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33节作者:
鬼谷幽林 日期:2012-03-21 12:58:02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之在此。我在这边使用一定的方法或技巧“摩”他。
“摩”。是根据对方的反应(言行,神情等等),我对应地作出反应:或顺拂对方的心思,或为对方提供指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目的是确认对方的心思并坚定它。所以,“摩”是一个筹划释放“钓语”(钓之辞)的过程。
符之在彼。那边(对方)的外在表现(言行表情等)就呈现出来了。
“符”。外在的表现显示出来。
“揣”“摩”和“符”之间的过程以及和“钩抠”“反应”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根据对方的经历,地位,处境(面临的问题),言行,体貌表情等等;以这些外在的和过往的表现为基础来揣测他目前的内心想法。这是“揣”,是“揣摩”的开端(“揣”要一定的信息收集为基础)。然后,我根据这个“揣”的结果,设计出“钓语”(钩之辞)“飞”之。对方对我的“钓语”作出反应,就是“钓而钩之”(还没筘住)。我再根据对方的反应,又设计“钓语”飞之。如此反复不断,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反应”。
本篇的“揣摩”也是一个“反应”的过程:
我根据“揣”的结果“飞”之,对方作出反应,就确认了我“揣”的是正确的(或反复“反应”确认)。那么,我需要对方坚定这个心思,以便于我下一步行动,这是“摩”的目的。那么,我就继续“飞”之,这也是“钓语”(或者赞同并坚定他的想法,或者直接为他实现想法提供策划,或者为他提供其他帮助;即“筘之辞”),这些内容和方法,就是“摩”;释放“摩”的过程也是“飞”之。对方对我的“摩”,在心里产生作用,就是“钓而钩之”或“筘之”。心里起作用就在外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符”。“符”就是对方的反应,既是对上一轮“飞抠”“揣摩”“反应”的检验,也是下一轮“飞抠”“反应”“揣摩”的基础。
我这段话写的很绕。
简单地说:《反应》篇《飞抠》篇和《揣》《摩》两篇,其实是一个整体。根据“符”(对方言行表情等反应)进行“揣”和“摩”;我使用“钓语”飞之,对方就“符而应之”,这就是“我反过去,对方应过来”的“反应”过程,也是“飞抠”和“揣摩”的过程;最后达到“符而筘之”,稳定或牵制对方。
关于“揣摩”“反应”和“飞抠”的关系,我是不厌其烦地讲,目的是提供多种表述,一边更多人能理解进去。接下来我再提供一个角度的讲述:
我们要洞悉对方的心思,只能通过观察对方的外在的表现去判断,这些表现包括言行表情等,这就是“符”或“符应”。我们观察到对方的“符应”,再依照自然和心理规律去判断对方的心思,这个判断过程就是“揣摩”,这是我自己的心理过程。然而,我们的目的是洞悉对方并且隐藏自己,所以,我们要掌控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之间的关系,不能被对方洞察出来;这要求我们根据需要来表现自己(的言行表情)而不是随意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在修为。同时,我们要根据需要去设计“言辞表现”,释放“钓语”,这就是“飞之”也就是“返过去”的过程。对方也是在观察我的,我的“钓语”击中对方内心需求,对方就必然作出反应,这个反应也是“符”;如果对方的反应是符合我期望的,就是“符应”,这是证实的过程;而对方的反应过程就叫“应过来”,从我的角度就是“钓而钩之”或“筘之”。
从而用之。根据“揣摩”结果得到的“符应”而去进行下一步谋划和行动。
解说:我在这边顺(着他的心思)而抚之,那边的表现就出来了;根据对方的表现(得到确定的对方的心思)去筹划和行动,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办成)的。
日期:2012-03-23 18:33:46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这段讲的是“揣摩”的一个重要环节—--调动对方。
“揣摩”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
1 信息收集。
1)关于对方经历地位,才性智巧,面临的问题和处境,以往的表现等等信息。2)观察对方言行举止和神情体貌;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特别是“符”的信息,不能有所遗漏。
2 逻辑分析。
根据收集和观察到的信息(特别是“符应”的表现),结合自然和人心规律,进行分析思考,得出正确判断。这是一个思维判断过程:根据对方外在表现去洞察其内心(从现象到本质)。
3调动对方。
根据对方表现得出了正确的(对方心思的)判断,还要调动他(特别是对方的情绪和思路),让他进入到我的思路中来,从而紧紧“筘”住他。调动对方,是最需要智慧和内力的。我们在《反应》篇里说过:通过设计“钓语”,清晰传达特定的意思,营造特定的氛围,才能牵着对方的鼻子让对方跟着我的思路转。本段讲的就是如何调动对方(设计“钓语”)的原则(用之合道)。
这十个字,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 语言组织;
2 语气语调;
3神情举止。
意思是:
我根据需要精心组织了语言文字(成文章),还必须用合适的语气语调配合妥当的神情举止去表达出来,从而才能调动对方的情绪和思索;对方对我的表述作出反应(言行,神情举止),从他的反馈(语言,语气语调,神情举止)就可以检验我“钓语”的效果判断他的内心变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