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34节

作者: 鬼谷幽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5 08:03:26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解说:
  “摩意”的手段(或表现形式):有的平和委婉,有的正面直入;有的令人欢喜,有的令人恼怒;有的关乎名声,有的切入行动;有的表现廉洁,有的体现诚信;有的指明利益,有的示以谦卑。
  补充说明:
  这段话,需要多角度去理解,不可拘泥于文字的固定形式。
  1这十个字分为五组,只是众多表现形式中比较典型的十种,现实中有更多的形式;比如,还可以:恐吓他,令他悲伤,鼓励他等等。
  2在具体运用中,也不是只用其中的一种,而是多种形式混杂交互而用的;比如,“平”和“名”结合,就是以委婉的形式点出某事和对方名誉的关系。

  3下文中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是可以交互联系的;比如,一般情况下,“平”可以“静”之,但,有时候“怒”反而可以令对方“静”;就要看具体情况而用了。
  4在运用这十个字的时候,我自己的内心必定是平静而且胸有成竹的(即“先定”);但是,你在言行神情的表现上要根据对方和具体形势去表现,这是为了调动对方。这有点类似演戏。一个高超的演员,能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戏里去,是因为他的言行神情能把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然而,他自己的内心又是在戏外的,因为他必须非常清楚如何去演绎这部戏并且要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出色的揣摩者,必须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高超的演员;他自己身在戏中又心在戏外,却能紧紧掌控对方的情绪和思路。

  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解说:
  平和委婉(的手段),是为了(令对方)保持冷静。正面直入,是为了(引导对方)直入主题。令人欢喜(的手段),是为了(令对方)高兴。令人恼怒(的手段),是为了激怒对方。关乎名声(的阐述),是为了启发他。切入行动(的方式),是为了促成他。表现出廉洁,是为了让对方保持高洁。体现出诚信,是为了让对方明了我的心意。为对方指明利益,是为了让对方有所追求。示之以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的心意。

  补充:
  这段话,大家可以自己多多琢磨一下,一定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含义。我这个解释,只能是抛砖引玉。
  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解说:
  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的各种运用手段),大家都在运用,(众人)之所以运用的不成功(取不到巨大的实效),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不符合大道规律(用错了场合和时机,没有根据心理规律去用)。

  补充:
  人们遵循的心理规律是一样的,人们的言行神情也大同小异;然而,又是不好把握的;所以,要掌控对方,必须遵循人心规律去做合适的事情。在该让对方笑的时候,你让对方笑了,你就成功了;在该让对方笑的时候,你让对方扫兴,你就失败了;如果你始终能让对方在该笑的时候笑在该哭的时候哭,那么,你就掌控了对方了。
日期:2012-03-25 09:22:48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解说:
  因此,谋虑策划最难的莫过于周详隐秘(隐微而无遗漏),游说最难的莫过于言出必听(必定被听从采纳),办事最难的莫过于计出必成(不会失败);(要达到)这三种情况,只有圣人才能胜任(办得到)。
  补充:
  这句话实际点出了“揣摩”和权谋,游说,办事的关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谋。这个谋不能仅仅理解为圣人自己的思虑过程,应该包括:谋虑,策划和实施三个过程。
  通。志意相通,理想和利益一致的人。
  “圣人谋之于阴,而成之于阳”,在事情成功而大白于天下之前,都属于“谋之于阴”的范畴。因此。圣人自己有了谋虑计划,就需要物色适合的人才来共同实现谋虑(物色的过程就是揣摩的过程)。这个共事的对象,首先要和自己是同心同德利益理想一致的;只有这样,谋虑才不会被泄露出去,也才能取长补短让谋划更加周详而顺利地实施。所以。物色到“通者”之后,还要和他紧密结合而没有裂隙(这也是:圣人要做到和君主亲密无间的原因之一)。

  解说:
  因此,谋虑策划(以及实施过程)必须要周详而隐秘,那么,必须选择那些能够和自己心意相同利益追求一致的人去游说(说服他们一起共事,共同去实现理想);所以说:要做到结合紧密牢固而没有裂隙(分歧)啊。
  解说:(要做到)计事必定成功,必须有合于规律的方法(正确的办事方法),所以说:天道规律,正确的办事方法和时势(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三者相合则办事必成)啊。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解说:
  (要做到)游说必定被听取采纳,必定要符合对方的内心真情(心思);所以说:与对方的心思相合就会被听取采纳。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譬犹是也。
  解说:
  所以,事物都是可以(根据自身特性)被归类的:把柴火扔到火里,干燥的柴火会先被点燃;在平地上倒上水,本来潮湿的地面会先变的泥泞;这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因为内在特性之间存在联系)互相呼应的关系,对于谋事办事来说也是这个道理。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
  解说:
  这就是说:(对方)内心的外在表现(言行举止,神情体貌等),与我的“摩意”手段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关系(我根据他的内在心思在这边“摩”他,对方的外在表现就出来了);所以说:以对方心思所追求的同类(符合他心思的手段)去顺而抚他,怎么会得不到对方的呼应呢?以对方的欲求去顺抚满足他,怎么会不听从我呢?所以说:“揣摩”(掌控对方内心)独来独往来去自如的道术。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几。事物的隐微变化,先机,苗头。
  解说:
  观察到事物变化的隐微苗头(立刻处理于萌芽之中),不能错失时机(等到祸患养成,则悔之晚矣);事情办成功了(要及时放手),不能自持功劳(功成而不居);(以这样的方式去办事和处世)长此以往就能化育天下取得成功(完成“天地之使”的责任,建立太平盛世)。

日期:2012-03-25 09:26:10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解说:
  (要做到)计事必定成功,必须有合于规律的方法(正确的办事方法),所以说:天道规律,正确的办事方法和时势(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三者相合则办事必成)啊。
  本句原文发丢了,补上。
日期:2012-03-25 09:48:52

  啰里八嗦,终于把《揣》《摩》讲完了。但,一定有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这不要紧,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相信,慢慢会更加清晰起来。
  揣出对方的念头相对比较容易。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对方究竟想怎么干。
  “摩”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确认“揣”的是否正确,更主要的是探求出对方到底想如何实施自己的念头:他的计划是如何的,心意是不是坚决,有没有办法化解,等等。只有全盘了解他的意图和计划,并确保对方不会中途生变,我才能以此为基础去应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