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8节作者:
北极豪客 元朝的居民身份很不平等,在政治地位上分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江南人)。这里边的“色目人”是指西域人,因为西域人这个概念包含得太广了,除了回回人、西夏人、畏兀尔人这些我们可以想到的之外,还包括了中亚人甚至欧洲人。
“色目”的意思,就是“诸色名目”,据说有31种人之多。
这一、二等人里面的蒙古、色目贵族,通过合法的受赐、职田与不合法的巧取豪夺,占有的土地实在太多了。皇帝一次赐给宠臣的土地,往往就是一千顷。
那时候的寺院也是大地主,动不动就是占地几十万顷。
土地一集中,佃户(给地主打工的农民)的地位就极为低下。元代的地主能干预佃户的婚姻、能指使佃户的子女干活,还经常把佃户随田转卖。
在元朝,还有比打工地位更低下的“投下户”和“驱口”,也就是战争俘虏,基本就是主人的财产,没有什么人身自由。
也有因为交不起租税或因遭遇饥荒,自己卖身为驱口的。
可以想象得出,这类人的生活,非常悲惨。
其次是元朝的差役非常重,除了正常的劳役之外,官府还经常征发民夫,担负繁重的修建工程、治河、运输、筑城、为驿站服务等任务,老百姓的劳役负担特别重,被迫出工出力,荒废家业,甚至有被弄到家破人亡的。
还有就是官员们普遍太跋扈。历朝各代的官员其实都想搞腐败,但多少还有点忌惮言官和监察御史,元朝的官员可不管那个,比较放肆。
举一个例子来说。
有证据标明,元代的妓女业很繁盛。马可波罗曾说,杭州的妓女“其数之多,未敢言也,不但在市场附近此辈例居之处见之,全城之中皆有。
衣饰灿丽,香气逼人”(《马可波罗游记》)。
由于妓女太多,所以各地政府还专设了一个低级职务“管勾”,来负责管理妓女。
元代的诱惑甚多啊!而最容易被诱惑的,是官员。
据《元典章*兵部》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岭北河南道有一个“管勾”张椿告状说,有个过路住在驿站的“崔局长”(原文如此),写了一个手帖,向张椿索要钱财,还要三名妓女去驿馆伴宿。当天因为夜深了,妓女叫不到,崔局长发了火,竟然把张椿痛扁了一顿。
张椿还诉苦说,自从他分管妓女以来,不过才两个月,来往使臣要妓女提供服务的达88人次,只有4名官员知道名字,其余都不知道名字。
在他经办的过程中,据他所知,有妓女32人次陪睡以后,分文未得。
这个案例一看便知:元代的干部风气,可真是不咋的!
在元朝,谁能快乐而自由?
是上层——官僚、地主、高级僧侣。
他们不明白:这国家就算是你们的,也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呀!一个国家,对老百姓的盘剥总还要有一个度,不能让下层人总活在非正常状态中。
这样的王朝,老百姓的口碑肯定不会好。当积怨到了一定程度,一个火星儿就能点燃燎原烈火,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超出了民众负担的极限,终于把老百姓逼反。
当时民工们还编了一个民谣出来,说是: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此言一出,就预示着天下要开始大乱了。
元朝之所以在几个大一统王朝里最为短寿,看来是有必然原因的。
不是说“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么?
——那么,历史就是所有统治者的总债主!
日期:2009-02-11 15:33
摇啊摇,一摇摇到“银锭桥”
说起这个不怎么样的元朝,在中国的货币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它是古代纸币的鼎盛时期。
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候,看见过纸币流通,他大感神奇。
——你付给我一张纸,我就卖给你东西。
在欧洲,闻所未闻!
他把这个见闻带回欧洲,竟引起讪笑:一张小纸头,就能买东西?胡扯!马可先生从东方回来,喝多了酒吧。
可这是事实。
元朝发行纸币比较成功,开初管理得也很好,致使财政收入大增。
不过先紧后松是王朝行政规律。到了后半期,政府就不按照规矩办了,一缺钱,就增发纸币,搞通货膨胀,想方设法把百姓腰包里的钱变到国库里。
元朝纸币的特点,是以银两为单位,后来渐渐成为不可兑换现银的纯纸币,完全脱离了代金券的性质,成为本位币。
纸币于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开始发行,跟宋朝一样也叫“交钞”。
元交钞很奇怪,是以丝为本位、以银两为单位。每张“面额”银50两,值宋朝的“丝钞”1000两。
稍后又发行了代表钱的“中统元宝”交钞,以此来收回宋的各种旧钞。这就是元朝著名的“中统钞”。
中统钞的“面额”,从十文到二贯,共分10等。
最大的“二贯”当白银1两,15贯当黄金1两。
因为旧丝钞是以“两”为单位的,所以元朝人就约定俗成:把贯也叫做两、百文叫做钱、十文叫做分、文叫做厘。
中统钞的发行不分界,也就是不用到期更换,而是长期使用,只是在以旧钞换新钞时要缴纳30文“工本费”。
中统钞发行之后,为了保持币值稳定,政府就用买卖金银的办法来调节币值。因此中统钞可以说是金银本位。为此,元廷在燕京和各地都设立了“平准库”。
“平准”,是指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来调节市场价格,最早是汉代大经济学家桑弘羊提出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政府还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金银,只有国家才能对民间买卖,并且规定金银只有储值功能,没有流通功能。这就有力地保证了纸币的价值稳定,使纸币成了唯一的流通货币。
中统钞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宋朝前事不远,所以主持货币发行的大臣都非常谨慎,史书上说他们战战兢兢,犹如捧着一口破锅,唯恐掉到地上摔碎了。这样敬业,当然管理得很好,历经17年,没有任何贬值。
但是在平宋战争开始后,元朝政府用钱增多,就加大了发行额。
我们多少都有点货币知识了,知道这么做就是发“虚钱”。当时一年的发行额是过去一年的4倍,中统钞应声贬值,在后来几年间物价也涨了近10倍!
元政府见势不好,连忙推出《整治钞法条画》,规定官家用金银兑换中统钞仍按照原价,但是物价已经涨上去了,政府若按原价兑换,那不得亏死!所以整治也就是喊喊罢了。
元朝对货币的管理,到后来就不那么有章法了,矛盾之处甚多。
比方政府禁止民间金银交易,但是中央给各行省的财政拨款有时候用的却是银锭,这明显又是把银子当成货币来使用了,当然也就挡不住银子在暗中进入流通领域。
有一个概念要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古代小说里常说“一锭银子”、“两锭银子”,这里的“锭”,是银子的计量单位,是从过去的“铤”字演化而来的,在宋代有时候就这么写,在元代最终固定了下来。
锭,过去在宋朝有不同的重量等级,在元代则有了一个固定标准,等于50两银子,或等于50贯中统钞。
至元三年(1337年),有一位货币总管官员发现,各地的平准库在白银出入库过程中有偷窃行为。为了防止“硕鼠”,他奏请皇上,干脆把50两白银铸成一锭,命名为“元宝”,这样库官若想作弊就有一定难度了。
过去唐钱的名称就叫元宝,现在借过来用很方便,又可寓意“大元的宝贝”,岂不两全其美?
从此,银锭就正式被称作元宝。
顺便说一句,北京现在有个酒吧汇聚的“小资圣地”,叫做“银锭桥”,位置在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它之所以叫银锭桥,就因其形状酷似一只倒扣的银元宝。
要是有机会,大家不妨去那桥上走一走,也好沾一沾财富的光。
我想,就心理作用而言,这不比花几万块钱买一个“吉祥车牌”差多少。
日期:2009-02-12 07:25
朱元璋是在“货币战争”中起家
中统钞贬值贬得像“猴子拉稀”——没完没了,怎么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