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1节作者:
北极豪客 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埋在沙里的金子,被人抛弃的多,被人捡起来的少。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真谛之中,有一句,应是所有职场年轻人的座右铭——“穷则思变。”
这里的“穷”,是“穷途末路”的意思,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没钱”。
穷困,就是动力。
穷困,就是契机。
穷困,就是点燃生命的导火索。
你几十年的人生,是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就在于这穷困是否深深地刺激了你。
因为穷困,你没有尊严!因为穷困,你没有自由!因为穷困,你连动物求偶的需求都实现不了!你难道还不想奋起吗?
常看见有一种文人的清淡文章,说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滚滚红尘所惑;说我过的是悠闲晒太阳的渔夫生活。
这种精神自慰,和阿Q有什么不同?
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可以吃空气、喝西北风么?
这种教人懒惰、教人自甘平庸、教人往低处走的文章,不管拉来庄子还是老子作虎皮,其实就是三个字:“我无能。”
因此,你不要相信他们。
记住了:黄金屋,你可以有;颜如玉,你也可以有;但是,假如你没有信心和智慧,你就什么都不可能有。
智慧是可以学到手的,信心要靠你自己来建立。
我们已经不是封建士大夫时代了,想悠游林下,没有千万家产,行吗?
所有那些写出“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当代文人,哪一个不是牢骚满腹?哪一个不是内心充满屈辱?哪一个不是任人驱遣、诚惶诚恐?
他们能是现代陶渊明吗?
所以,所有的青年,都应该明白:赚钱的路数和技巧很多,你们只要肯学习,就都能掌握。你们所缺的,就是一个决心:
“彼可取而代之!”
当初的青年项羽,比你们多些什么吗?一点也不多。
他能起于草根,你们就就也能。
——信不信由你!
下面,我们还是接着向古人学习吧。
日期:2009-02-15 06:51
明朝为现代商业格局打下了底子
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除了刘邦、朱元璋出身低微之外,几乎都是贵族出身。即使刘邦,也是基层小官,算是体制内的。
而唯一以农民身份做了开国皇帝的,只有一个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成功了的李自成、洪秀全。
后两位一直到现在,也还背了个“贼”名。
其实,他们都是真正的草根英雄。
朱元璋更可称是历史上唯一的人民皇帝。
他是人民起义拥戴出来的皇帝,而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
朱元璋坐了龙椅以后,也基本上是一位人民的好皇帝。他之所以勤于问政,绝非因为像杨坚、李世民那样要以政绩来洗刷篡位之嫌。
他是没忘本,没忘“阶级苦”。
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了,要想它完全符合群众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国家有国家自身的利益。它要靠赋税来养活官员,维持统治。
“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一句宣传口号罢了,没有可操作性。
完全免税的国家,是没法生存的。好的国家和不好的国家,区别就在于赋税是否收得公平。
朱元璋登基后,在赋税方面,做了两件利民利国的大好事,一是清理户口,二是丈量土地。
这都是为了收税公平,减轻群众负担。
朱皇帝把全国人民分为三大类:民籍、军籍、匠籍,清查得十分严格。把人口数目调查清楚后,就登记造册。
这叫做“黄册”,作为税收和服劳役的依据。
人口查清楚了有什么好处?可以防止豪强大户隐瞒奴仆户口,偷税漏税。
丈量土地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土地查清后,就绘制“鱼鳞图册”(地图),作为收缴田赋的依据,这是为了防止大户人家隐瞒土地而漏税。
豪强大户没法逃税了,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两者之间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
说句实在话,我们现在的某些部门,未见得能有朱皇帝这种民本意识。
征税本来是面向全民的,那么就应该把所有征税对象的收入情况搞清楚,然后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这乃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现在,工薪阶层的收入明明白白,富人的收入却是暗箱状态。有多富?不能查,不敢查,怕打击了富商的积极性。
什么都怕,就不怕不公平!结果越富的人,缴税相对却越少,“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所以,我们未可小瞧朱元璋这位皇帝的“人民性”。
不过朱元璋也并不仇恨商人,沈万三只是一个特例。
明朝对商人实行的是轻税制,商税三十取一,也就是3.3%的税率。这不用多说,轻税就是为了鼓励经商。
日期:2009-02-16 08:12
朱元璋善待人民,人民自然安也就反哺国家。我前面说过,华夏民族只要给它安宁,它就会创造出经济奇迹来。
明初制定的宽松政策,虽然后来有所变质,赋税逐年加重,但毕竟给了人民一个喘息、恢复的时间。
这样,经历了200年后,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发达之势。
特别在张居正推广了“一条鞭法”以后,对商业繁荣的推动更大。
所谓一条鞭法,简单地说,就是将部分劳役摊入田亩,田地多的人家要多服劳役,这就避免了富人往往不服劳役的弊病。
而劳役和赋税都可以折成银两,富人可以“出钱代役”,也就是交钱给政府,由政府雇人服劳役,不必自己去干活。
这个政策,目的是照顾弱势群体,但是惠及了所有的人。
它有两大好处:一是,几乎解脱了所有人的劳役负担,让人们有充足时间打理自己的事;二是折银上缴役赋以后,民间对银子的需求量猛增,因而大大刺激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
到明朝中期,商人的能量已经很不得了,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商业资本集团。这就是咱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徽商。
徽商的大本营在徽州(别名新安)。
他们人数众多,资本雄厚,分布在各地,被称为“新安大贾”,算是旧社会里的一股新兴势力吧。
明代有一本书叫《五杂俎》,里面记载,徽商中的富豪人家,家藏白银有至百万两的,其余家有二三十万两的,不过是中等商人。
徽商经营的项目,首推盐业,其次是布匹,还有茶叶、木材和粮食。
他们也热衷于开典当铺,徽商的典当铺那时遍布全国,尤以江浙最为密集。
与徽商并肩而立的,是晋商,也就是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演绎的那一支。长江以北,基本是山西商人的天下。
现在有人评说,晋商,堪与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并列为“世界三大商帮”,这地位就更不得了啦。
山西商人中,最牛的当属盐商。因为明朝要加强西北边防,需要储备粮食,所以规定谁给政府粮食,政府就给谁盐。
盐,历来是国家专营的,弄到了盐,就等于发了大财。山西盐商就这样抓住了机会,背靠政府贩运食盐,一飞冲天,成了北方的商业霸主。
晋商不仅富甲天下,且讲诚信也是远近闻名的。
他们经常合伙经商,参与者都叫“伙计”,由其中一人出资,众人共同经营,按贡献分红。彼此虽没有誓书协议,但无一人藏有私心。
如此,拿不起本钱经商的人,生计也就有了保障。
而富者也不当守财奴,所获钱财都平分给众伙计。信用,成了他们的“第二资本”。
其他的江南商人、闽商、粤商、吴商、陕商,也都各显其能。
这些地域商业集团,还在各地开设了本省的“会馆”,也就是商业联络站,组织起各色各样的商帮。
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北京和南京。要发大财,就要到这两个地方发展。
其他如杭州、汉口、广州、济南等,也都是商业大都会。
那时外贸港口有广州、福州、宁波;长江及运河商埠有武昌、汉阳、荆州、天津、淮安等,水陆商路四通八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