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5节作者:
北极豪客 豪强们针对穷人放债,是专往软肋处下手。农村的就趁稻谷将熟未熟、穷人断粮之际放债,城里的就趁贫民纳税的时候放债——不怕你不借。利率最高的,竟有五倍之多。
那时候四川松潘地方的老百姓很穷,山西、陕西的富商就带着粮食前去放债,利率二三倍,而且专挑官府放粮(赈贷)的前几个月借出。穷人们考虑到届时可用官府贷给的粮食偿还,所以忍痛也只得借。
可是官府的粮食也不是白拿的,到期不仅要还本,还有一至一倍半的利息。
所以凡是借了债的贫民,不闹到倾家荡产的很少见。
最要命的是“驴打滚”的债,也就是复利计算,利上生利。在云南,常年有一批从江西和浙江过来的高利贷专业户,大约有5万人分布在全省,专放驴打滚的债。
他们做这个做上了瘾,甚至有二三十年不回乡的。
穷人为什么要借钱,难道他们连基本的生计都保证不了么?不是,是政府的赋役太重。那时候运输军粮,是作为劳役摊派到民间的,不花钱根本完成不了任务,老百姓被官府逼迫,就只能借钱。
高利贷者则趁火打劫,放债的时候欺负贫民,多写借款金额的也有,预扣利息的也有。往往借出100两银子,不到两年就能收回十几倍的利。
——这就是“旧社会”。
这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无疑是盛世背后的血泪。明朝有光明面,也有这样的阴暗面,大家都不必装糊涂。
在明朝,也有所谓的“京债”,就是候选官员在赴任前借债,到任后搜刮地方财富来还债。
法律虽然禁止,但实际上禁不了。各省地方官进京朝见皇上,也要借债来打点朝中权贵,回任后再以官库的钱还债,这也属京债。
因为明朝常常拖欠京师中下级军官的工资,所以还有一种放债叫“揭俸钱”。
军队中的小官到了该发工资的日子领不到钱,家里吃穿用度没了着落,京师富商就借钱给他们用,这就是揭俸钱。
一个朝代好不好,要全面地来看。既要看到大全景,也要用放大镜来看。
旧社会之所以黑暗,就因为有放大镜下的这些丑陋。
皇帝坐在金銮殿上向外张望,满目都是金碧辉煌,心想老百姓应该感恩才是。他也想不到要用放大镜去看什么东西。
日期:2009-02-20 08:35
明朝也有金融业“大忽悠”
明朝也有质库,不过这时候就叫做当铺了,简称“典”或“当”。
当铺全部私营,公家不涉及这一领域。寺庙似乎也不再插一手,佛门清净地,到明朝才算清净下来。
在明朝开当铺,是一个商人资产雄厚的标志。高官也允许开当铺,有开得多的,一家就开了100多个分店。晚明的名流王世贞,家里就开有多处当铺,年利润在30万两银以上。
徽商和闽商,都是开当铺的主力军。明朝时在北京城里有当铺500多家,大多为徽商和闽商的产业。
到万历年间,有人统计过,全国当铺计有几十万家,是明朝最主要的金融机构。
开当铺为什么能显示身价,因为需要的本钱比较多,大的当铺起码要本钱万两,中等的几千两,最小的也需1000两银子。
明朝当铺的利息,最高是三分。当时闽商势力弱一些,本钱少,所以取利都是三分,徽商财大气粗,典当取利有一分、二分、三分不等。
两年不赎取,店家就有权卖掉当物。
这一行也有行规,那就是公开盘剥客户。凡是新衣,都写成“破旧”,凡是赤金,都写成“低淡”,以后万一打官司,店家都会占便宜。
有的付给人家银子,每一两要轻三四分,收取人家的赎金,每一辆要多收三四分。人家月末来当,也计为一整月利息;人家十五来赎,也要收取一整月利息。
有的当铺还兼做吸纳存款的生意,或者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因为兑换不同的钱可以从中取利,所以某些当铺老板就经常派人在街头散布谣言,辗转忽悠,说某某钱要盛行了,某某钱要禁止了。
市民轻信小道消息,纷纷购进某钱,抛出某钱。当铺正中下怀,马上贵卖贱收——这手段跟现在操纵股市的手法一模一样。
几个来回,当铺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现在庄家勾结无良股评家忽悠股民,大概就是跟明朝人学的。
开当铺是个高利润行当,但很奇怪,明朝有好长时间是不对当铺收税的,到了万历年间,才有人建议对当铺征税,并付诸实施。
从正德年间起,明朝还产生了一种新的金融机构,就是“钱铺”。
主要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后来也连带做粮食买卖,因此又叫“钱米铺”。
钱铺的实力,远不如当铺,只不过在换钱的时候,收一点手续费。
政府方面倒是很支持这个行当。因为钱铺解决了老百姓换钱难的问题,促进了流通。
到了明末,又出了一种“钱桌”,也就是临时兑换点。
“以一椅一桌列于街上,置钱于桌,以待人换”。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广州、深圳、海口的中国银行门前,都有一些头戴斗笠的妇女私下兑换外币,这就是当代的钱桌了。
崇祯末年,铜钱贬值,一两银子能换2000多文铜钱。
朝廷为制止铜钱继续贬值,下了严厉的禁令:凡是钱桌主人用一两银子兑换601文以上者,立刻斩首。
钱桌主人没有谁愿意玩命,但是钱还是要按市价来兑换的。怎么办?有办法。
人民是聪明的。办法如下:
有客户来,交给钱桌一两银子,钱桌主人就给兑换600文铜钱,完全合法。等客户一离开,主人就偷偷在桌子下面放好应付的余钱,然后走开。
兑换者这时再过来,弯腰从桌子底下把钱取走。
——要是万一被官府人员抓住,说我违法兑换,则查无实据。大不了是客户偷拿了我1400多文钱而已。
“卑贱者最聪明”啊,千真万确!
日期:2009-02-20 16:56
明朝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期,“资本”的势力越来越大,相应的金融手段也就越来越多,有几种新的信用凭证就在此时诞生。
其实早在唐代的“飞钱”,就是一种信用凭证,它的作用,是解决铜钱不好携带到异地的难题。到了宋元,纸币成了货币主角,不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因此“飞钱”也就消亡了。
现在明朝发行纸币失败,又是银钱并用,异地携带不便的问题又出来了。于是汇兑又再次兴起。
明朝的信用凭证,首推“会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汇票,是异地汇款凭证。
明朝承担汇兑业务的,是富商之家,通过异地联号店铺来完成汇兑。
嘉靖年间有名的宰相徐阶,本是清贫书生出身,做了大官后,政治上还比较正直,但他十分精于敛财,家里开了很多商铺。他家的商铺,就承揽汇兑业务。
此外还有“银票”和“钱票”,都是取款凭证。
如果你在当铺、钱铺存了钱,店主就会给你一张银票或钱票,你任何时候都可在这里取到银子或钱。
钱铺和当铺的存钱业务,就是后来“钱庄”的萌芽,即“中国式银行”的萌芽。
会票、银票和钱票都是有价证券,等于有了价值,于是也可以转让和支付,成了特殊的纸币。
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农民建立起来的王朝——明朝的那些事儿,讲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明朝跟宋朝比,优点很多:内阁制对皇权起到了有效的制衡,舆论监督(言官)也很厉害;皇帝的荒唐还没导致亡国之祸;头200多年基本没有外患;前期也没出过宋江方腊那样的民间起义。
它的政治经济体制,总体上说是稳定有序的。
明朝后来亡于农民起义,导火索并不是由于阶级压迫,而是由于经济原因——皇族白吃的人数逐年增多,官员群体过于庞大,对外战争和边境战争耗尽了家底,最终只能把财政危机转嫁给人民,对民间额外征税,终于激起了农民大起义。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一个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就这么被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民给唱衰了!
日期:2009-02-21 09:3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