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29节作者:
木棉小树 日期:2010-05-05 20:17:28
3.4.小结:顺势而为
首先我仍然从升值和加息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前景进行分析。如前所述,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国内外价格体系一致的基础之上,而劳动力成本不在这个体系之内。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力和土地,其他资源都可以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配置。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与否并不会对制造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恰恰相反,人民币汇率回归合理将会使资源配置回归合理,从而使资源产出效率大为提升。
加息对制造业的影响很简单,就是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成本的提高对于那些单纯依赖银行贷款来追求外延规模发展的制造企业来说,无疑会造成较大的打击。但从整个行业来说,会使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获得融资,或者说资金使用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合理的利率就意味着合理的资金成本,而合理的资金成本是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的。
1.汇率不调整;不加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仍然会继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将大大放缓。并且由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将使得经济增长随着外需的变化而频繁波动。“投资-出口”的模式进一步发展,投资效率将继续下降,产能过剩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国内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的情况下经济会濒临崩溃。
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是最为不利的。中国自2004年以来外贸依存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07年几乎接近了7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讲,我觉得这种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极致。我们难以想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会达到100%,那就意味着国内的消费会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那么,假如全球再经历一次类似的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将彻底崩溃。如果那样,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简直就成了一个笑话。
2.汇率不调整;加息。
加息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一部分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追求外延规模发展的制造企业会举步维艰,并且随着利率的不断提升最终濒临倒闭。但是,那些注重管理提升和研发投入从而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来取得进步的制造企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资金使用效率会大为提高。事实上资金也是一种资源,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用俗话来说,就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3.汇率调整;不加息。
这种情况下国内价格体系将回归合理,制造业将会进行一次洗牌,那些单纯依靠压榨财务成本生存的出口制造企业将会相继倒下。
4.汇率调整;加息。
这种情况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内价格体系回归合理;二是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这无疑会导致制造业的大洗牌,洗牌之后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强者恒强。其中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将会被彻底洗牌。
顺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能过剩行业内的制造企业未来的处境大多数会很惨。如前所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不足以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因为我们的比较优势目前仍然十分明显,劳动力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考虑到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这种优势应当会至少保持10年。这样我个人对制造业的建议就是:顺势而为。
1.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包括两个方面: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由国内向国外转移。既然产业转移是历史潮流,那我们就应当顺潮流而动。所以我建议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应当与内陆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进行比较优势的测算。如果发现这种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或者优势已经很小了,就应当考虑产业转移了。当然,产业向内陆转移需要政府创造物流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毕竟产业转移不等于企业转移。我们的行业协会其实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大企业的转移可以带动产业的转移。关于这一点,我发现谢国忠先生2007年就有过很好的论述,因此我就不再班门弄斧。谢国忠先生的论述如下:
中国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一个好的出路是,把这些行业转移到内陆省份。但由于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的限制,迁往内陆省份的选择暂不现实。轻工业的利润空间有限,且对交货期高度敏感,如果货物在堵塞的高速公路上耽搁,就可能损失掉所有利润,这将是难以承受的。
中国应该建设由内陆直通主要港口的货运专线铁路,并在沿途的主要工业园区设置车站,完成远洋航运和铁路运输的无缝对接。这样会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并且会大大降低类似“春运”的运输负担,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会被更好地利用。此外,工人的消费支出还可以拉动内陆当地的内需。
建设这样的铁路也是十分经济的。2007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将超过1.2万亿美元,其中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了四分之三。如果2000亿美元的出口额转移到内陆,而承担双向运输的铁路收取1%的运费,那么每年20亿美元的运费就足以证明花300亿美元修一条这样的铁路是合算的。当然,其实际成本可能不过为这一预算的三分之一。因此,这类工程有相当大的商业空间。
我想说的是,不知道我们的4万亿投资决策是否大多属于这样的多赢决策。巨资投入的京沪高铁,不知能否达到和这样的货运专线一样的效果。
2.产业升级
关于产业升级的说法非常多,我并没有去仔细去研究专家学者们的高论。我只是根据世界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规律来对我们的制造业升级闭门造车地做出判断和建议。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通常有两波,并且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第一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过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之后,转出国就专注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了,也就实现了产业升级。第二波产业转移就是装备制造业的转移,然后实现第二次产业升级。
这两波产业转移过程其实都是比较优势变化的过程。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体现在了装备制造业上了。所以,我们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向内陆地区或者其他国家转移,同时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要向装备制造业升级。产业升级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意味着“调结构”目标的实现。东北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全国的对比可能更能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资料来源:《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竞争力探析》,李静,《东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事实上这一过程也是在自然发生的,比如世纪之交我当时接触山东省的纺织服装业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工业缝纫机、绣花机等需要从日本进口,价格高昂;而印刷业的很多设备都需要从德国和日本进口。但到了2006年我发现山东当地的纺织服装设备制造已经颇具规模,并开始向东南亚国家出口。
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没落,一定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危机”而担忧。
3.对于个体企业的战略建议
一是控制资产负债率。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其实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波动或者经济危机,毕竟我们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才前进了30年,弹指一挥间啊。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大海的话我们现在还仅仅是划着舢板在浅海嬉戏的孩童,大的风浪我们从未经历过。经济危机对于高负债率的企业来讲无异于是一场噩梦,这一点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制造企业的变现能力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要差。即使不考虑加息的因素,我们也应当以香港的上市公司为榜样,尽量控制资产负债率。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但是香港的四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恒基地产、新世界和新鸿基多年来的资产负债率都在20%上下波动,长江实业的流动资产就足以偿还全部负债。因《货币战争》一书而引人注目的罗斯柴尔德家庭第六代传人大卫罗斯柴尔德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接受陈伟鸿的采访时也一再提到他们家庭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保守。所以,在中国经济面临目前的复杂情况之下,遵循保守经营的原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是规模经济。对于大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保持竞争力的可行战略,格兰仕在微波炉上的战略就为我们树立了规模经济的典范。我们目前大多数行业内的大企业还是太多了,通过兼并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不失为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捷径。
三是学习日本好榜样。日本企业的生产管理独步天下,凡是做制造业的,如果能够学到日本制造业的管理精髓,就掌握了决胜制造业的秘籍。当年台湾的电子代工企业是这样,今天的海尔也是这样。
当我们就事论事地对制造业进行汇率、劳动力成本、企业战略等具体问题和现象讨论的时候,是无法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只有把制造业放在历史的大环境里审视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一把大家都认可的尺子来衡量。所以,放大镜固然重要,但望远镜更加重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