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36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曷为言“率师”,或不言“率师”?将尊师众,称“某帅师”;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也。

  意思是说《春秋》为何有的地方写作“率师”有的地方不写“率师”是有讲究的。如果带领军队的将领地位尊贵且军队人数较多,就写作“某人帅师”;如果带领军队的将领地位尊贵但军队人数较少,就写“将”;如果带领军队的将领地位卑微但军队人数较多,就写作“师”;如果带领军队的将领地位卑微且军队人数较少,就写作“人”。诸侯亲自帅军出征不写“率师”,只记录最尊贵的(国号)。

  我们看下之前的一条记录“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这一条里,就包括了将尊师众、将卑师少以及国君亲征三种情形。哎呀,孔子这个圣人,果然是圣人啊。
  《左传》还是一如既往,写的更多: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前面一条,依然是曲沃代晋事件中的一个环节,对应到《史记·晋世家》里的记录,应该就是“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这时候曲沃庄伯跟周王室又翻脸了,所以王室(前面已经分析过,此处应为桓王而非平王)反过来攻打他,曲沃庄伯退回曲沃,晋哀侯即位。
  接着解释了一下卫人入郕的缘由:原来此前卫国内乱的时候,郕国人想趁火打劫入侵过卫国,所以才有这次卫国来报仇的举动。“郕人侵卫”,联系前面《公羊传》的理论,将卑师少称“人”,可见郕国人也确实不咋地啊,要真有魄力,趁着卫国内乱把卫国灭了不好吗,小打小闹注定要被人回头收拾的。
  日期:2022-09-30 11:20:58

  [春秋]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邾(娄)人、郑人伐宋。
  螟。
  这年的九月,记载了三件事。还是按照此前的惯例,逐条看三传的解读。先说第一件事,“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考,意思是建成。仲子,是人名。宫,祭祀逝者的宗庙。宫成后要举办献祭的仪式,从《春秋》记载的文字推测,这个仪式上的舞蹈者应该是手里执羽毛,而且参加舞蹈的人数,是有礼数上的规定。按照《春秋》的这条记载,九月,仲子的“宫”建成了,并且在举办的祭祀仪式上,初次采用了“六羽”的舞队。
  就这么一件事,按照我们既往的经验,能在《春秋》出现,必然有特殊之处。这条信息如果有特殊之处,经验告诉我们无外乎两点:仲子的身份有何特殊?舞蹈是不是合乎礼制?
  先看《左传》: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万》,据考证是舞蹈的名称,应该是当时特定礼仪场合固定表演的乐舞项目。八音,古代用来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通常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后来就代指乐器和音乐。八风,指四面八方之风。佾[yì],是古代乐舞的行列的人数。但是具体是行还是列,说法也有两种。一种说佾是个方阵,行列人数相等。则所谓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另一种说法说佾特指每一行的人数固定是八人。则六佾就是六八四十八人,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到底哪个准确,各执一词。

  这段话是说,九月的时候,仲子的庙落成了,计划在祭祀仪式上表演《万》这个舞蹈。隐公问众仲演出时执羽的应该是几个人,众仲回答说“天子用八行人,诸侯用六行,大夫用四行,士用两行。舞蹈的意义,是通过音乐来表示八方风俗。因此最高也不会超过八行。”隐公接受了众仲的意见,于是第一次祭祀时演出按六人执羽,从此开始用六佾。

  《左传》并没有评价隐公这件事做得对不对,只是解释了一下为何隐公用六佾的缘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隐公给仲子参考的是诸侯的礼制。说明仲子的身份应该是诸侯夫人。此前《春秋》提到仲子的,只有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賵”这一条。但在讨论那条记录的时候,我们提到对于仲子的身份,三传有不同的说法。这条记录里的仲子,大概率跟那个仲子是一个人。果然,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谷梁传》和《公羊传》确实对仲子身份持不同观点。《谷梁传》对这条记录的解读如下:

  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成之为夫人也。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孙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隐孙而修之,非隐也。
  初,始也。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先解释了一下考的含义,就是建成。仲子的庙建成了,就要用夫人之礼来祭祀她了。按照礼制,庶子为国君,为自己的母亲修庙,应该是公子主持祭祀之礼。儿子辈举办庙建成的祭礼,孙子辈就不举行了。仲子是惠公的母亲,隐公是孙子而给仲子修庙并举行祭礼,这事隐公做的不对——仲子的身份,正如之前的观点一样,《谷梁传》依然认为是惠公的母亲隐公的祖母。
  接着解释了一下跟祭祀上的舞有关的礼制规定。谷梁派解读《春秋》的老师说了:“《夏》这个舞,天子八佾,公这个层级的六佾,诸侯四佾。这次用六佾,是僭越了。”正如后来《尸子》这本书里说的:“《夏》这个舞,自天子至诸侯,都是八佾。这次六羽,是降低了乐舞的档次啊”——意思是说抬高了被祭祀者的身份。因为按照《谷梁传》的说法,诸侯才四佾,仲子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享受六羽这个档次的乐舞待遇。厉,是降低等级的意思——后面的话虽然没有再说,但是言下之意其实很明确了:隐公在这次仲子庙成及后续的祭祀用乐舞上,都做的不符合礼制,所以才被《春秋》在这里记了一笔。

  《公羊传》对这件事的解读如下:
  考宫者何?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六羽之为僭奈何?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始僭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先解释了一下考宫的意思,考就是进入的意思,表示第一次祭祀仲子。桓公当时还不是诸侯,但为何要祭祀仲子?隐公代桓公摄政,所以代替桓公祭祀他的母亲。之所以记载这件事,就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言下之意很明显,认为仲子就是桓公的母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