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4节作者:
北极豪客 另外还有一个名气比王安石还大的宰相,就是秦桧。
秦桧臭名昭著,他的种种“事迹”,就不用在这儿多讲了,只说他执政时期跟钱有关的两件事。
南宋各代皇帝也大都铸过铜钱或铁钱,只不过发行量不大,因为铸造成本太高了。钱币本来就少,咱们的邻居日本,偏偏又喜欢用宋朝铜钱,他们的商船来宋境,都要偷偷带走大批铜钱;南宋的商船和水军,也都热衷于偷运钱币卖给日本人。
这样,南宋闹钱荒,就是家常便饭。
南宋绍兴年间,正是秦桧当政时,京城临安又闹开了钱荒。当时严重到市场交易都没法进行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对这个困扰了人们千年的老问题,秦桧还能有什么办法?
——你放心,能害得了岳飞的人,自有他的一肚子诡计。秦桧想了想,就叫了一个理发匠来给他理发。
理发匠万没想到:这一次理发,堪称人类理发史上报酬最高的一次。
秦太师叫人拿出了5000枚当二铁钱作为工钱。
这就相当于1万枚标准钱了!
理发匠目瞪口呆。秦桧整理好衣冠,郑重其事地说:“过几天将有圣旨下,此钱不可再用!你可速去买些儿东西,花掉它了事。”
理发匠千恩万谢,出门后就直奔市场购物,一面还向人散布这一最新消息。
秦太师的理发匠说的,还能有假?众人闻风而动,都跑出去倾囊采购。不到三天,京师流通的钱币就大大增加。
钱荒缓解了,绍兴铁钱也并没有废掉。
秦桧太懂得世情了:在宋朝,流言肯定比实话管用!
还有一次,京师又闹钱荒,商店里的货物积压,没人买。情况严重到临安府的长官也跑来向他汇报,请他拿主意。
秦桧笑道:“易耳!”于是马上就召文思院的官员前来答话。
文思院是从唐代起就有的国家工艺品作坊,专门给皇家制作金银犀玉等器物。还没等文思院几位头头赶到,秦桧又故意派了好几批人去催促,一路络绎不绝。
文思院的长官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了。
见气氛已经造足,秦桧就说:“刚才得谕旨,将要变钱法,尔等可先去铸一贯样钱来看看,不日就要把现今流通之钱禁废。”
他又定下了期限——限次日中午办好。
文思院的官员连忙回去组织工匠试制,忙得一宿没睡。
这消息当然又不胫而走,富贵人家动的最快,蜂拥到市场去抢购——也只有他们有底气扫货。几天下来,市场物价飞涨,陈货一扫而空,柜台里钱币推挤如山。
那边文思院的官员忙了个半死,把样钱如期呈上后,就再没下文了(见冯梦龙《智囊》)。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对秦桧搞的这两次心理战有评价,说“贼桧亦有应变之才”,不过只是“小人之才”罢了。
过去北宋名相文彦博也搞过类似的战术,但那散布的是真消息,以稳定民心。
现在秦桧放出的是假消息,让老百姓上当。
估计这可能是古人给秦桧编排的故事。要真是这么干,也就等于政治上自掘坟墓了。
但是,谁敢说这样的“狼来了”战术不好使?
至今也还有人在用,也还有人在上当。不是吗?
日期:2009-02-06 15:48
宋朝的“大户室”也相当震撼
接下来我们该说到宋朝的信用业务了。
宋代的信用事业,很奇怪,不像其他方面都远超过唐代,似乎进步不大。唯一的区别,是政府信贷更为制度化。
这个制度,就是王安石搞的青苗法和市易法。
青苗法,前面已经涉及到了一点。这个办法,王安石在早年当知县时,就在辖区内试验过,他觉得很管用。
这实际上就是农业贷款,具体实施办法是:用国家仓库存放的粮食作为信贷资金,一年分两次贷给农民,让他们做谷种。正月三十日放贷一次,五月三十日放第二次;农民随着缴纳夏秋两税一块儿归还。
“青苗法”的贷出和还贷,都是按钱折算。
贷款有数额等级,共分五等,看你的贫富程度而定,最多的贷给15贯,最少的贷给1.5贯。让你用半年左右,政府收利息2分。
按说王安石也还是爱民的,他留了个心眼,没有硬性让农民直接还粮食——要是哪一年粮价高,农民用粮食还贷岂不是要吃亏?所以,一般是按照前10年丰收时的平均粮价折算(因为丰收时谷价较贱),让农民还钱,当然还粮食也行。
这是一种国家信贷,借给农民稻谷种子,是为了保证贫困农民能维持生产,免得土地被富户兼并。
初衷可以说不错,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拗相公没有想到:农民要是还钱,确实是不吃亏,但很多农民弄不到钱,只能还粮食。还粮食的话,就要按丰年的低价来折算,这样在平常年间或者歉收年头,农民恰恰就要多还很多粮食才行。
再加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办官员不都是孔圣人,谁都想弄点猫腻,结果农民还贷的实际利息付出,往往要比理论上高出很多。
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青苗法”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亚当斯密还认为: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损失,这一点“青苗法”也没有做到。
青苗法就是这样,从一部好法变成了恶法。本来是一项扶助农民的好政策,却变成了赤裸裸的官营高利贷。
这一点,拗相公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是绝想不到的。
青苗法因为反对的人多,曾两次被废除,后来减低利率为每次1分,一直实行到徽宗时代。
另一部与信用有关的新法,是市易法。当时在京师和各地,都设立了物价管理机构——市易务。
这个宋朝的“物价办”,同时又兼有金融信贷职能。
市易务的工作人员有两种,一是“行人”,就是办事员,二是“牙人”,就是经纪人。都是从商铺和市场经纪人中招募来的。
市易务掌握着一定的资金,可以放贷。具体办法是,商人可以向官府借钱,以田宅或金帛做为抵押,没有抵押物的可由5人联合担保。
比较爽的是,商人也可以在自己的货物滞销时,把货卖给市易务,等到该货物好销时,又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回购(类似现在的按揭)。
借钱或分期付款回购,在半年内付清的付息1分,一年内付清的付息2分。
王安石自认为脑袋瓜子灵,他以为实行了这个法,就能防止大商人垄断囤积,有利于小商人资金周转——这样不就促进市场流通了吗!
对比之下,王安石对商人可远比对农民优待多了。同是半年期的贷款,农民要付息2分,商人则只付息1分,同时又没有钱粮折算的问题,所以商人的利息负担要比农民小得多。
这种越穷越要多花钱,越富弄钱花越容易的事,你还真是没地方讲理去!
王安石当然想不到:这个新法,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一些麻烦。比如,大商人是没法垄断市场了,可是官府可以借此垄断市场,什么货物好销了,商人要回购,官府就会趁机抬价。
另外,商人方面也知道怎么对付官府,那就是赖账不还;要不就是回购不按期付款,反正就是一个“拖”字。
不按期还款的情况很严重,有时达到“十有五四”,闹得朝廷很伤脑筋——不就是商人欠钱不还嘛,还能治他们什么罪?
近代以来的经济学家都是悲天悯人的,所以西方有人把经济学家称作童话里愁眉苦脸的驴子。唯有凯恩斯是乐观主义者,凯恩斯认为没有政府搞不掂的事。
王安石就是公元11世纪的凯恩斯,可是他用政府手段干预经济,除了把民间闹得鸡飞狗跳之外,什么都没搞掂!
日期:2009-02-07 08:04
再来看其他的信用方式。宋朝的经济发达,钱的流通量也就更大。跟唐朝一样,商民一时手头紧张,比如娶媳妇钱不够用,就可到“质库”去抵押借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