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匈奴王子的传奇人生》
第17节

作者: 我心向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羌师卢没有留意孙才和老家人后面的对话。他忽然想到当年也曾有行者到塔城推行佛教,但无人响应。在鄯善时,曾经看到有佛教的寺庙,孙才还进去烧香,自己和都成在寺外等候。原本对佛教没有什么兴趣的羌师卢,这一刻突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时,孙才回到羌师卢身边说:“利阳就在此山上造佛像,少主在此稍候,待小人去把他找回来!”
  “不必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羌师卢答道。
  众人一起来到山下,看到半山之上果然有很多人在雕凿。羌师卢和孙才、都成上山,向人群密集的地方而去。
  可是看了一圈,竟然没有利阳。孙才问正在干活的工匠:“利老爷在何处?”被问到的工匠有些茫然的看着孙才,旁边另一个工匠插话道:“利老爷就是志远和尚,志远和尚在前面山洞里做功课呢!”说着用手一指。羌师卢等人顺着这个工匠的手指看去,果然看到有一个山洞。

  羌师卢等人来到洞口,看见这个明显人工雕凿出的洞窟进深不过丈许,一尊弥勒佛像高坐莲台,面向洞外,开口大笑。一个身着月白僧衣的和尚背对洞口,盘腿坐在佛像前,口中念念有词。孙才双手合什顶礼佛像之后,缓步绕道那和尚面前。轻声道:“利兄,别来无恙否?” 那和尚抬头看了一眼孙才,说:“此地但有志远和尚,却无施主的利兄。”羌师卢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看见孙才一脸错愕的样子,也不禁有些诧异。

  那和尚缓缓站起身,转过身来,看见羌师卢和都成,说:“众位施主来此,不知找贫僧有何指教?”
  孙才满脸错愕不减,说:“利兄何时遁入空门了?”
  “施主差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则为色,何则为空?”
  日期:2012-03-13 23:16:45
  73、

  众人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羌师卢看看眼前的和尚,又看看和尚背后弥勒佛雕像说:“世相无佛,佛无世相;汝佛何喜?汝佛何悲?”
  此言一出,那和尚顿时愣在当场,过了好一阵子,那和尚才竖起右掌,念了一声佛号后说道:“这位小施主,年纪虽幼,没想到竟有如此悟性,如皈依我佛必然可成正果。”
  “然则何为正果呢?”羌师卢的好奇心更盛了。
  那和尚想了一想说:“小施主气象不凡,可是出身皇室贵胄?”
  “不算,家严不过巡狩方圆千里!”羌师卢答道。
  “方圆千里在中原也贵为一方诸侯了,何况是在西域。小施主又何必谦虚如是!”

  羌师卢没有答话,只是看着那和尚笑了笑。
  “且不说小施主你,就说贫僧自己。贫僧祖上虽非王公豪门,但先祖因为战功,布衣封侯,世袭罔替,被封为驮侯。驮侯爵位在贫僧家中传了四代。第四代后被夺爵降为庶民。此后几代一直不为朝廷所用,到了贫僧祖父这一代,已经是一贫如洗。贫僧一十六岁就开始赴西域贩马,凡三十年,其间的苦辣辛酸自不必讲。但小施主应该已经去过了贫僧的府邸,贫僧白手起家,创下如此家业,可谓光宗耀祖重振门庭了吧?”

  “前辈果然是重振了门庭,往后至多两代三代,子孙重回朝廷不在话下。”
  “如小施主所言,犬子一十八岁已经被举为孝廉。”
  “那不是很好吗?何以前辈有当下的举动?”
  “正所谓世事无常,当年先祖以布衣而封侯,之后又被夺爵;到了贫僧这一代,白手起家,妻贤子孝,原本也不会想到出家。可是没想到老妻和长子竟然一年之内相继病亡。次子似乎是承受不了如此打击,竟然一夜之间走失,独剩贫僧一人。”说道此处,羌师卢看到面前这个出家人,脸上竟然划过两行清泪。
  众人不知如何安慰那和尚,只好沉默。
  日期:2012-03-13 23:22:33

  74、
  那和尚略顿一顿又说,“贫僧当时万念俱灰,只想一死了之,不曾想却遇见了竺法护
  大和尚。在竺法护大和尚的引导下,才知道原来这一切不过过眼云烟,世间所有生物无不在六道中挣扎,而正果之道就是脱离六道。”
  “何谓六道?”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在羌师卢的概念中,是有天地的概念的,天上应该有神仙,地下应该有恶鬼。但是六道之说却是第一次听闻。不禁好奇心大盛。
  羌师卢很诚恳的表示:“愿闻其详!请前辈赐教。”

  那和尚看了一眼众人后,重把视线回到羌师卢身上说:“六道中的前三道谓之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是以所谓正果,是证得佛菩萨果,证得阿罗汉果。”

  “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也是在六道中轮回的吗?”
  “是的,只是轮回的周期很长很长。”
  “那么,如何证得佛菩萨果和阿罗汉果呢?”羌师卢继续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杂用心,不随业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静坐,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深,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由凡夫地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扬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也。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二用心,戒德精严 ,威仪具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日期:2012-03-13 23:23:52
  竺法护(231-308),又称昙摩罗刹(梵 Dharmaraksa ,意为法护), 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羌师卢第一次去中原的时候,竺法护在洛阳白马寺译经,本书后面会写到。
  日期:2012-03-13 23:25:57
  75、
  “精修十善又做何解?请前辈开示!”羌师卢继续提问。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此为十善。至于如何精修,和尚以为当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羌师卢沉思了好一会,觉得所谓十善听着似乎不难,做起来其实十分不易。心中不禁感叹,修行原本就不是普通人可以去做的,对那和尚又增加了几分敬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