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5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质库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此外和尚在宋朝也再度活跃起来,寺院又成立了典当行,在宋代叫做“长生库”。
  那时的寺院都富,主持们也不想让钱都发霉了,所以乐于放债。
  宋朝的大诗人陆游,对寺院放债这事儿深恶痛绝,认为这么做极为“鄙恶”,应该坚决禁绝——不过他说话没分量,没人听。
  那时的民间质库,有时候借款的利率也够狠的,最高月息达到10分,有人认为这是“不仁之甚”,简直是趁火打劫。

  官营的质库就要好得多,宋代叫做“抵当库”,是从市场“价格办”的有关业务渐渐独立出来的。
  抵当库比较仁慈,收息很低,是专为解决百姓急难而设置的,不图大利。
  宋代也有“飞钱”,不过是完全制度化了的官营汇兑,由朝廷设立“便钱务”,主要业务是从京城往外地汇款。那时商人汇钱,要先向中央财政部申请批准,每汇一贯,扣除手续费20文。
  朝廷在这方面很讲信用,对各州官府提出了要求:商人只要凭券(汇票)就可在当地领钱,当日给付,不准滞压,违者处罚(见《资治通鉴长编》)。
  汇兑最盛时,宋朝每年有280余万贯钱在京师和各地间飞来飞去。

  同时也有从各地往京师汇钱的,也有各地通汇的,一般是收10%的汇费。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汇钱还不收汇费,反而贴水3—4%。
  汇钱还给利息,这也太仁慈了,搁到现代人身上,还不得受宠若惊?大概是宋朝时京师缺钱用吧,所以鼓励商人往京师汇钱。
  后来纸币大量发行,“飞钱”业务才渐渐衰落了下去。
  前面说过,宋代的货币特别复杂,金、银、铜、铁、纸一起上,另外还有不同的货币区,所以兑换工作很繁重。承担兑换业务的,是从唐代延续下来的金银铺,到南宋时,又改名叫“交引铺”。

  什么是“交引”呢?就是国家颁发的特许专卖证。
  宋朝的盐、茶都由国家专卖,商人如果要批销,须先去专营机构交钱,领到一张“盐引”或“茶引”。这东西统称“交引”(也叫“钞引”),凭着它,到盐场或茶场就可领出货来。
  无论什么东西一专卖,就很赚钱,所以“交引”本身也很值钱,可以互相转让,有如今天的有价证券。
  交引的交易,就在金银铺进行,所以金银铺后来就改叫交引铺。
  那时的金银铺,可不是小店,而是古代的证券公司大户室。主办者都是京师富商,客户也都是富豪。
  据当时的人记载,金银铺“屋宇雄壮,门庭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东京梦华录》)。这种金银铺,在南宋的临安城内就有上百家。

  但是再厉害的狐狸,也玩不过猎人。
  宋朝的当朝宰执大臣们,才是金融界高高在上的猎人。
  有这样一件事: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中枢开会议定,当十钱贬值为折三钱。讨论完毕,一散会,宰执们就派人用车装着马上就要贬值的钱,去抢购黄金。
  京师的金银铺对此竟毫无所知,还高兴这下子可来了大买卖呢。两个月后,贬值令正式下达,金银铺全都傻了眼!
  ——玩钱的被钱给玩了。

  这信息也太不对称了,京城人都把这事传为笑谈(见《文献通考*钱币考》)。
  那时候还有彩帛铺,是做丝绸交易的,性质与金银铺类似,也兼做证券交易。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城,擒住了徽宗、钦宗“二帝”,又向北宋朝廷索要巨额战争赔款。
  北宋的留守大臣们被逼急了,就竭尽全力对民间搜刮,强制征收老百姓财产。
  他们特别盯住了交引、质库、金银、彩帛这四种店铺,重点搜查,往往从一家店里就能搜出千万两银子!

  ——对不起了,国弱,没有办法呀。
  你们不是富吗,那就多出点血吧!

日期:2009-02-08 09:23

  宋朝需要打点的“亲戚”何其多
  要说北宋的积弱、屈辱,那还是来自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这哥儿俩先后打辽国,都打得不顺,落下了祸根。
  一个国家开头弱,就代代弱;所以雄才大略的皇帝,都特别重视开国后的几场大仗,务必要打得强邻闻风丧胆。
  而赵匡胤的策略,是先易后难,先拿下的是比较弱的后蜀、南唐,没有拼了全力先解决北方的大患。这一偷懒,华夏大地上,北宋就多了几个“亲戚”,有辽国、西夏和后来的金国。
  辽和西夏还好点,辽是大宋的“哥哥”,西夏是大宋的“臣子”或“儿子”,但是金国却成了大宋的“伯父”。国弱,连辈都降了,这让豪放派词人怎么能心平气和?

  我们来看看大宋这几个亲戚国家的货币。
  辽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牲口、布帛都是货币,和铜钱、白银一块流通。
  辽国盛产羊,所以羊的“币值”并不高,据记载一只羊才换二斗小米。
  辽的冶炼技术当然也不过关,铸的铜钱很少,辽国人所用的铜钱大都是从境外流入的宋钱。苏辙曾经出使过辽国,回来后说:“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大宋也很郁闷啊:自己国家的铜钱,要让周边几个国家都抢着用,无怪乎要闹钱荒。
  辽国自己铸的铜钱,多为年号钱,但是数量很少,工艺也不精——有大宋的漂亮铜钱用着,这算不了什么大事!

  但是,辽对铜钱的政策却很严厉,是“只进不出”。凡是持有10贯以上铜钱出南京(今北京市)者,统统砍头没商量!
  没办法,钱不多,法就得严点儿。
  辽国在信用事业上,也有一些创举。它在辽阳一带的50余城和沿边各州,都设有“和籴仓”,专门进行粮食放贷。
  这些粮仓跟义仓不同,借出粮食的对象不一定是贫民,谁借都行。
  国家贷粮的目的,是收取利息,然后用于购买储备粮。算是“以粮养粮”吧。

  辽国早年曾经发过大水灾,许多穷人生活艰难,只得把自己的子女抵押给富户,借一点活命钱糊口。
  穷人子女到了大户人家,那是不能闲着的,要无偿干活。
  辽圣宗知道了这事,大不高兴——这不是剥削吗?于是下令,今后抵押女子替债主做工,要算工钱,以每天10文计算,工钱抵得上债务之后,就要放人家的儿女回家。
  这么看来,辽国的政策很仁慈,但就像钱币都有两面一样,辽国也有很不仁慈的一面。
  因为它的皇帝都信佛,所以寺院办质库放债又成了香饽饽,有的一年收入能高达千余贯。放债利息据说相当高,有的戍边士兵家境贫困,向他们借钱,最后卖儿卖地也还不上。

  而这样的问题,辽国皇帝一般就不闻不问了。

日期:2009-02-09 09:51

  再来说西夏。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国号“大夏”。这个边地民族的雄心也是不小,竟然使用了咱们最老的老祖宗的国号。
  “西夏”,只是宋朝人的叫法。
  这个国家,在咱们印象中好像是个边远小国——错!
  边远是边远,国家可一点也不小。它幅员辽阔,有自己的文字、制度,完全是仿照宋朝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国家。
  西夏人本来是游牧民族,可他们善于学习,因为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学得很地道。史书上说他们“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还有更绝的,是他们把宋朝的瓷器制造技术也学到了手,还融进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生产的瓷器能批量出口海外!
  前面我们讲过,西夏和北宋差不多整整打了100年的仗,最后终于讲和,西夏对宋称臣,继而称父;但是宋朝这个“老爹”,只占了辈分上的便宜,却每年要“赐”给西夏儿子大批财物。
  一开始还只是银万两,到后来竟然达到了银7万两、银器2000两。整个西夏使用的银子,全都是由大宋给提供了。
  这个窝囊的大宋,有银子就这样源源不断地给别人,就没有别人给它上供。
  和辽国一样,一般西夏人所用的铜钱,大多是宋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