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0节作者:
北极豪客 他指挥的蒙古大军,不单是灭了金国,还降服了高丽、波斯,占领领了俄罗斯大部,拿下了波兰和匈牙利全境,差一点就打到了维也纳。
这样一位枭雄,在我们印象中必是嗜血的君主无疑。可是,他也有仁心宅厚的一面。
曾经拨付官银76000锭,替民间贫苦百姓偿还高利贷。
不仅他这样做,他治下的一些官员,也有自己出钱、或用自家田地房屋抵押,替老百姓还债的。
到了忽必烈时期,也仍然有这样的爱民楷模。
万户(官职名,地方长官)严忠济就曾自己借债替百姓缴纳欠税,结果他本人积欠富人钞币43万多锭,欠官库银子16000 多两。忽必烈听说后大为感动,下令免了他欠官库的债,又动用皇家库藏替他还了私人借债。
忽必烈见这样的好官还有很多,就下诏说,凡是官员为民负债的,债主不得追债。
或由官府代偿,或由官府免去原征赋税。
这些官员为民负债,有些是为了替百姓纳税,有些则是为了筹措赈济款。
在素以暴虐著称的元代,这样的好官竟然接二连三地出现,真是匪夷所思。
可能我们过去对元朝还是有太多偏见吧。
窝阔台攻破金国后,一批西域商人(主要是回鹘人)到中原来做生意。他们的拿手好戏之一,就是放高利贷。
那时的高利贷叫做“羊羔利”。意思是:借出的本金好比母羊,下了羊羔,羊羔又长成新的母羊,如此子孙不断。我们现在都能明白,这不就是“复利”吗?也就是“驴打滚”的计息方式。
这种“羊羔利”,可想而知有多厉害,几年间就可以完全摧垮一个家庭,民间深受其苦。
窝阔台时期,不少大臣上书要求为民解困。窝阔台采纳了这些意见,下令凡是借了高利贷的,都由官府代偿,利息只付到与本金相等为止。
忽必烈即位后,继承了这一政策,只是将替民还债的范围,限定在贫苦百姓为缴纳赋税而借的债。
日期:2009-02-13 15:34
当然,这样的好官,只在元朝之初昙花一现。整个元朝,社会道德是在往下走的。
其实就在元初的时候,民风已经开始不大淳朴了,有一批泼皮无赖专门借钱给年幼的富家子弟,供他们挥霍。
在借据上,泼皮债主利用借债人急于用钱的心理,往往把1锭写成10锭,100锭写成1000锭。等到借债青少年的父亲死后,泼皮债主就开始逼债,图谋夺取人家的家产。
元朝皇帝曾经几次下诏,禁止这种敲诈勒索——仇富,也不能这个仇法!
那时的官吏还经常向下属借钱花,然后依仗权势不还,下属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这情况在元朝大概很普遍,元成宗就曾下令,凡官吏向部下借钱用,都要有保人、立字据,到期不还要治罪。
这一类无廉耻的事,在宋朝以前的各代几乎没有,
元代统治者虽然表面上很尊重儒家,把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儒家教育也很普及,但实际上知识分子地位并不高,当时就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知识分子在元代是“臭老九”,不吃香,礼仪道德那一套也就成了无用之物,再加上统治阶级不自律,社会风气的败坏也就无可避免了。
华夏民族从根本上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应该说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此外元朝也有典当行,叫做“解质库”。这个情况,就连元杂剧里也有反映,剧里的富人往往都开着一家解质库,就像现在电视剧里的富人都是房地产开发商一样。
从元杂剧看,商人的商业道德也开始一落千丈,坑崩拐骗思想渗透了商人的骨髓。
有的当铺在收抵押物时,给人家烂钞,人家来赎当,却要人家拿新钞来。人家当的是赤金,当票上却写成“淡金”。
人家当的是珍珠,当票上却写的是“蚌珠”。人家拿来的是全新的衣服,却写成“污了的旧衣服”。到了赎当期,还要故意拖延日子,以便多收人家一个月的利钱……等等,不一而足。
商家道德的堕落,说明社会总体道德已在崩溃,舆论、良心、法律,都制止不住这种滑坡了。
元朝的寺院也开当铺,和宋朝一样也叫“长生库”,而且往往都能设法讨来一道圣旨加以保护。
在元朝,没有势力背景的人,开不了当铺。
因为有时候不法分子会把偷来的东西拿去当,当铺只要收了,就有可能惹上官司。只有背景强大的人敢开当铺,收了赃物,也有官府给罩着。
这种情况很普遍,以至于中书省特别下了文件,鼓励民间开当铺,禁止地方部门以收缴赃物为名骚扰当铺。
元代也有官营当铺,官家办的,就要好多了。官铺的名字都取得相当不错,叫“周急库”、“广惠库”什么的,经营宗旨也比较纯正,收取利息很低,是专门照顾贫民的。
过去宋代的金银铺很发达,到了元代,统统改叫“银铺”了,说明银子在元代的使用量已大大增加。
银铺的业务,和今天的首饰店差不多,是专营熔铸金银器和买卖金银的。因为元朝的银锭也是货币,所以银铺同时也是货币兑换点,老百姓可以用银子向银铺兑换出钞票来用。
元朝曾一度禁止民间买卖金银,禁令期间规定银铺只能来料加工,不能自己生产银器出售。
好了,关于这个短寿王朝的金融情况,我们就说到这儿了。
读历史就有这个好处——从蛛丝马迹中可以读出历史的走向来。
自从春秋时期起,我们民族就有“义利之辨”。
讲信义和讲谋利,两者之间是有平衡点的,都不至于太过。可是到了元朝,人们视统治者为外来者,高层也不大注意道德建设,结果民间的消极反抗就表现为道德堕落。
华夏民族中市井阶层的“小奸小坏”,就是在元代蔚为风气的。
此例一开,汉唐之风的那种大气磅礴就一扫而空。
“小人”一词,就不再涵盖整个平民,而是专指这类坏了良心的自私自利之徒了。
日期:2009-02-14 09:35
第十四篇明朝金融的那些事儿
要做大蒜、生姜那样的人
我常有这样的感慨:在如今的职场,拥挤着太多迷茫的年轻人。他们拥有这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而不自知,只是一味地抱怨。
他们拥有的财富,其实比钱更值钱,那就是——大好的青春年华。
青春,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资源,是不能失而复得的资本。
要成就大业、要轰轰烈烈地活一辈子,靠的就是这个。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用?还不如有个好爸爸。
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绝大部分人没有生来嘴里就含着玉的命;但是古来的成大业者,草根的比例还少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彼可取而代之!”
——“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不都是古人的草根宣言吗?
起跑线不平等,不是无所作为的借口。没有志气,才是贻误一生的致命伤。
英国《人格》杂志的刊首发言人费昂格利,曾提出过一个基本观点——个性是有益于人类族群遗传和发展的隐性基因。
他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说:人要向大蒜、生姜、洋葱、韭菜这类个性饱满、气味强烈的蔬菜学习。
说得好!
人,可以残缺,但不能平庸。
所有的失败者、落伍者,都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所致,而是因为没有远大志向的结果。
如今的世俗衡量标准,已经把成功与否的标准变得非常简单了,因此成功应该就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
——赚钱,要赚很多的钱!
坚持数十年如一日,难道还不能达到一个起码的高度?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所以,人生的标杆要竖得很高才行,才能确保你的努力能获得一点像样的成果。
所有的失败者,都是因为在人生某个阶段满足于嗟来之食,满足于小富即安,等到时代大潮冲走了一道脆弱的屏障之后,他们就只剩下了衰老和惶恐。
从头再来?
还有时间了么?还有勇气了么?
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