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样残忍》
第28节

作者: 周慕白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幽州南下,浩浩荡荡向北宋推进。大宋王朝惊慌失措,顿时乱作一团,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迁到金陵,因为他是江南人;而另外一位“忠臣”陈尧叟则主张迁往成都,因为他是四川人。对于这时的北宋来说,迁都无疑是下策中的下策,它会使大宋国本动摇,也会使中原百姓惨遭大辽国的蹂躏。

日期:2012-04-02 22:25:33

  值此国家危亡之际,寇准挺身而出,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亲往前线,以鼓舞士气,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在寇准的督促下,胆小的宋真宗还是来到了澶州。
  自从契丹大举入侵之后,中原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号称二十万之众,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犯了兵家之大忌。十月以后,契丹军队在战场上更是节节失利。尤其是当宋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射死,极大地动摇了契丹的军心。萧太后及丞相耶律隆运也意识到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了,于是便转而向北宋统治者“议和”。最终,宋辽之间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自此,北宋与大辽之间维系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和平。

  寇准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宋真宗对其十分敬重,这引起了妥协派官僚的嫉恨,王钦若更是对其恨之入骨。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宋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准有功。”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便开始胡说八道了:“澶渊之盟实际上是一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陛下您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他拿您的性命做赌注,真是危险啊!”

  本就不圣明的宋真宗一听果然有理,从此便对寇准冷淡起来。
  景德三年,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连番攻击下,宋真宗罢黜了寇准的宰相职务,贬他到陕州做知州。这是寇准第一次被罢相。后来因形势变化,寇准又官复宰相一职。
  再后来宋真宗病重,刘皇后参预朝政,凡事皆问丁谓。丁谓误国,有识之士有目共睹。寇准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试图辅佐太子监国,可谁知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后丁谓又诬告寇准谋反。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又被逐出了京城。
  寇准再次罢相后,丁谓最终当上了宰相宝座。丁谓为了将寇准置于死地,把他一贬再贬,最后,寇准竟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去了,当一个小小的司户参军。
  寇准到雷州之后,由于生活艰难,气候恶劣,他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第二年秋天,一代名相便在忧郁中病逝。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苏轼曾两度被贬,一次被贬黄州,日子过得非常凄苦;一次被贬海南,提前导致他的离世。
  因为新旧党派之争,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先是被宋神宗贬去了湖北的黄州。名为被贬,实则像是犯人一般被监押在黄州,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很是凄凉,苏轼尽管在诗文当中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性情,但依旧掩饰不了其内心的无奈和失落: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苏轼一生的诗文创作当中,黄州应该是他最夺目的篇章所在,不仅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前后《赤壁赋》的反思和感悟。被流放的文明可谓既凄苦又夺目。
  苏轼自己可能都不曾想到,他被贬黄州算是好的了,后来他竟被贬到祖国的最南端海南,与被贬的寇准成了“邻居”,隔海相望。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都是不毛之地,也同样都是大文人,文明的眼泪交错纵横,在历史的天空里遥相对应。
  对于苏轼来说,被贬海南要远比黄州辛苦,加之这时的苏轼年事已高,又长途奔波,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苏轼对自己的仕途失去了全部希望,他认为自己有可能葬身海南了,在一片蛮荒之地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苏辙送他兄长去海南,两人一路走得很慢,送到海边时,苏轼笑着对苏辙说,老哥要出海了,要看看那海外的风景。苏辙则苦不堪言,想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有机会再与兄长相见了。的确,这就是苏轼与苏辙的最后一次相见。
  后来宋哲宗病逝,苏轼遇赦北还,可谁知当他走到常州时竟一病不起了,几个月之后便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他嘱咐要让自己的弟弟苏辙替他写墓志铭。苏辙则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去世。
  千古文豪,竟在祖国的最南方抒写着自己最后的人生篇章,可想而知,苏轼在海南的境况也远比黄州恶劣。要说当时的海南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啊!在苏轼写给他朋友程秀才的一封信里,我们可以略知一二,苏轼在这封《与程秀才书》中这样写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冰。”

  瞧瞧!这是什么地方?当时的海南可不比现在,现在那里是旅游度假的胜地,什么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可在宋朝那会呢?没有肉吃,生了病也没有药,房子没有,冬无炭烧,夏无冰泉,对于苏轼这样爱说笑的大文豪来说,还没有个能说说话的朋友,至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更是扯淡。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的苏轼仍然乐观地呆了三年之久。据说他每天一早起都要迎着海风梳理头发,中午的时候便靠着窗户午休,晚上临睡的时候总是要洗脚,还勤剪指甲。
  苏轼表面上在海南过得是越来越兴致勃勃,病弱的时候,喝几口酒,脸红红的,孩子们还以为他返老还童了: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有时酒没有了,米也没有了,大陆的船只也好久没来了,他便掐指算算,看房东什么时候祭灶,准备美滋滋地饱餐一顿: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海南岛,本是与中原文明离得最远的一个所在,却因为贬官的存在,因为苏轼的到来,变得文明和温馨起来。
  被贬之地大多为蛮荒之地,毫无文明可言,如唐朝时的两广之地、云南贵州一代,宋朝也大抵相似,岂能让这些被贬之人过上好日子?于是,韩愈来到了广东的阳山,柳宗元去了广西的柳州,寇准又去了广东的最南端雷州,苏轼竟去了比雷州还要远的海南。而云南、贵州一带也常是被贬的最佳去处,云南曾去了杨慎,而贵州则迎来了王阳明。
  杨慎是明朝的大学者,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因触犯了嘉靖皇帝,被贬云南永昌卫,这一贬整整长达三十年之久。只不过杨慎的小日子似乎过得还挺不错,也正是在这里,杨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杨慎还要出名的明代大学者、哲学家王阳明,也没能逃过被贬的厄运,他因触犯了大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是有明一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圣人之一,其所创立的“心学”,影响了后世几个世纪,其学术思想远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也是微不足道的,想贬你就贬你,想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贵州龙场有了王阳明可算是幸运了,本是无人知晓的一块蒙昧之地,其历史和文化地位一下子高了好几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