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02 22:16:21
第十七篇:被流放的文明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很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贬官文化”。这种文化不能说它好,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不好。
它不好,因为它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属于对官员的一种迫害,且往往这类官员都是些忠义之士、文化名流,甚至可能是大文豪,他们有的因为触犯权贵而遭到贬斥,有的是因为冒犯圣颜而被流放,有的则是因为小人的诬陷、从中作梗。总之,这都是政治清明的一种反面,是黑暗面,要么是由于君主糊涂,要么就是政治黑暗了。
当然,对于后世的读者们来说,贬官文化实在是一个“好现象”,好到一提到古代优秀作品产生的背景,总是要说到其作者的被贬经历。没有它,就没有屈原的《离骚》了;没有它,就没有李白的诗歌了;没有它,就没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了;没有它,就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没有它,就没有苏东坡的《赤壁赋》了------
看!中国文学史上最精华的文学建树都是由贬官文化所造就的,至于他们被贬的那块土地,也大多成了文化胜地,旅游景观,吸引着无数后人流连驻足。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贬官文化,更不能因此而感激甚至褒扬贬官文化,毕竟它是一种人身迫害,对古代文人的一种人身迫害,一颗封建社会人治下的毒瘤。余秋雨说:“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楚国最终还是灭亡了,爱国如命的屈原自沉汨罗江,不能再写楚辞了,也没有第二部《离骚》出现了。为了纪念他,汉族人民有了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可以吃粽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赞美楚怀王吧?更不能因此而肯定小人子兰的所作所为;虽说李白并非当官的料子,但流放夜郎毕竟是对他的一种莫大伤害,对于这样的文化巨人,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他受到任何伤害;白居易因被贬江州,写出了著名的诗篇《琵琶行》,我们也不能就此而肯定中唐时期的黑暗政治;范仲淹搞“庆历新政”,立志革新北宋政坛,却被贬邓州,因友人邀请,写出了千古华章《岳阳楼记》,然而北宋的积贫积弱依然没有改变,其灭亡也就成了时间早晚的问题;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后又被贬海南,期间确实写出了不少精彩华章,然而,这也直接加速了苏轼的死亡,在北返的途中就不幸去世。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些一流的文化人,尽管创造出了精彩的文章,但也因政治迫害而导致他们的非正常死亡。
先说屈原,屈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楚辞”这种文体。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也曾受到过楚怀王的信任,任三闾大夫。只是楚怀王并非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的身边围绕着不少小人,其中就有子兰、靳尚等人,还有他那宠妃、心肝宝贝郑袖。屈原是坚决主张联齐抗秦的,应该说这是对的,只不过当时的纵横家张仪乃是一舌辩之士,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提出了“连横”的策略,秦王采纳了他的计谋。张仪为达到联合楚国的目的,以重金贿赂了子兰等人,他们不但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的策略,并且还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与秦国结盟,被楚怀王逐出了郢都,屈原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死于秦国。其子顷襄王即位,就是那位据说与巫山神女恋爱的襄王,比其他那位老爹来,楚襄王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即位之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且流放得更远了,都到了江南之地了。要知道,那时候的江南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屈原一路远行,一路哀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极其悲苦,当然也成就了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这就是流放中的文化,看似光彩夺目,实则催人泪下。
历史进入唐代以后,贬官文化就更为流行了,而被贬之人几乎是清一色的文人。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隋朝的科举制开始讲起。
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的标准是孝和廉,所以称为“举孝廉”。无疑,两汉时期的为官者,大多是孝子和廉吏,称不上是一流的文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这样一来,为官者俱是豪门大族出身的,有没有才华实在很难说。到了隋朝,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就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其后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到了唐代以后,得以完善,自唐开元年间始,进士科考试就以诗赋为主了,唐诗的繁荣也就理所当然了。不光是这样,当时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诗人,都是一流的文人,甚至是文豪。于是李白出现了,杜甫出现了,韩愈出现了------
李居士的一生鄙视考试,他想通过捷径来为官,结果等了将近二十年,才终于谋得一个御用文人的翰林学士职位,就是通过写诗来歌颂唐玄宗的功绩,这样的工作是李白不愿意干的,他可是想来治国平天下的,于是他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云游天下了,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只是晚年的他依旧有着做官的梦想,竟当了野心家永王李磷的幕僚了,结果可想而知,在李磷兵败之后,他被流放夜郎了,这是长流,大诗人将一去不复返。亏得后来朝廷大赦,李居士便从三峡一路东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下江陵》
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一生都在写诗,终成“诗仙”,不得不说,仕途的不得志,成就了他的不朽诗篇。
对于白居易,笔者不想说的太多,因为此君在仕途上是颇为得志的,这缘于他的自我反省,缘于他的明哲保身,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中隐》的诗歌。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唐的政治黑暗。
除了李白被流放、白居易曾经被贬,大唐似乎所有的大诗人都被贬过,一部《全唐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贬官史。
进入北宋之后,科举制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为官者也多是饱学之士。不难看出,宋代的大学者、大文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为官者。宋真宗赵恒为了引诱读书人为官,甚至还亲自写了篇《励学篇》,以别墅、美女、宝马香车作为诱饵: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只不过宋真宗赵恒既能把他们引来,也能把他们贬斥。
北宋著名的宰相寇准就死于被贬之地,他当然也算是一个文人。
寇准,北宋真宗时杰出的政治家、宰相,为北宋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宛如后世的于谦。当时,北宋的北面有大辽国虎视眈眈,自打后唐的“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致使我中原文明无天险可守,尽皆暴露于大辽的铁骑之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