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第50节

作者: 傻到以前用真名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04 23:02:08
  编制内单位最让外面诟病的两大问题,平均主义和排资论辈。
  今天说后面那个。
  我考进编制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高龄”。我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当时还没有“躺平”这个词,我也有意无意放出风声,各位兄弟姐妹,哥回来就图有饭碗吃,其他的,不跟你们争。
  三十四岁,倒老不小,单位优秀拔尖的已经是正处级别了。好几个当副处都有些年头了。进编跟成名一样,一定要趁早,至理名言。
  排资论辈并不一定是弊病,我们还是要看到它产生的根源。首先,职务职级晋升的名额都是有限的(现在搞职务职级并行还好一点),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在绩效考核和退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和落实的大前提下,你说给谁不给谁?不管是业务口还是综合口,都说自己辛苦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确实分工性质不同,没法比较,更不是外面企业看你给公司带来多少业务,创造多少利润。

  反正有的人觉得到点了是我该得的,一时不给我还行,要一直不给我,你试试?我保证有办法让上面焦头烂额,让大家都不得安宁。
  于是,排资论辈就此成为编制内“最公平有效”的评价机制。
  平台高一点都还好,比如省直部门(直辖市级部门)以及中央驻地方单位,这些单位近水楼台先得月,职务职级名额相对会给得比下面单位多,有的下面有“腿脚(分支管辖单位)”的单位,也会先照总部机关,反正越是下面竞争自然越激烈。我有一天津大学哥们,在乡镇当书记,说退休能弄得三调就很不错了,我们单位不到四十的二调都已经诞生了。
  所以,如果有能力机遇,考公尽量远离基层单位,越往上考越好,国家部委更没得说。起点就是很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终点。
  排资论辈肯定有其合理性。
  谁不是年轻时候过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拿我单位来说,听临近退休的老同事谈起,跟现在同样差不多的工作,但他们那个时候更辛苦,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手持设备,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现在半天距离的出差,他们那个时候要一两天乃至两三天。
  有的年轻人想不到这一点,看到单位到了一定年龄职级的老同事基本不做事,或是象征性做点无足轻重的工作,有时还跟年轻人抢荣誉抢利益,愤愤不平或打抱不平。我觉得很正常,这不就是在编制内工作的好处?你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到了时候,一样。
  这都还是好的,明明你感觉有的同龄同事比你逊色,包括其他同事也那么认为,但就是因为比你先进来,涉及到职务职级这块,都得人家占了才轮到你。那才是想不通的。
  论经历履历,他们好多太单一,大学毕业进来就没动过。看我的多么丰富,表面铁路到公务猿,就两个单位,那也是兼具企业和政府工作经历。若再细分,当过党校老师,搞过政策研究,干过绩效考核,然后考进来,先是干党务,然后干人事,直到现在干的经济分析研究。
  但是,有什么用?我就是你比先来,爱咋咋地。

  我还能咋地?本来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其他得到的可都是惊喜。
  既然貌似躺平都能得到的东西,为何不再努力争取一把?
  起跑线落后就落后了,没辙,但还有个词,叫弯道超车。以前看F1方程式赛车知道,其实很难,特别是高手之间的对决,根本不给你机会。在编制内要想快速进步,一定要稳扎稳打又赶趟赶点。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面对既定事实,冯唐有个成事三要诀,其中一个是,不着急。
  干着急也没办法,解决不了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是心态和方法。

  这几年来单位提拔的一些中层干部,不少出乎大家和舆论的意料。我也从中反省了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特别是从排资论辈桎梏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有他胜出的道理。在绝对的能力和力量面前,排资论辈也得靠边站。
  如果你首先认可排资论辈这个机制现象,但又不是那么完全听命服从,基本可以说,你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位了。
  日期:2023-02-05 14:18:47
  想什么来什么,头条又看到一个有着近二十万粉丝的自媒体大咖,谆谆教导编制内的年轻人,如何在江湖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套路满满,不无干货。
  如何在酒桌上给领导敬酒留下印象?领导让你打一圈怎么办?还有适合当下的,春节如何给领导拜年?其他类似的东西就懒得提了。而且给你列出一些金句,可以直接拿来现学现用。我心说,这玩意儿还有标准答案?真可以派上用场么?
  暂不评论,讲一个额外的事情。
  单位每年要组织公招面试。有一次结束后,听闻几位当面试官的领导在聊天,说现在不少面试者也是下了血本,一进门一张口就知道是花钱参加过外面培训的,行为举止和语言组织的套路都倒差不差。你说不好吧,人家该做的点也做到了。但你要说多好吧,也不见得,感觉就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少有特色和亮点。给个及格分算了。

  是不是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实有句话我憋了很久一直想说,但说出来又有点狂妄。看了不少自媒体大咖关于如何混迹编制单位的教导,其实大都停留在“术”的层面,可以说,真的有点简单低级,真正高段位的老江湖早就脱离了你们那个阶段,进而上升到更高的“道”的层面。
  越是充斥着套路和谎言的世界,越是要尽量避免被人看穿这一点。领导是什么人?不是你以为的大傻子二愣子,你那些听着好听但全是套路(换个词叫虚情假意)的言语,他们真听不出来?人家在说那些话的时候,咱还在穿开裆裤玩泥巴呢!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酒桌上你正举起酒杯准备把导师教的那一套“敬酒词”奉献给领导,刚说出一两句,人家就不耐烦了打断了,意思是都是玩剩下的。
  昨天看到另一个职场导师讲到一个案例,今天刚好用上。
  他说参加一个饭局,遇到一个坐主位的领导,人家只一句话就把高情商显现出来了,而且立马把原本只是应酬的氛围变得多了几分人情味。怎么做的?遇到别人敬他酒,自然也要面对一番套路式的吹捧或问候,人家淡淡一笑,回道:咱今天说点真话。
  真的厉害了!不是人家听不来江湖那一套,不是人家做不到看破不说破,是他今天把跟你们的关系看得不一样。当然后面说的和听到的未必都是真话,但给到别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看人点菜是不厚道,但看人说话,一点没错。
  我要遇到这样段位的人物,根本不用组织什么语言,走到身边端起酒杯,某某领导,我这人不太会说话,您也看到了,但您相信我的心意一定是真诚的,其他不说了,我敬您一杯,都在酒里了,您随意。
  同时,一手托底,一手抚杯,眼神轻微注释对方,效果不会差。

  真诚,真诚,真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听着再受用的敬酒词,都不如让别人看到您的“诚意”(是不是真的另当别论)来得舒服。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两者完美的融合还不露痕迹,肯定更好。但如果两者择其一,我的建议和选择是,后者。
  我很反感有些年轻人年龄不大阅历不深,浓浓的江湖气息,自以为聪明,不过是弄巧成拙。
  同龄人也是一样。信不信,别看他们当面把你夸得天花乱坠,转过背没准就来一句,什么玩意儿?
  又想提最近大火的电视剧《狂飙》,观众都在探讨,为什么作为反面人物的高启强深受“欢迎”,类似的还有《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到底为什么?看到有网友评论的意思,哪怕是真的罪恶,也比虚假的善良更容易让人接受。
  编制内其实也是一样。
  我明知道到你不喜欢我,你都已经表现出来了,反而没关系,没事我不跟你打交道就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一定比表面大家称兄道弟但背后使绊子捅刀子的要强得多。
  套路是套路,客气是客气。不要混为一谈。客气说不定还有几分真诚在里面,套路,绝大多数时候就真的,只是套路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