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经过二十年的思考,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炼,研究出一套适合当今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其内在的原理和支撑理论可能需要一本书才能表述完。在此,仅仅用很简单的文字把这套机制描述一下。
一、人才的甄别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人才?很少看到过确切的答案。有企业说:适合企业就是人才、企业需要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有企业说:德才兼备的是人才、有德无才的人可培养使用。这个“德”又如何来评价呢?张瑞敏说:企业每个员工都是人才(已经比较精辟)。等等,说法很多。其实,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人品格和才能的综合体现,而且,每个人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对同样一个人才,不同的人来评价、不同的时期进行评价,可能结果相差很大。
对一个人的才能,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快看出或测评出来,而且不同的人评价大同小异。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却难于有统一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的心智模式在判断别人。所以,在企业里,实际应该这样来定义人才的品格:在与同事的工作互动中,对别人的贡献越大,品格就越好。换个角度说,别人与他(她)在一起工作,能够获得的成长和心理收益越多,其品格就越好。简言之,一个品格优秀的人才一般是普遍受同事欢迎、并且能够给同事带来精神激励或愉悦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企业评价一个管理型人才是否优秀,专业技能是其次,首要的是品格。因为,管理是让别人做事的艺术,是给被管理者带来精神愉快和思想指导的工作。正像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几十年前所说的: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与坏,最终取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好坏。
二、如何考核人才
以下篇幅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人才专指管理型人才。
一般说来,一个人才的工作绩效=工作数量X工作质量。
工作数量=是否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基本可以依照工作记录(或记忆)由工作上级来评定。
工作质量=工作完成的好坏程度和对别人“心”的增益。
现在的普遍问题是:按照传统绩效考核的办法,工作质量是无从精确计算的,只能凭感觉或类似KPI指标,其结果既让被评价者费解、又内心不服(因为一项KPI往往涉及很多因素,由许多人共同来担当,其中有很多扯不清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被考核者不清楚如何改进才真正有效,对自身的努力心存疑惑,也就难于全力以赴。
那工作质量到底如何来评价呢?依照人性的特点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状态,可以简单和通俗地这样评价:就是请所有与被考核者有工作关系同事(包括工作上级、下级和平级等),对其相关的工作行为项目进行不记名投票评分,项目包括沟通、态度、积极、合作、敬业、领导、愉快、责任,等等,其结果的平均分就是其工作质量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部分可包括KPI、专业评测等。(具体操作方案在此省略)
由此,就得到了工作绩效分。从中还可以看出其工作质量分低在哪个工作行为项目,由专家协助制订并指导改进的方案。
需要强调一下,由于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特征,人与人相处都求表面和谐,在涉及双方人性、品格或利益时,常常避重就轻、朦朦胧胧。而不记名投票是国际公认的最公平的措施,只要准备工作充分、评价项目分析和演绎透彻、操作得当,对于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深远。
三、打造培养人才的平台
对人才的甄别和考核,并不是人才管理的重点。因为,一个人才客观上品格分有多少,不管是否经过评价,都是真实存在着的。而如何“造人”、如何为人才建立一个适宜的自觉成长平台才是企业真正要去突破的。
通过第二点的考核,企业已经掌握了某些人才的各个项目的分值,也就是基本了解了其强项和弱项。接下来需要由专家参与,进行心智模式和性格方面的分析和辅导,这样,帮助人才实现自我超越和快速成长。一般说来,每个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而只有公众的综合评价才是最有威慑力和产生改变动力的。另外,对某些人才表现弱项的部分,可以请表现强弱的人才给予工作协助,形成互助提高的机制。只要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把权力分配控制得合理,这一点也完全可以达成。
下表是辅导人才实现自我管理的一张参考表格:
自我管理八大系统(略)
对一个人才而言,是否愿意归属于某一个组织,收入只是一项硬指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成长环境这个软指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一辈子所追求的就是“心”的成长!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一套公开、合理和相对公正的人才管理机制,那就是对人才最好的激励。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才用好了、人尽其才了、企业“内耗”减少了,企业的成功也将指日可待。
丁慧东 dhd@csszhf.szbnet.com
日期:2010-01-27 08:28:39
当今民企的人力资源管理,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资经理驾驭全局的能力,包括是否有更科学和创新的人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民企里,人资经理是总经理的“贤内助”,相当于总经理事业上的“老婆”(真正的老婆很多在管财务)。
请各位多发表各自见解。
日期:2010-01-28 07:45:06
中国民企与外企(包括台资企业)相比在管理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本人曾经在台资企业工作9年,再到民企工作,刚开始根本适应不了。根本上的原因只有一点:中国民企老板的个人素质不行!
简单说说“个人素质”,它并不是简单的人品问题,其实不少民企老板的人品还是不错的,属于这个社会的精英。问题出在思维模式和用人方面。思维缺乏逻辑条理性,导致企业各种事务混乱。用人方面内心“看不起”比其弱的员工,好不容易奋斗来一点财富,对地位有一种仰慕,所以,内心只“看得起”和其一样出人头地的人以及社会政府部门,对员工根本顾不上管理和培养。
内心没有信仰,处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导致老板们只有抬头往上“巴结”那些轻易获得社会地位的政府官员,心态就难于平衡!
日期:2010-02-09 09:25:3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现实生活中,绝对的君子或小人是不存在的。不过,稍有些社会阅历的人都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君子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小人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好的管理者是包含君子言行更多的人,而一个差的管理者是包含小人言行较多的人。对一个管理者而言,每一点的小人言行,都将在管理工作中付出代价来获得平衡,这就是企业管理的“微循环”。所以说,企业要管好其实非常简单,所有的管理者不断地践行君子言行,企业运营就非常顺畅。
日期:2010-02-12 14:31:41
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类,就是上面所说的,政府本身所制造的无政府状态。在这里政府本身成了恶势力。
无政府状态并不是说在这些地方没有政府,而是说政府本身成了无政府最主要的根源。为什么需要政府?最基本的是因为人类需要安全的保障,而安全保障并不是其他各种私性机构所能提供的,体现公权力的政府的存在因此具有了合理性。
如果说在前两例中,政府无能提供保障,那么这后一例指的是政府本身成了公1共安1全的最大威胁。在任何社会,政府本来是社会正义的提供者,但在这里政府则成了非正义的制造者。
对中国来说,这第三类无政府状态已经成为政府的内在部分(而非偶然),从而也对整个社会和政权构成最为严重的威胁。
恶势力世界各地到处都有。恶势力可怕,但可以整治。政府和恶势力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可怕的是代表公权力的政府演变成了恶1势力,或者被恶势力所利用,或者利用恶势1力。在这里,不仅人民而且整个政府都成为受害者。
在中国道德是政权的基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