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3-26 11:11:35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赵国,齐国好歹没被这三小人给毁掉,而赵国仅因一个小人就导致国家灭亡,这个人就是郭开。
说起郭开,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要提到廉颇和李牧,恐怕就无人不知了。
廉颇和李牧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且都是赵国人,他们屡破强敌,战秦国、击匈奴,功勋卓著,可以说,赵国只要有他俩在,秦灭六国恐怕得推迟几年,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小人身上。
先说廉颇,廉颇是个直性子,最看不惯小人的逢迎拍马了。有一次,赵国举行宴会,当时的国君乃是赵孝成王,一位英明的君主。郭开在宴会之上使出了看家本事,极尽谄媚之能事。廉颇不爽了,于是在宴会之上指着鼻子将郭开臭骂一顿,郭开鉴于廉颇的功勋,当时没有发作,只是在私下里将廉颇恨得牙痒痒。机会终于来了,赵孝成王死后,儿子悼襄王即位,这是一位糊涂君王。大凡糊涂君王总是爱听一些歌功颂德的话,悼襄王也不例外,郭开凭借一张巧嘴混得是风生水起,很快便成了悼襄王的心腹。
他得志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除掉廉颇。请记住,小人永远不会放过伤害过他的人。他开始在悼襄王那里进谗言了,说廉颇那个老家伙自恃功高,根本就没有把您放在眼里,现在朝纲紊乱,何不借此机会拿他开刀,以重整朝纲,这样的话,全国上下的人都会盛赞大王您的英明的。
糊涂的悼襄王一听有理,没过多久,便把廉颇的兵权给剥夺了。廉颇一腔爱国热情,不想新王上任,自己就遭到了打击,心灰意冷之下,远走他乡。秦王嬴政见廉颇被赶下台了,便觉得这是攻打赵国的良好时机,于是大举来攻。悼襄王一看,满朝文武竟找不出一个能出去迎战的,大臣们便开始提议了,还是去找廉颇吧!
悼襄王便派人去请廉颇,郭开怕廉颇东山再起,于是便暗中买通了使者,让他们对大王说,廉颇老了,吃顿饭上了三次厕所,已上不了战场了。可怜我们的老将军还在使者面前挥动着大刀,拉满了弓箭,吃了好几碗饭,表示自己依然可以上阵杀敌,报效祖国。昏晕的悼襄王也不调查,就此打消了用廉颇的想法。
李牧,也是一代名将,他北击匈奴,连败秦军,乃是秦国大将王翦的劲敌,王翦一直对他头痛不已,苦无良策应对。可谁知连名将王翦都敬畏三分的人,却被小人的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嬴政时刻都在做着统一六国的梦想,自然不会因为李牧一人而改变。他派出使者,以重金贿赂郭开,让他除掉李牧。郭开小人一个,见钱眼开,连忙拱手作揖道:“秦王的吩咐,小人一定照办就是。”
这时的悼襄王已死,其子赵王迁即位,与他老爸相比,这更是一个大草包,《史记》上对他的评价极低,说他的母亲是倡女。这时,善于谄媚诬陷的郭开又跑到赵王迁那里搬弄是非了,说什么李牧这个家伙手握兵权,并屡战屡胜。本来这是件好事,只是他的名声太响了,臣下担心,有一天赵国人只知道李牧,却不知有大王您了,长此以往,他要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简直易如反掌啊!并且臣还听说,李牧正私下里与秦军讲和呢!
一边说着一边还流露出忧虑的神情。
大草包一听,不觉胆颤心惊,这可如何是好呢?还是郭爱卿最忠心了。于是,听信谗言的赵王迁便剥夺了李牧的兵权,最后还将他诛杀,赵国此举实乃自毁长城。
李牧一死,嬴政的心腹大患便没了,于是大将王翦乘势猛攻赵国。赵国由于痛失良将,军心涣散,被秦军一举给击败了。
公元前228年十月,王翦率军攻破邯郸,俘获赵王迁,赵国灭亡。
这是一起由小人引起国家灭亡的典型案例。此外还有笔者在前文中说到的虢石父,正是他那石破天惊的好主意,为博得褒姒一笑,竟建议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结果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
小人虽然看起来卑微,但实则包藏祸心,能够蛊惑帝王,从而左右国家政权,而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轻则祸乱朝纲,重则引发国家危亡甚至是灭亡。所以说,古时劝谏之臣,总是会跟帝王反复说着那句话:亲贤臣,远小人。
唐玄宗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前期他确实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如贤臣姚崇、宋璟等,创造出了开元盛世;只是到了后期,随着他的骄傲与自满,他开始飘飘然起来了,开始不理政事了。小人瞅准了机会乘虚而入,竟成了他的心腹重臣,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典型的小人,《资治通鉴》上说他口蜜腹剑,蛊惑唐玄宗时嘴巴就跟抹了蜜糖一样,而心中却阴暗无比。其实,小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学而有术,这里的“术”,当然指的不是学术和才能,而是指某种卑鄙的伎俩、小聪明,他李林甫就是这样。有一次,别人家生了个男孩,众人纷纷祝贺,都拜上名帖,写上“弄璋之庆”,也就是祝贺人家生了个男孩的意思。李林甫先生也去了,只不过他将“弄璋之庆”写成了“弄獐之庆”,莫不是想恭贺人家生了个獐子?真是丢人丢大了。还有一次,他将《诗经》中的“杕杜”写成了“杖杜”,被别人讥讽为“杖杜宰相”。如此草包之人,居然官居宰相,看来唐玄宗真是老糊涂了。
尽管李林甫文化素质低劣,但显然他的本事不在这里,进谗言搞阴谋才是他的强项。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文化的李林甫,却十分嫉恨文化人,有一次科举考试,放榜之后,结果无一位考生录取,理由很简单,李林甫这个草包从中作梗了。为了达到专权的目的,他害怕读书人为官,于是竟舔着脸对玄宗皇帝说,天下间的人才尽归陛下所有了,如今野无遗贤,已经没有人才了。老糊涂的唐玄宗竟相信了他的鬼话。
李林甫嫉恨文化人的阴暗心理,已然渗透到朝廷的用人政策,由于他害怕文化人出将入相,威胁到他的宰相地位,李林甫竟蛊惑唐玄宗专用文化低的胡人为边将,想来这些胡人是不可能入朝为相了,他的宰相地位也就稳如泰山了。后来唐玄宗果然以胡人为将,其中安禄山更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雄兵。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安禄山造反了,酿成了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都是小人惹的祸啊!
小人历朝历代都有,乱世有,盛世也有,盛世如汉武帝时的江充,正是他的从中挑唆,才使汉武帝父子反目,造成“巫蛊之祸”。在这场大乱之中,太子刘据自杀,好几万人白白送了性命。而乱世应该更多,南北朝时期的鲍邈之就是其中最阴险的一个,在他的“密报”之下,皇帝对太子十分不满,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无法辩解,最终一气之下竟一病不起,不久便驾鹤西去,时年才三十一岁。这位太子不是别人,正是编纂《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小人的可恶由此可见一斑。
小人之所以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应该是君王专制社会下的一种顽症、一颗毒瘤,糊涂的君王愿意亲近小人,小人则依靠君王为虎作伥;英明的君主有时也喜欢小人,只因为用起来顺手,能够让自己舒心,历史上又有多少帝王愿意整天面对着一群板着脸劝谏他的人呢?恐怕只有唐太宗一人做到了。这也就是高明的小人能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原因了。
楚平王因为好色,才成全了费无忌的阴谋伎俩;齐桓公贪图享乐,不听管仲之言,亲近易牙等人,才搞得齐国大乱;悼襄王和儿子赵王迁昏晕无能,不辨忠奸,错杀良将,致使赵国灭亡;而唐玄宗中途懈怠,不能从始至终地做个圣贤明君,才给了李林甫以可趁之机,引发“安史之乱”。这样说来,历史上的小人固然可恨,但那些任用他们的君王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