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2节作者:
北极豪客 江南一带因为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棉纺、造纸),所以富甲天下,甚至那儿的人至今都还活得很滋润。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这样蓬勃生长出来了,互相勾连,枝繁叶茂。
我们今天的商业都市布局、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模式,无不留有明朝盛世的痕迹——老底子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
所以,不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行吗?
日期:2009-02-16 15:49
大明王朝玩不转一张小小的纸币
谁也想不到,在历代王朝对货币已经玩得很娴熟的年代,大明王朝的货币,却是扭扭摆摆,总是不顺,走了一个“铜钱——钞币——银锭”的曲线。
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准备做皇帝的时候,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采用的货币是古老的铜钱。
当时准备以“大中”为年号,所以铸了一批“大中通宝”
到了后来,年号正式定为“洪武”,于是户部的铸币厂(宝源局)与各地的铸币厂(宝泉局)又铸了“洪武通宝”。
这批开国的铜钱,币值都很足,价值有当一、当二、当三、当五、当十五等。
从明朝开始,官方把本朝的钱称作“制钱”,清朝后来也沿袭了这一叫法。
明朝人还习惯把“贯”叫做“吊”,一吊钱、两吊钱的说法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按当时规定,400文为一贯,5贯为一锭。
关于朱元璋铸钱,还有一则奇闻,不得不提。
历朝历代所铸的铜钱里,有一种并不用于流通的钱,叫做“花钱”,就是民间所用的压岁钱、洗儿钱和庆寿钱。
这些钱之所以叫花钱,是因为它们都铸有图案。而正式流通的钱除了星月标志外,很少是有带图案的。
朱元璋铸了洪武通宝后,不知从何时起,民间忽然冒出来一种洪武通宝的花钱。这种钱,钱背上有图案,是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
怪了!这是何意?是哪一家铸币厂铸的?
原来,这是民间人士弄出来跟朱元璋开玩笑的。
朱元璋幼年时的名字,叫做“朱重八”,。他幼时家境贫寒,靠给地主放牛谋生。当年乡里乡亲的都唤他“放牛重八”。
以他这样卑微的身份,登上大宝,坐了普天之下第一人,民间有些旧贵族和知识分子当然要心生不满。
他坐稳了龙椅后,为了给儿孙顺利接班扫清障碍,又疑神疑鬼,滥杀功臣,这就更加深了民间对他的成见。于是有人就偷偷铸了这种钱币,揭他的老底。
此钱一出,大家心领神会,照用不误,都把这钱叫做“放牛重八”。
朱元璋得到报告,大怒,在全国进行了一次严打,将“放牛钱”统统清缴销毁,又抓到了铸钱的人,砍了脑袋解恨。
到现在,仍有少量的“放牛重八”留存于世,当然属于稀世珍宝了。
朱元璋在货币上搞复辟,大概是想表示自己是汉唐正统,可是,铜钱的萎缩是有内在规律的,并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铸钱铸了一段时间后,朝廷就发现成本太高,太不划算。因此朱元璋明白了:还得向宋、金、元学习,发行纸币。
洪武七年(1374),明中央政府正式设立宝钞司,次年初,就印出了“大明宝钞”。面值为一百文至五百文、还有一贯等几种。其中一贯的纸张面积最大,是中国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钞票。
古代的钞票文字是直写的,一贯的大明宝钞高有320毫米、宽有210毫米,简直是一张小报了。
宝钞发行以后,朝廷的决心挺大,全力维护宝钞的权威地位,禁止用金银和其他商品作为货币;只保留铜钱,仍可流通。后来又铸了小平钱,凡一百文以下的交易,都用小平钱。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见条件成熟,就下令所有铜钱都禁用,实行单一货币制,只许用纸币。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明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却有一大失误。
古代的纸币和现在一样,用多了就可能被磨损,当时称为“昏烂钞”。
为了处理这些残损纸币,就得允许以旧换新,因此朝廷推出了“倒钞法”,由宝钞库负责对民间调换。
那时在民间有约定:嘎嘎新的钞票价值最高,比旧钞更有购买力。
这样,以旧钞平价换新钞,就有了差价空间。
民间人士又开始钻空子了。
当时出台的换钞法规定:一定要钞票面值字样模糊了才能换新的,民间人士就故意把半旧的钞票揉烂,拿去兑新钞以图利。搞得政府没办法,最终只得把京城和各地的宝钞库全部撤销。
从此以后,旧钞便没有了回收渠道,新旧钞在民间价值截然不同。各地税务官员也不傻,他们看出了这其中的“商机”——收税时故意只收新钞,然后用另外的旧钞上交,新钞留着自己用。
就一个换旧钞,官和民都发现了里面有油水。
朝廷当然也发现了这里面的猫腻,但屡禁不止,也就只好随他去。
日期:2009-02-17 09:03
看来,大明王朝的纸币管理手段,比元朝的水平要差得很多,
不光是旧钞回笼有各地税务官员作梗,新钞发行也不设限额,没过多少年,大明宝钞的价值就出现大跳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就是宝钞发行15年后,原本值400文的一贯宝钞,就贬到了250文,四年后更跌至160文。
到洪武三十年(1397),也就是朱元璋咽气的前一年,宝钞贬值为当初发行时的十分之一。
这基本就是废纸,用这样的货币已无法给商品标价,杭州等地的群众干脆就用金银标价,私下里偷偷用金银交易。
朱元璋固然是个好皇帝,但好皇帝并不代表他一切都高明。
他的纸币政策,看来是完全失败,大明的货币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就连基本的信用都没有了。
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才开始处理这一棘手问题,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回笼纸币。
一是买一斤盐规定要用一贯钞。
由于盐是官营,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盐,借此可以回笼大批纸币。
二是纳税与罚款都要求使用宝钞。
三是提高市场的店铺税、摊位税标准。
这样,大批纸币得以回笼,政府就可以毁掉其中的残损钞票了。
这个增税的新政策,力度非常猛,各地的店铺摊位税一下就增加了5倍。后来政府又陆续开征了菜园税、果树税、库房存货税、车船出入税等,并且在水路交通要道设立“钞关”,专门对商船征税。
这叫为除一弊,又生一弊。货币回笼是好事,但它是以增加百姓税负为前提的,这就是坑人了,害得商民叫苦连天。
这一剂猛药下去,大明宝钞的价值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升幅也很有限。
为什么呢?因为政府为了增加财政开支,仍在滥发纸币。
总之,这一进一出,都是在搜刮老百姓。百姓心里能没数吗——如今的皇帝再也不是人民的了。
在明朝的钱币史上,还有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铜钱已经禁用了,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仍然铸了钱。只不过这钱不对国内使用,而仅仅用于外贸,由宦官携带到外蕃和边境去买马,每年都要用去几千万文。
新铸的铜钱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赏赐给日本。
当时日本是幕府时期,对明朝俯首称臣,经常派使者来请求赐给铜钱。他们从明朝拿回去铜钱,就在日本当做自己的正式货币流通。
——这些倭人,还真是能想懒办法。
日期:2009-02-17 22:15
世上唯有银子好
这两年,网络名人“当年明月”搞了一次明史普及活动,影响所及,相信我国的妇孺老幼对明史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明朝有一个皇帝,曾率50万大军贸然深入险地,结果被蒙元后裔瓦剌人围困在土木堡,做了俘虏。这位史上的最大玩家,就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明英宗。
明英宗后来被瓦剌放回,但是一时却恢复不了皇帝身份,因为他弟弟已经接了他的班。他只能担着一个“太上皇”的虚名,被幽禁整整7年。后来有人趁他弟弟病重,发动政变,拥立他重新做了皇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