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35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武公称,是晋国先君晋穆侯的曾孙,是曲沃桓叔的孙子。桓叔是被封于曲沃的。曲沃武公是曲沃庄伯的儿子。从桓叔最初封于曲沃到曲沃武公灭亡晋国,一共六十七年,最终代替晋国(大宗)成为诸侯。武公代替晋君两年去世,与在曲沃的年份合在一起,总共即位三十九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献公诡诸即位。
  这段历史故事,就是曲沃代晋的完整过程。曲沃以小宗代替了大宗,从晋武公开始,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左传》里在这条记载的“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结合《史记·晋世家》的记载看,应该对应的是“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这一条。翼,是晋国当时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东南。翼侯,则是当时晋国的最高首领,因为当时的都城在翼,所以翼侯其实就是当时翼这个地方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之所以《左传》说是翼侯而非晋侯,联系《史记·晋世家》里记录看,此人应该只是在鄂侯去世后、哀侯即位前这段时间里临时性代理晋国朝政而已,并没有真正继承晋君之位。随,并非被楚国灭掉的随国,而是今天山西介休东一带。这次曲沃庄伯攻打翼,显然就是造反,并且联络了郑国和邢国,甚至周王室也派出了尹氏和武氏两位大夫来给站台——按说王室应该站在晋国的大宗这边声讨造反的曲沃庄伯才对,这次支持造反一派,我觉得唯一的解释就是可能此前曲沃庄伯派人贿赂了王室(毕竟此时王室已经穷的要上门求赙了。但无论何种原因,公开支持造反这种行为,实在有损于王室自身威望,因为这意味着王室自己开始带头破坏规矩)。这次战争,应该是曲沃一脉一开始占了上风,攻入了晋都翼城,并且逼得晋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逃亡随地。但是我们联系《史记·晋世家》里这一年的记录,还要注意到一条,就是《史记·晋世家》里在“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后面紧跟了一句“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里的“周平王”应该是“周桓王”之误。这句话说明时间不久周王室就跟曲沃一脉翻脸了,并且出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被迫败出翼城,重回老巢曲沃。晋国人随即立了鄂侯的儿子光为君,就是晋哀侯——这段经历说明曲沃庄伯在晋国人眼里,其实是个作乱之臣,并不得民心啊。

  日期:2022-09-28 14:47:35
  [春秋]夏,四月,葬卫桓公。
  隐公五年的夏天,四月,卫国安葬了卫桓公。卫桓公是去年的二月戊申被州吁弑杀的,这时候距离他去世已经十五个月了,此时才下葬,显然是不合“诸侯五月”的礼制。《公羊传》对卫国安葬卫桓公一事没有关注,直接无视了。倒是《谷梁传》记了一笔:

  月葬,故也。
  意思是说,《春秋》之所以记载了安葬卫桓公的月份,是因为这件事上有变故发生——变故就是历时近一年的州吁之乱。
  相比较而言,反倒是《左传》解释的详细一些: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为缓。

  解释了一下,卫桓公葬的迟了,原因就是卫国发生了内乱。
  其实《公羊传》在之前讲述隐公三年葬宋缪公的时候,针对《春秋》记载不记载诸侯葬礼具体日期一事已经阐述了其在这类事情上的观点,按照《公羊传》“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的观点,卫桓公的葬礼应该就属于此类情形。
  《左传》在简单解释了一下卫桓公葬礼之后,讲了点《春秋》没有记录的事: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

  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这年的四月,郑国攻打卫国,一直打到卫牧——这个牧,杜预解释说是卫国的城邑,但是我查资料,看到《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晍[tóng]”的说法,则也可以解释说这次郑国一直打到了卫国的国都跟前。郑人攻打卫国,就是为了报复此前卫国怂恿诸侯联军伐郑,围困郑国都城东门五日而返之耻——但考虑到这个时候卫国还在给桓公举办葬礼,郑国这件事做得有点不地道。不过郑庄公的性格,做出这样的事情也很正常啊,毕竟,要说玩阴的,庄公还真没输给谁。

  面对郑国的入侵,卫国向燕国求助并借来了燕国军队应对。这里的燕国,不是我们熟悉的太子丹那个燕国。其实简单一想就能明白,那个燕国在冀北辽东一带,距离卫国不仅远而且隔了很多其他诸侯国,借兵救卫显然不现实。这个燕国,是春秋时期的南燕国,姞[jí]姓,按照唐代孔颖达考证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鯈[tiáo]。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
  郑国这次显然是周密计划后行动的,他们安排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以三军正面迎战卫和南燕的军队,同时派出曼伯与子元率军队悄悄包抄了南燕军队的后路。燕人畏惧正面的郑国三军部队,却没有防备潜伏在其后面的制这个地方的敌人——制,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姜一开始为共叔段请封之地。这年的六月,郑国的两位公子(即曼伯与子元)率领制这个地方的军队在北制打败了南燕军队。

  君子对此事评论到:“对可能要发生的危险,应对措施准备不足,这种人就不能率领军队啊。”虞,通预,这个字到今天我们还有这种用法,譬如我们说“以备不虞”。“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用我们今天话说,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郑国在去年受了一年的气,终于,在这年的四月,郑庄公开始了报复行动。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卫国,毕竟,两国在共叔段事件时就已经结下仇恨,州吁时代卫国又上蹿下跳找郑国麻烦,枪打出头鸟,也该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日期:2022-09-29 19:32:54

  [春秋]秋,卫师入郕(盛)。
  隐公五年秋天,卫国的军队入侵了郕[chéng](《公羊传》做“盛”)。郕,在今天的河南濮阳范县一带。此前卫国名义上刚刚吃了败仗,不过考虑到被打败的主要是南燕部队,看来卫国人并没有吸取教训。在秋天的时候,他们又去欺负别的国家,军队攻入了郕国。结合下一条记录在九月,则卫师入郕大概在七八月之间。
  《谷梁传》重点解释了下这句话最后三个字:
  入者,内弗受也。郕,国也。将卑师众曰师。
  “入者,内弗受也”,不用再解释了。郕,是诸侯国名。带兵的将领地位不高但军队人数较多,称为“师”。
  《公羊传》引用《春秋》时,此条做“秋,卫师入盛”。如果是盛国,那大概就在今天山东泰安一带,感觉离卫国有点远啊。除了郕还是盛这个分歧外,,《公羊传》对《春秋》里与此条“师”相关的其他字解释的更详细一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