售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断进入马来市场,但是其结果是一茬接一茬地“前赴后继”。只有日本的吉之岛(Jusco)和伊势丹(Isetan)做得比较成功。每个国家的市场特点千差万别,尤其是象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其市场情况更为复杂,外资进入一定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留给它们的市场领域也一定是有限的。所以,市场的开放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必然沦陷,相反的是国内的流通业在竞争中不断地壮大和提高。

  市场保护则必然意味着效率的低下,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保护了半个多世纪,其结果是两大汽车厂商搞了几十年的汽车居然连像样的轿车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无法生产。而真正代表了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奇瑞和吉利,却是在夹缝中顽强地逐步成长。当全球汽车业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战栗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业却在危机中大赚特赚,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汽车业到了今天仍然是温室里的花朵。

日期:2010-05-19 23:51:04

  5.2.零售业众生相
  由于批发业的主导方更多的是厂商和零售商,属于小众市场,并且我认为批发业在流通价值链上并不处于强势地位,因此我打算只就零售业进行分析。在中国零售业的不同业态中,有连续五年以上的数据可查的一共有7种业态: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和家居建材商店。但限额以上的仓储会员店和家居建材店的销售额实在太小,没有太大的分析意义,因此我只对前述五种业态进行分析。

  1.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
  上图中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在中国零售业的业态中只有专业店的发展一枝独秀,其市场份额在持续快速地提高;超级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此期间却在不断下降;百货店、专卖店和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高度稳定。专业店市场份额的优势不仅十分明显,并且还在上升,因此可以对专业店的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2.单位面积营业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绘制。
  从单位面积的营业额指标来看,表现最为优异的是专卖店。但是由于专卖店渠道担负的更多是订单处理功能,其在性质上和一般的销售通路并不一样,因此专卖店的这一指标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在另外四种业态中,专业店的表现仍然最为突出,超级市场的表现相对最差。
  3.人均销售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绘制。
  从人均销售额来看,专业店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表现最差。并且值得一提的专业店、百货店和专卖店的人均销售额在2003年到2008年的六年中始终保持上升态势,但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人均销售额几乎没有增长。
  4.利润

  最后我们看利润情况。在我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只找到了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利润情况。从利润指标来看,专业店依然独占鳌头,超级市场和百货店位列其后。便利店在2003年和2004年都是亏损状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的数据绘制。
  5.综合排名
  这样我根据上面的分析综合上述四个指标进行一下排序:
  业态类别市场份额排名单位面积营业额排名人均销售额排名利润额排名合计得分
  百货店332310
  超级市场254213
  专业店12115
  专卖店513413
  便利店445518
  按照排名加总得分进行比较,就是谁得分少谁就最优秀。尽管超级市场和专卖店的得分一样,但专卖店的市场份额实在太小,因此将其列在超级市场之后。这样五种商业零售业态的竞争力排名应当是这样的顺序:

  专业店>百货店>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
日期:2010-05-19 23:58:35

  5.3.零售业小结:并购风暴来临
  在对零售业进行总结之前,我们仍然需要对中国零售业的整体运行情况用“望远镜”进行整体性审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零售业总体说和中国的农业市场类似,就是太散太乱,“散”和“乱”导致的结果就是利润水平上不去。浙商证券2009年的零售行业研究报告讲2008年中国零售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5%左右(其中百货店平均为17%左右,超市类平均为15%左右,家电连锁的综合毛利率在14%左右)。我自己查看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的毛利率大多在20%上下。但无论是15%还是20%,这与美国30%的零售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相比,差距都显而易见。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零售业的行业集中度太低,也就是说中国的零售业公司太多了。公司太多,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也无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下图是中国零售业行业集中度情况。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2009年流通行业研究报告。
  我们再来看美国和日本的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