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9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有人提出对策建议,说应该发行不兑换的纸币。这个主意,是尚书左丞叶李提出的。
  叶李是南宋杭州人,宋亡后隐居富春江。但不知怎么的,越隐居名声越大,元世祖忽必烈看上了他,召他入朝坐了大官。
  叶李老夫子可一点也不迂腐,他很推崇商人执政,后来推荐了吐蕃人桑哥做右丞相。
  这个桑哥,就其本性来说,几乎就是个商人,敛财有术。任职后,忽必烈很欣赏他,将其视为“财神爷”。

  不过桑哥后来越闹越不像话,不光为国家,也为自己敛财,财富仅次于皇帝。
  历史无数次地验证过:一般情况下大臣若是威风到了这个程度,下场往往也就悬乎了。
  桑哥最后是因为贪污被砍了头。
  我们还是接着说叶李。
  叶老夫子的最大功绩,是向忽必烈提出了一份《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不兑换纸币发行条例,内容相当严密,主要亮点如下:

  一、新发行“至元宝钞”纸币,1贯当中统钞5贯(这显然是大票,可以把中统钞的“泡沫”吸纳)。新钞叫做“至元钞”,与中统钞同时使用。
  二、各地设立官库,设立准备金,用适时买进卖出金银的办法平衡钞值。官府可用银1两向民间兑换新钞2贯,金1两兑换新钞30贯,且兑换价长期保持不变。中央发多少纸币下去,同时也就要按比例发多少现银到各地官库,作为准备金。
  三、在发放盐引、收税、公私债务等过程中,凡使用新钞者,都一律按官定币值计算,官方决不贬值。
  四、新钞面额从5文到2贯,共分11个等级,比中统钞多出5文的一等,以便利群众兑换。
  其余还有各种处罚渎职、贪污、抬高兑现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措施。

  这个建议书,在中国货币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文件。叶老先生已经完全搞清楚了纸币的功能和本质,对纸币的认识大大超过前代。
  叶李所提出的办法,一切以维护纸币的币值为目的,使纸币成为可当做真金实银来用的货币。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官家随时可用金银买卖纸币,但老百姓却没有这个权力,因此官家就可以通过回收或放出纸币的量,来控制币值。
  再通俗一点讲,就是:如果市面上的钞票不值钱了,就用金银买回一些,使之流通得少,纸币自然就会升值——反之亦然。
  大家明白了吧?以金银为本位的纸币,它的准备金就是干这个用的。

  可是中国的事情,往往实践是实践,理论是理论。看理论好像是人间最完美的了,可实践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若是元朝的货币能按叶李的办法严格管理,元朝也许就不那么招人烦了。
  而实际情况是,就在忽必烈这一朝的末期,货币管理就已乱得不成样子了。
  主要问题是纸币发行过多——皇帝要用钱的地方多啊!
  印刷纸币与铸钱相比,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制作成本低。朝廷手头一紧,就开机印刷,滚滚财富便凭空而来。
  换了谁,谁不动心?

  朝廷为什么用钱多?是皇帝太慷慨。忽必烈赏赐大臣,极有江湖上的大方气派,一出手就是10万锭、20万锭,他可不管这钱从哪儿来。
  此后,虽然有个别皇帝想制止货币上的乱象,但都没能治理得了。
  整个元代,就是在不断增印至元钞和中统钞中度过的。
  到元末的至正十年((1350),两钞才同时停止流通,这时候的物价涨到了什么程度?一石米价比建国之初上涨了67倍!
  可想而知有多少民间财富,就这么被通货膨胀给“虚”掉了。

  两钞停用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元末红巾军起义,也就是在这次起义中,出了一位朱元璋,要来收拾旧河山、开辟新天地了。
  所以说,元末农民大起义是一场真正的“货币战争”。元朝的倒台,根子就在滥发货币上,把人实在给逼得活不下去了。
  以往的教科书,在提到王朝末代的大乱时,一般都从政治因素上来解释,说是因为“阶级压迫”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等。
  其实,封建社会的政治,从一个王朝开始就有问题,而触发它崩溃的,有时候却是财政危机、经济崩溃或者货币紊乱。
  元朝,就是玩货币把自己给玩死的。
  元大都后来成了明朝的首都北京。
  明朝人在北京的一个水路交通枢纽处修了一座桥,命名为银锭桥。

  这就是历史的暗讽把?
  ——元朝总共才97年寿命,还比不上一位百岁老人活得长。在汉朝以后的几个大一统王朝里,它是最短命的。
  要是官库里有多少银锭,就发多少纸币,元朝,也许也亡不了这么快。

日期:2009-02-12 14:53

  实事求是讲,元末的统治者当初也并没坐等崩溃,他们还是做了最后努力的。
  两钞的乱象,终于引起了元朝高层的注意,在至正十年,经大臣们讨论,在各地设立了“宝泉司”,发行了“至正交钞”,1贯值至元钞2贯。同时还铸了“至正通宝”钱,和历代铜钱并用。
  这是试图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至正交钞出来后,物价都要按照新钞票计算,市场最初见政府直隶通胀决心挺大,也有所反应,以新钞标注的物价比至元钞标价压低了90%。
  也许是乱世已现,朝廷大佬都没什么心思了,这次新钞票制作得非常草率,只是在老版的中统钞背面加印了几个字而已。

  新铸的至正通宝,从小平钱(标准一文)到当十,有几个等级。最有趣的是,还出了一种“至正之宝权钞钱”,背面镌有“吉、权钞” 字样和记值。
  “权钞”的意思,就是代表钞票。
  这说明,纸币在元末已经取得了本位币的权威资格。过去是纸币代表铜钱,现在成了铜钱是纸币的代用品了,两者位置互换。
  在权钞上,第一次出现了“五分”、“壹钱”、“贰钱五分”、“五钱”的记值字样。
  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铜钱价值单位,有人认为“钱”表示纸币的100文,“分”表示10文。但这次铸钱的时间极短,四年后,天下越来越乱,各地宝泉司也草草罢撤了,铜钱也不铸了。

  新出的至正钞,初衷是打压通货膨胀,但是,元政府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为了钱眼珠都红了,一发行新钞又是海量,结果物价再次飞涨,纸币的信誉眨眼之间降为零。
  很快,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手头的至元钞,市场都不再接受了,人们开始以货易货,或者只用铜钱。
  元朝的货币问题,不光是钞票发得滥,而且伪币也很流行,甚至有人说“今民间之钞,十分中九皆伪钞”。
  伪钞当然不可能有这么多,但也说明情况相当严重。
  伪钞一多,交钞就更加不值钱。
  除了伪造钞票以外,还有涂改真币的,把小面额改写成大面额糊弄人。

  总之民间盗印户的原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咱们就谁也别说谁了。
  当货币贬成废纸之日,就是一个政权失尽人心之时。红巾军义旗一举,天下响应。
  大元,就这样咽了气。
  后来各股农民起义军也都铸了铜钱,有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韩林儿的“龙凤通宝”、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尽管元朝很霸道,但政府的钞币却一直未能进入云南,云南地面始终是以金、贝、盐为货币。

  ——你再怎么忽悠,我也软硬不吃。

日期:2009-02-13 08:32

  元朝开了社会道德大滑坡的头
  说了元朝这么多不好的地方,它在金融信用方面是否也有好的方面呢?有。
  不仅有,而且开了前代未有之先例。
  这就叫辩证法。
  赈贷灾民就不用说了,那是除了秦朝之外,哪个王朝都做过的,不算什么天大地大的恩德。
  元代在信用上的一大创举是,从皇上到官员,都有“替民还债”的记录。
  这里要说一下元太宗窝阔台(1186—1241),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也是成吉思汗的霸业继承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