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企业管理的简要心得》
第11节

作者: ren_zhi_chu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者心之器也”,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的一颗“心”,那就是在宁静的时候对自我的一种感觉。对于“心”,我有这样一点体会:
  “心”的处层是自己的个性(是从小慢慢形成的),个性外层是自己的修养(是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和磨炼出来的),修养外层是自己的习惯(常常由环境影响和自我意识控制并形成),习惯外层是礼仪(这是人与人交往可以直接感受的东西)。所以说,人与人为了达到“交心”,需要突破礼仪、习惯、修养、个性四层包装,实非容易。人的一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追求“心”的安宁(通俗讲为了开心),所以,每天抽空摸一下自己的“心”(或者说安一下自己的“心”),就会很快乐! 坐禅和修炼的人正是时刻在“观心”。一旦观到自己的“心”以后,也较容易通过观察别人的礼仪、习惯、修养和个性,直观别人的内心,那是一件何其快乐的事情啊!


日期:2009-12-17 18:37:38

  对于“心”啊、修炼啊,都是每个人内在的东西,还真无法举出案例。“我思故我在”,感觉了就摸到了自己的“心”,没感觉就是没修炼到家。为什么说“宁静致远”,大概是“心”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对外界环境有更清晰的感知吧。

日期:2009-12-17 18:45:29

  个人的体会是,人若经常在嘈杂的环境下,对外界的敏感性就降低了。同样,人若经常脱离外界环境的实践,自然也无法积累起对别人“心”的感觉。
  至于管理,有了灵敏的“心”以后,转换成语言也吧、行为也吧、文字也吧,自然就可以和另外的“心”建立起联系,一切也就尽在不言中。
  举个例子吧:和一个小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和一个50岁的人进行交流,哪个更容易?当然是前者,因为前者的“心”比较透明。还真没有听说过无法和一个小学生进行沟通的事情。如果真有,那一定是自己的知识或思想有问题,或者要求过份了。

日期:2009-12-17 20:03:07

  再给大家出个主意,如果你不清楚企业的愿景是什么?自己的岗位与企业愿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找个机会很认真地去向老板问个清楚。相信从此以后,老板一定对你另眼相看。当然你一定要问得比较得体、有礼貌、又不见结果不罢休。
  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再来回答大家。

日期:2009-12-28 20:17:23

  对“感情和理智”的感悟
  因为有感情,让人的生命充满光辉。因为有理智,让人的一生可以平平安安。若能在感情和理智之间找到平衡,人生就会圆满。然而,无论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短期来看,很多人常常并不能随时随地把感情和理智两者的关系很好地平衡。不是感情冲昏了头脑,做出理智清醒以后后悔的事来。就是理智过早压制了感情,由于生命无法充分展现而让灵魂不快乐。

  对于一个“禅师”或“佛学大师”来说,也许正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寻找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彻底平衡,所以可以做到气定神闲,灵魂安宁和快乐。
  这是一个充满了“忽悠”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和几十年前大相径庭,很多的人在错误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需要不断修为自己,而不是只为个人利益考虑)的成长中,已经不清楚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很多人的心智模式有不同情况的变异,需要改善。
  然而,做企业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当一位工作下级或工程师提出某项建议的时候,作为管理上级如果不给予重视就是企业最大的损失,企业的管理漏洞就是由点点滴滴小漏洞汇聚而成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因此,企业需要静下心来,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和真假,铲除“忽悠”思想在员工之间的漫延,建立一支真诚相待、合作共赢的团队,企业才可能获得成功和辉煌。

日期:2010-01-06 17:35:22

  1.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结果是都是死亡。一般大约有2万个日子可以由自己清醒地选择,所以,每天醒来就要庆幸可以活着,并且可以决定自己如何过这一天。每天晚上也要庆幸自己又过了有意义的一天,就算明天不再醒来也无憾。
  2.我发现很多的人,包括从前的我,内心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忧虑或痛苦,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期思考和观察,我发现是由于自己的精神不自由。我们常常太在乎周遭信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让自己的思维不顺畅,让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去做,所以痛苦和忧虑。或者,有时常常妄想一些别人做到但自己可能做不来的事而自寻烦恼。事实是怎样呢?如果此时此刻,能够有一杯清茶陪伴自己,通过一个小屏幕看到世界的变化,不也是何其快乐?而明天,可以通过付出8小时的工作,换来需要的食物,同时自己的身心获得成长,不是更快乐?

  3.总之,把人生分解成“一天”这样最小的单位,相信每个人都会处理好,然后来个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一生又有何患?这岂不是“人生大智慧”?

日期:2010-01-11 22:31:07

  人活着无非就是“八大系统”中的那些事儿。
  人虽然是感觉的动物,不过,如果可以时刻清楚感觉的坐标在哪里,相信会更加气定神闲了。

日期:2010-01-14 18:34:07

  快乐人生自己选择
  无论曾经经历过什么,每天早晨醒来就新的开始,今天想怎么过全凭自己的选择。当然,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的心情。
  不要指望去依赖别人、麻烦别人,更不要去伤害别人,否则,做得越多,欠下的“人情债”、“心债”就越多,人生又怎么能快乐得起来?
  努力培养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别人的话再怎么动听,也不要轻易相信,即便对父母也要如此!当自己选择可以采用或排斥来自外界的一切信息的时候,自己就是一个有绝对精神自由的人,也一定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日期:2010-01-15 18:13:44

  企业要如何搞绩效管理?
  告诉大家一个绩效管理的简单办法,看起来简单,要“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却必须要对人性和当前中国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行。
  据说,中国企业搞绩效管理的企业中80%以上其实是没啥效果的,因为西方先进的KPI在中国就出问题了。正像当初安利进中国,承诺不满意可退货,哪怕用过了也行,结果没想到很多人买了后倒剩一点再去退货,搞得外国老板很头疼(中国人真聪明!)。
  工作绩效=工作数量X工作质量
  工作数量=是否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
  工作质量=工作完成的好坏程度
  现在的问题是:按传统绩效管理的办法,工作质量是无从精确计算的,只能凭感觉或所谓的KPI,其结果是被评价者内心不服,更不清楚改进的方向在哪里。
  那工作质量到底如何来评呢?就是请所有与被评价者有工作关系人,对相关的工作项目进行不记名评分(包括沟通、态度、积极性、合作性等),其结果的平均分就是其工作质量分。
  工作数量分由工作上级来评定。(主要依据是否服从工作安排而定)

  由此,就得到了工作绩效分。从中还可以看出其工作质量分低在哪里,这是需要改进的方向!
  具体如何操作、道理在哪等,在此不作详述。

日期:2010-01-27 08:23:39

  简述人才的甄别、考核和培养
  当今社会,人才是每个企业老板都希望得到的,“以人为本”是很多企业倡导的用人口号。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成功的企业都是人才聚结的企业,都拥有一支核心人才队伍。日本企业强调:“造物之前先造人”,所以日本企业平均寿命30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却不到3年。因此,如何甄别人才?如何对人才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考核?以及如何打造一个可以培养人才的平台?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难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