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30节作者:
木棉小树 日期:2010-05-12 21:04:19
4.土生万物-农业
在中国,这些年没有什么比农产品更让人揪心的了。套用朗咸平教授用于形容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形容词:内忧外患。尽管我觉得这个词汇用于形容中国的制造业很不合适,但如果用于形容中国的农业我个人认为是再适合不过了。
首先我们来看“内忧”。这些年来中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一再地考验国人神经的承受能力,因为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所涉猎的种类之多、环节之广和“毒性”之深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这期间唯一的好处是P民们这些年来化学知识的普及水平迅速提高,即使对于一些艰深晦涩的化工产品现在也不再陌生。我想即使“西毒”欧阳锋再世面对此情此景怕是也要从此退隐江湖,四川“唐门”如果今天仍然存在的话估计也要被迫更名为“糖门”了。无论是土里长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是天上飞的,基本上今天在中国要吃到安全的食品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因此,用“全面告急”来形容中国农业今天面临的境地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再来看“外患”。在种植业上,中国东北传统的国产大豆早在多年前已经丧失了定价权,每天的价格基本是根据大连港到港的美国大豆价格来确定自己的价格水平。2009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已经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53%。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的进口依赖度高达70%。
大豆市场目前已经被“ABCD”四大粮商完全控制。2004年的大豆危机导致国内压榨企业陷入倒闭风潮,而四家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这四家企业——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的首字母分别为“A、B、C、D”,因此被简称为“ABCD”。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经有64家已被国际四大粮商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四大粮商从原料生产、贸易到加工直至零售,几乎是占据了“产业链”的全部环节。
不仅大豆已成为需要“看人脸色”的农产品,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还不无忧虑地指出,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和粮食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目前除稻谷外,国际粮棉油产品价格都低于国内,除了已被蚕食的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量也持续增加。“ABCD”不是个案,国外资本多年来大举收购、参股国内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盛不仅参股双汇和雨润,对赌蒙牛;美国的畜牧业巨头艾格菲集团在中国南方大举收购生猪养殖厂;德意志银行也在中国大规模布局养殖业,获得上海宏博集团养猪场30%的股权,并注资天津的宝迪农业集团;美国杜邦携手敦煌种业设立种业公司;黑石购得寿光蔬菜市场股权;软银集团入股太子奶集团……
日期:2010-05-12 21:07:42
4.1.千年轮回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发展工业,客观地讲,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种策略确实保证了中国工业体系从“一穷二白”的状态发展到“百花齐放”的阶段。但是,尽管农田基本建设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压制农产品的价格和意识形态为纲的路线却导致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限制,中国的农业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在短短数年的时间之内就依靠只占世界8%的耕地面积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一名曾经的农民,我个人认为这个成就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市场经济在事实上的推行
据说当年赫鲁晓夫访美的时候适逢白宫外面有一大群人在游行,艾森豪威尔便向他炫耀:这就是我们美国的民主!赫鲁晓夫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如果你想看的话在我们国家我们5分钟就可以办到。所以,体制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上的确立是在1992年,但是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经济已经在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了。如果你没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历过当时的农村集市的话,你是不会对“熙熙攘攘”和“摩肩接踵”这两个成语产生感性认识的。那个时期的农村集市不仅仅是一个市场,也是远方城市传来的各种信息的集散地,更是大姑娘小伙子接触流行元素的前沿阵地。多年以后我再也没有在任何场合体会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喧嚣和生机,尤其那种喧嚣背后的纯朴和希冀。当年在各种斗争中筋疲力尽的人们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上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瞬间被市场体制或者机制点燃并成几何级数放大。当时交易的活跃分子都成为了农村最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但不幸的是其中有一小部分被政府定义为“投机倒把分子”在游街示众之后关进了班房。
2.农业科技的推广
伴随着农民生产积极性爆发式提高的同时,是农业科技的迅速推广。当时的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化肥的使用;二是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三是农药;四是农业机械。上面的顺序是按照我印象中的推广时间排列,农药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可能在时间上比较同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