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35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说,钱为什么不明不白地就增值了?东西为什么忽然就卖不起价钱了?是因为人口日益滋生,而铸钱炉不增加,货币量相对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当然就会“钱重物轻”。
  这个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有关的理论,真是独具慧眼。

  一批又一批的少年人变为成人,进入就业领域和消费市场,造成货币量不足,百业萧条。
  这个因素,现在几乎没有人考虑进去。
  所以说,刘秩的聪明,那真不是一般的!
  这个刘秩,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很罕见的敢为商人说话的理论家。他已经看出,商人的财富就是货币,而且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
  这个财富,也应当给以保护。
  这一点,他和前人——诸如管子、贾谊、桑弘羊的观点很不同。
  自从秦汉以来地主经济成熟后,历史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为农民(包括地主)说话的,他们也不大懂得商业是怎么回事。
  他们习惯于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向来是重农轻商的。

  只有刘秩在历史上第一次次大胆地提出,政府也要考虑“利末”,决不能随随便便就“伤贾”。他很明白:社会是一个有机构成,有农也有商,谁也离不开谁,不能说商人天生有原罪,赚的钱就是一定是黑的。
  “重农”固然不错,否则要逼出陈胜吴广来;但是也不能“伤贾”,商人受了无理损害,也要逼出造王莽反的人。所以最好的政策,是“本末俱利”。
  这真是个堪为宰相师的人!
  他说的这些问题,在现代也同样存在。
  过去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限制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有人天生就恐惧这两个流通,很怕商人活跃,很怕经济过热。而事实上,经济过热不等于经济失序。

  经济过热,不就是经济快速发展吗?这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在经济发展中,得益的仅仅是商人吗?
  在经济总体秩序并没紊乱的时候,却老是怕经济过热,这大概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恐商思潮在起作用。
  刘秩早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要是我们不在这儿谈钱,大概还不知道唐代有如此思想犀利的人吧?
  所以,不用远去学希腊罗马,向咱们有头脑的古人学习就行了。


日期:2009-01-14 12:37

  第十篇集权的宋朝却出现了“钱币割据”
  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在前面我提到过一个概念——“铁公鸡”。
  在当今语境下,有一位儒商独顶了这一顶大帽子。
  谁呢?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

  我这里不对他做任何道德评价,古往今来的商人也有各式各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我要说的是,这位先生最近又有高论:
  “在西方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首先就看有多少财富。但东方文化更多的平均主义,富一起富,穷一起穷,有仇富心态。”
  果真是如此吗?
  对于开口闭口把东西方文化做比较的人,我素来持怀疑态度——他们究竟知道多少?
  我要提醒一下发高论的先生:首先,在中国,财富一向也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否则也不会有“富埒天子”、“富比王侯”这样赞美性的成语。

  天子、王侯,这是最成功的人了,富到他们那种程度,难道不是成功?
  也许,富到了那种程度的人,当然就不希望“富一起富”了,否则富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能看到一些人远比自己穷困,这便是幸福。——这大概才是那位先生的东方式心态吧。
  其次,东方文化就是仇富的么?
  且不说印度、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韩国、印尼是不是这样,单说中国文化,也不一定如此吧?

  从商业界的孔子——“陶朱公”范蠡开始,一直到沈万三、胡雪岩,名誉都还不错吧?更不要说张謇、卢作孚、范旭东、侯德榜了。
  同是商界人物,为什么过去的大款是民族楷模,而现在有的人却是小丑呢?
  这就是鱼龙之别!
  高论先生还说,中国传统还是有信仰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说大话不脸红,这大概也是东方的传统。
  时下的房地产商如果真能有一点“以天下为己任”,也不至于落得个灰不溜秋的形象,还有什么脸侈谈“信仰”?

  什么是信仰?是你们的行为教给民众的——
  第一,是钱;
  第二,是钱;
  第三,还是钱!
  我这里单来说说明初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真名叫沈富,是湖州南浔(今浙江吴兴县)人。据说,“沈万三”不过是个外号,因为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把拥有巨万家财的大财主都叫“万户”,而沈万三排行老三,所以草民都叫他“沈万三”。
  人民群众确是厉害,连富豪的名字都是他们发明的!
  沈万三原也是个穷人。穷人并不仇富,而是想富,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就是要发家致富。  
  关于沈万三,江南民间有一个传说,说他的致富是因为心善,救了几只青蛙,青蛙王子就给了他一个聚宝盆,放一个铜钱进去,就能变出一盆铜钱来。
  沈先生就是这么发财的。

  这个“聚宝盆”传说的意义,很耐人寻味。我想,其意义有二:一是群众认为,富人所以能致富,是因为善良、助人为乐;二是群众认为,财富是靠勤俭持家聚集起来的,而不是靠一夜暴富得来的。
  这个民间传说,才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形态。
  沈万三连青蛙这样的“贱命”都要怜惜,有的商人连人死了都一毛不拔,古今商人之间的素质差别就是这么大。
  据说沈万三为人慷慨仗义,不仅在乡里架桥铺路做善事,还积极资助张士诚、朱元璋起义军,又在明初捐出巨资修南京城墙。
  群众对他印象不错,仇富的却是皇帝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特别嫉妒沈万三拥有“聚宝盆”,又听说沈万三是财星下凡,“左脚生金、右脚生银”,那就更不能容忍了,将沈万三定为欺君之罪,发配云南,还要杀掉他的五个儿子,以灭其种。
  江南老百姓为沈万三打抱不平,便借“聚宝盆”的传说,为沈万三正名。
  在很长时间里,聚宝盆都是江南人家的“镇宅之宝”,成了普遍民俗。
  我这里讲的,大概才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群众不仇富,群众自己也很想富。
  老百姓所仇的,只是一个公式罢了,即:老子的权势=儿子的财富。

  以那位先生为例,他三十几岁闯特区,如果没有公式的前半部分,怎能有公式的后半部分?
  古往今来,群众都是一样的群众,他们所寄希望于皇帝或者游戏规则的,只是一个愿望:
  ——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只几个人就霸占住了有限的聚宝盆,你还有什么资格埋怨老百姓仇富?
  好了,旁枝斜蔓的咱们不多说了,还是回过头去看看,我们印象中古代的“聚宝盆”时代——宋朝,在历史上为我们聚了哪些宝?


日期:2009-01-15 09:09

  好心的皇帝制订了一些坏国策
  对这个宋朝,咱们的老百姓是太熟悉了,这得感谢古代的通俗小说家和戏剧家,岳飞精忠报国、冤死风波亭的事,谁不知道?
  大宋,在咱们印象中,就是个弱国。
  它的北方,强敌如林,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元,哪一个都能欺负它。一个堂堂的中原王朝,国土被人占去一半,两个皇帝被人俘获,首都被迫南迁,分成了“北宋”、“南宋”两大块。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宋朝不仅弱,而且还贫,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穷国。
  真的吗?这就跟咱们印象中的太不一致了!

  有人要奇怪了:宋朝不是很富吗?宋徽宗玩的富贵花样不是最多吗?《清明上河图》画的不是北宋的繁华景象吗?李清照的名篇《永遇乐》写的不是汴京元宵节的盛况吗?
  不错,宋代的小农经济最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超过隋唐五代,科技上就更不用说了。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宋代才得到普及应用的,否则就是“七巧板”式的小玩闹。
  ——它们是:火药用于作战,罗盘用于航海,活字版印刷术用于书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