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35节作者:
鬼谷幽林 日期:2012-04-06 07:55:53
第18讲:揣摩的事例—孙猴子是如何出狱的
今天取《西游记》中菩萨和孙猴子的第一次对话,来分析一下。
一背景:
孙猴子大闹天宫后500年,也正是金蝉子被贬入凡间轮回了500年。佛祖给菩萨的任务是:寻找取经人并为他找几个徒弟做帮手。佛祖的交代是很有艺术的,但是,在菩萨理解来意思很明确:取经人就是金蝉子,其中一个徒弟就是孙猴子。可以说,这两人是佛祖内定了的。但是,菩萨要释放孙猴子,也是需要艺术的;因为,佛祖不但要确保取经大业顺利完成,还要通过取经把孙猴子改造成栋梁之才。孙猴子是个刺头儿,要是菩萨在释放这个环节没处理好,那么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就更难管教了。
二原文:
菩萨带引木叉行者。。。行不多时,忽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木叉道:“师父,那放光之处,乃是五行山了,见有如来的压帖在那里。”菩萨道:“此却是那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今乃压在此也。”木叉道:“正是,正是。”师徒俱上山来,观看帖子,乃是“络嘛呢叭迷底”六字真言。菩萨看罢,叹惜不已,作诗一首,诗曰:
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
师徒们正说话处,早惊动了那大圣。大圣在山根下高叫道:“是那个在山上吟诗,揭我的短哩?”。菩萨闻言,径下山来寻看,只见那石崖之下,有土地、山神、监押大圣的天将,都来拜接了菩萨,引至那大圣面前。看时,他原来压于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这才是——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日期:2012-04-06 07:59:14
三分析:
原文难理解,就不解释了,言归正题。
1菩萨的诗。
“堪叹,妖猴,不奉公,狂妄,逞英雄,欺心,大胆,私行,无敌手,有威风,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这是:有情有理有述说,有害有利有远景。而,最后一句“何日舒伸再显功”,是大大的希望。
菩萨为什么要作这样一首诗?
当然不是菩萨诗兴大发。看后面一句“早惊动了那大圣”,就明白了。菩萨在山上吟诗,孙猴子被压在山脚下,居然能够惊动?!所以,这是菩萨故意吟给孙猴子听的,而且要保证孙猴子听的明白真切。
我们来分析一下内容:
1)“堪叹”。这里面情感很复杂,但,这两字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猴子被关押500多年孤苦伶仃没人看望,现在来了个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这是很容易感动人的。
2)“妖猴,不奉公,狂妄,逞英雄,欺心,大胆,私行,无敌手”。菩萨是来释放猴子的,在释放之前先提提你过去的罪孽,这基本是个套路;同时,也试探一下猴子:是不是能听得了坏话。这是检验改造成果,如果猴子暴跳如雷,那指定要继续关押了。
3)“遭我佛如来困”。首先,点明自己身份:如来门下。其次,如来当初关押你,是因为你犯了错。再次,如来制得了你,我也制得了你,包括以后的唐僧也制的了你(言外之意:你得听我的)。最后,让你回忆一下500年的痛苦经历(释放你,那是为你好啊)。
4)“何日舒伸再显功”。首先,你有机会重获自由(当然,你要听我的话)。其次,至于什么时候能释放,就看你的表现了(表现得好马上就可以,不然,遥遥无期)。再次,你还有机会重现当年的风光。最后,你有机会建立新的功勋(暗示:你为我办成事,我就给你封赏)。
这诗就是孙猴子的简历,也为猴子指明了出路。
猴子有些本事,而且曾经很风光很嚣张;但,如今被关押在这里动弹不得,500多年没人看望,那是相当地凄惨。所以,对猴子来说,释放出狱是最梦寐以求的事。这是很容易“揣”出来的。
菩萨告诉他:
你有机会出狱,而且,还可以更风光。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好事情不是一好到底的。所以,菩萨也拿猴子的伤心往事来敲打一下,看你是不是觉悟了;同时,也给出了条件:你要听话而且要为我办事,只有乖乖地办成了事,才有你的好果子吃。这就是“摩”了:看看你会如何回应。
菩萨的诗,既是“钓语”----针对你的心思我抛出绣球;也是“摩意”---“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你自己看着办吧?)所谓“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利者,求也。”全包括在内了,各位自己去对照着看。
菩萨用“吟诗”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去“飞”之,是很高明的。菩萨要释放猴子参与取经大业,但,绝对不能用直接征求的方式,而必须要让猴子来求自己释放,为自己和唐僧树立威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管教和改造猴子(是你求我放你出来的,也是你亲自答应参与取经的,你要是再撩担子不干,你去做妖怪都会被耻笑)。这里,菩萨在给猴子头上戴“紧箍咒”之前就先给猴子心里先安了一个关乎人品信誉的“紧箍咒”。
“揣情”必须准确,这需要事先收集准确而完整的情报。
然后,设计出“钓语”,“钓语”的设计非常重要,这需要结合对方的心思+目前的形势+自己的目的等等,经过反复权衡再设计出来;“钓语”是说服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你这个鱼饵能吸引住鱼儿,那么钓上鱼就是迟早的问题了; “钓语”包含了你“揣”的成果,也是“摩”的手段,所以,既有对方需要的鱼饵,也有隐藏着的鱼钩;你要让对方吃到鱼饵,也要让对方心甘情愿上钩,这才是最重要的;
《鬼谷子》不是威逼利诱,鬼谷先生要求:让对方在吃鱼饵和上钩之间比较出“利是远大于弊”的,并且在上钩后“为我谋利的同时对方还能继续获利”,因此对方才不会脱钩更不会反水。
如何去“飞”你的“钓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钓语”效力的发挥,所以“飞”的方式也很重要。
“反应”的过程实际就是“揣摩”的过程,也是不断“飞”“钓语”从而“抠”住对方的过程。
日期:2012-04-06 08:04:07
2 孙猴子的回应。
孙猴子在山根下高叫道:“是那个在山上吟诗,揭我的短哩?”。
这话的语气,没有一点恼怒的意思,说明猴子已经不是闹天宫时的猴子了,也听明白了诗的意思。 “高叫”,这是唯恐自己的回应不能被听到。
孙猴子说这句话绝不是没经过大脑的,我们分析一下:
1)这诗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对方有意解救自己。当然,猴子更明白:释放自己,必须先认错。“揭我的短哩”,这其实是委婉地认错。
2)猴子听明白了诗及言外之意,这从本句语气及后面的问答,是可以体会出来的;但是,他首先得搞清楚对方是谁,所以问“是哪个”。
3)猴子还不知道对方释放自己的条件,也就是以后做些什么。所以,他也需要“摩一摩”菩萨的意图。因此,在这里先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他的只能慢慢再说。
4)“在山上吟诗”,这五个字看似多余,其实大有文章;这代表了猴子说这话是经过思考的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诚恳的态度;去掉这五个字,那么本句的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就这一个会合来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