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43节作者:
北极豪客 4、在财政拨款和税收上,采用铜币和纸币按比例搭配的办法,以提高纸币在民间的信任度;
5、严禁铜钱外流、藏匿、销毁,保持一定数量的铜钱与纸币并行流通,使人民不至于对纸币价值产生怀疑;
6、减少政府开支、减少纸币发行量,堵死通货膨胀的两大根源;
7、如果准备金实在不足,就用有价证券(新形式的纸币)和实物,主动去兑换纸币,让老百姓觉得纸币还是可以随时兑换的,纸币也就不至于贬值得太厉害。
这里面,有高招也有损招,我想,读者自会分辨。
这种“称提之说”也得到了南宋几代皇帝的认可,屡次实行。但是有时效果很不好。原因何在?
宋末元初有个大学问家叫许衡,他看得明白,曾经这样说:“但见朝廷每次‘称提’之令一下,百姓反受其害,而钱也越短,嘉定年间换发交子用一换二,这是贬了平民一半之财,嘉熙年间又用一换五,这是贬了平民四倍的财富,朝廷无信义,以此为甚!”(见《许文正公遗书*楮币札子》)
这位许老夫子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后来降了元,担任了大元帝国的最高学府校长(国子监祭酒),成了蒙古贵族子弟的老师,也为元世祖忽必烈出了不少治国的好主意。
他降元,被当时人看成是没有气节,后来也未得重用。但是他看南宋的问题,是看得太透了。
他的这段话,其实是点出了南宋败亡的要害。
——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掠夺人民财富,无义之甚,那么,危急关头又怎能指望自己的臣民尽忠?
所以说,宋朝的覆灭,也跟钱有关。
日期:2009-02-05 14:39
懂钱和不懂钱的人就是不一样
宋代的文化发达,官员们生活闲适而优裕,所以研究货币理论的人也就特别多。
我们大概都知道宋朝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的,写过一本科学著作《梦溪笔谈》。
这人还是个高级官员,参与过王安石变法,当过财政部的长官——三司使。这个官职,在地位上仅次于宰相,俗称“计相”。
沈括在科学上建树甚多,是个奇才,他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发现 “地磁偏角”的人,比欧洲人早了足足400年。
在物理学、数学和地质学上,都有发明和创见。
货币,也是他的研究对象。
我们已经说过,宋朝在货币问题上,有唐代的遗传病,就是钱币数量不够用。
“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宋史*食货志下》)
钱荒是怎么造成的?沈括有他的看法,其中较有独到见解的,有下面两条:
一是人口增多,公家和私人的开支也比较生猛(生齿日蕃,公私之用日蔓)。
几个因素加在一起,钱币不够用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公私积蓄的钱币过多。公家实行新法收税费,收来了许多钱币,就藏在国库里;民间也喜好窖藏,很多富户还习惯把大量钱币当做“镇库钱”存起来,动辄万缗。
占住了又不用,这些钱就不能在流通过程中创造财富。
他说得很形象:“有十户人家的小镇,假如有钱十万,而仅仅藏在其中一家,那么百年后也还是十万。如果投入流通,让别人能享受这十万之利,十户人家都参与流通,就是百万之利。
流通不已,钱就将多的不可胜数了。”
他说,如今最小的乡镇,平常人家都藏着万缗钱,假如让它们流转天下,何愁钱不够用?
他主张要减少公私积蓄,加速货币周转流通。他认为官库和富户占住了钱币,不让货币流转,就不能生成新的财富,于私人、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其实他说的,也没什么新鲜的,不过,到今天也还是有人转不过这个弯来。
前面说过的北宋大学问家周行已,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在当时影响也非常大。周老夫子是属于“永嘉学派”的,专长是搞儒家理论,还不是专门的金融学家。
永嘉学派,现在的人不大知道了,在宋朝,这是和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之势的一大流派,专讲“功利之学”。
他们这群人,以祖籍永嘉(今浙江温州)的为多,所以才有这个命名。他们的观点,和孔子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张把“义”和“利”统一起来,“不以义抑利”。
由此之故,周行已对“利”也就看得特别透。
他对政府发行大钱很不满,认为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源。
他说,大钱的价值,仅值三枚小钱,却要当十,这当然要引起物价上涨。
而且物价上涨的速度,要比你那通货膨胀的速度还快——“钱之利一倍,物之贵两倍”。
他提醒说,政府想榨取民间油水,老是铸大钱,但民间也不全是傻瓜,跟着就会有私铸。而且就算官府停铸大钱了,私铸也不会停,物价就会一直涨下去。
这个连锁反应,责任还在官府。
他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钱贬值;钱贬值,就是老百姓的财产贬值,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国家是否就能通过这很不地道的通货膨胀,捞到很多好处呢?也不见得。
因为政府本身也要购置商品,同样也要受通货膨胀之苦,要花费更多的行政支出。因此,铸大钱纯粹是短视行为,饮鸩止渴。
周行已是个老夫子,终身只当过教育官员,但他对钱的问题,看法比有的宰相高明多了。
日期:2009-02-06 09:23
宋朝的宰相,反而是有很多人对钱的问题看不大清楚。
我们就拣两个最著名的宰相来说说。
一个是王安石。
讲宋朝的政治或经济,不能不提到这个人。王安石倒是个忧国之士,当了副宰相之后,就开始在神宗支持下变法。他在任上还不到十年,被迫下台后,他的新法继续在推行,前后共实行了17年。
王安石抱的是富国强兵的大志,在当时民本意识的浓厚氛围中,大家都讳言“富国”,所以他只提“理财”。
理财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可是他也不说,只说是为了“抑兼并”,为了帮助弱势群体。
在他的一系列新法中,与货币流通密切相关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在这里必须说一说。
所谓青苗法,就是国家对农民的信贷,一年两次,用的都是钱币,因此钱币的需要量就猛增了上去。
所谓免役法,是把差役改为募役,各户按资产情况出“免役钱”,然后国家拿这钱去雇人从事劳役,免得老百姓耽误种自己的庄稼。但是这也增加了钱币的使用量。
因此,从神宗时候起,官府铸钱量也开始猛增。
钱,源源不断造出来,但仍不够用。这里面既有原先钱币大量流到境外的原因,也有新法带来的新问题。
实行新法后,要求老百姓交钱的时间比较集中,规定每年老百姓还钱的时间是两次,到时官家催逼得很紧,撵得鸡飞狗跳墙。民间急着用钱,钱币当然就非常紧缺。
前面提到过,因为实行新法,官府每年都收上来很多钱币,都贮藏在官库里,实际的流通量也就大大减少。
还有就是,本来钱币就不容易流通到穷乡僻壤,现在要求农民交钱,农民又上哪儿去弄钱?那时候又不能卖血,农民被逼无奈,只得“伐桑枣、卖田宅、鬻牛畜”,惨啊!
道理很明白:一闹钱荒,物价就下跌,农民为了交钱,就得忍痛贱卖农产品。这就使名义上的利民政策变成了害民恶法。
王安石的变法,把农民坑得不浅,朝中的一大批官僚,必然要借民间舆论反对新法(他们也不完全是政治保守派,起码有一部分还是关心民生的),再加上其他政治因素,最后导致新法完全失败。
为此王安石得了个绰号,叫做“拗相公”。
什么叫拗?一意孤行也。
王安石才高八斗,为人超脱,平时大概不大沾手钱这种俗物。
没有这方面的实践,自己在理论上有缺陷就很难察觉到。
他的变法,千好万好,单单就忘了农民搞钱很不容易这一基本前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