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36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无可否认,宋代的经济确实发达,这算是它的光明面吧。
  不过研究历史不是给皇帝写政绩报告,光拣好的说不行。

  我们还是撩开一层华丽的面纱,看看里面的败絮究竟有多少?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朝是一个大转折。它既是盛的顶点,也是衰的开始。
  宋朝的中央集权空前厉害,这跟开国皇帝赵匡胤搞的体制改革大有关系。
  历代开国的一两位皇帝,他们的行事作风,他们制定的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整整一个朝代,但没有哪一个比宋太祖赵匡胤对本朝历史的影响更大。
  赵匡胤干过许多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杯酒释兵权”。这之后,军权就被分割成统兵、调兵、后勤三大块,朝廷上唯一能掌握全部军权的,就只有皇帝一人。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开国君主,他把军制这一改,就使他自己成了能这么干的最后一人。

  ——我是野心家不假,但在我之后决不可再出野心家!
  为防止像晚唐那样出现地方割据,赵匡胤还将天下精兵都集中到首都附近,地方上只留弱兵,封疆大吏也由武将换成文官。这就叫“强干弱枝”,从此地方长官就甭想闹分裂!
  同时他还把财权也都收了上来。
  朝廷直接派“转运使”到各州,专管财政,地方财政收入除了必要经费之外,全部由转运使调往中央,使地方截留赋税成为不可能。
  过去唐朝的赋税收入,是“三分法”:收上来之后中央要一份,地方截留一份、收税机关留做办公经费一份。而宋朝是中央通通收上去,地方的吃喝用度,由中央再给你拨下来。
  过去是宰相(同平章事、中书省长官)统领群臣,很容易出司马懿。现在不行了,皇帝分了宰相的权,连宰相坐着和皇帝说话的板凳也给撤了。
  当然,赵匡胤对官员也有很温情的一面,曾立下誓碑,发誓“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

  他对官员也很优待,高工资养着不说,只要当了官,保准文职三年一升、武职五年一升,不管干得好与坏。
  一人得道还不算,最开心的是鸡犬也能升天。宋朝对官员实行“荫补”制度,子孙可以沾光做官,就连同宗、亲戚,甚至门客、保健医生,也都可能跟着沾光做官。
  不得了!这下又有人愿意做宋朝人了吧?

日期:2009-01-15 11:29

  赵匡胤是通过篡权上来的,有王莽的教训在前,所以他注定了是个勤勉谨慎的好皇帝——为洗白自己就得这样做。
  他的生活很朴素,衣食相当简单,对自家人也能加以约束。
  年轻时他有过流浪的经历,所以对百姓的苦难深有体会,对民生问题相当关注。
  天下初定,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与民休息;同时还免除了百姓为军队服务(邮递、运输物资)的劳役。
  在赵匡胤立下的誓碑上,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加农田之赋”。
  这真是一个好皇帝!

  一个武人出身的人,能为建立一个好国家费这么大心思,也是不容易了!
  可是他所做的改革,也有他所意料不到的副作用——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了,老天并不酬劳他的这份苦心。
  黄袍不是加到谁身上,谁就能做得好的。
  秦始皇也是统一意义上的开国之君,他的政策,我们至今还在享用——大一统、郡县制,书同文,还有民族的图腾物长城。
  同样是顶着一个开国皇帝帽子,赵匡胤就差得远了——他把事情做得太过。

  还是孔子的脑瓜儿犀利:做不到不行,做得太过了也不行。
  由于宋朝的权力过分集中在中央,结果地方的力量太弱(兵少,且都是老弱,十人不当一人),不足以拱卫中央,外军一打就能打到了首都。
  赵匡胤搞的军制改革,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仗还能打好吗?后来大宋成了一个泥足巨人,弱得不堪一击,跟军制改革绝对有关。
  什么“靖康耻”、“二帝被俘”、“风波亭”,这都是赵匡胤改革失当而结出的苦果。
  在经济上,大宋也很不乐观,基本可以说是一个穷国。

  一个大国,长期处在和平状态,国家不用做什么,靠收税也会富得流油了。
  那么,大宋的钱到哪儿去了?
  是因为它有著名的“三冗”。
  什么叫三冗?就是三多、三滥。
  一是冗兵,二是冗吏,三是冗费。
  先说兵多。据记载,宋朝第二个皇帝宋太宗时,天下之兵仅30万,而到了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初年,因西北有边警,兵额猛增至60万。
  这一上去,就再也下不来了。
  等到大宋建国90年之后,也就是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时,兵额已达到140万。这之后,就经常保持了100万多兵员。

  这些兵,若都能打仗也还没算白养,可他们只能叫做“惰兵”。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待遇越高的兵,越不能打仗。号称精锐的“禁军”,1万人不能当3000人用,可是耗费却相当于3万人。
  当时的大宋境内,到处是兵:漕运拉船的,服工役的,修缮河防的,看守陵寝太庙的,养军马的,疲老而吃白食的,也都是兵。
  这些兵,每个人都要给口粮、发衣服、发“月钱”,还有各种名目的特支、特赏。再加上驻屯费用,负担之重,够大宋财政喝一壶的!
  再说说官多。宋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中最复杂最混乱的。

  官职叠床架屋,职责不清,有很多官职,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其中各州的观察使、团练使,和名义上的道教场所负责人——各种“宫使”、“观使”,都是白拿钱不用干活的。
  古代的行政较为简单,管理不下乡镇,小吏不在编,官员队伍其实可以很精简。
  可是宋朝做官的途径太多,不光有科举的,还有荫补的、小吏转正的、富人出资买官的、卖粮积极奖给官的、军功授官的——借光的和杂流太多。
  人人都知道做官好,都拼了命往队伍里面挤,把国家当成了天下最大的奶妈,就敞开了喝吧,哥儿们!
  最后说说费用多。宋朝的官僚体制庞大,官员待遇优厚,这本来就是沉重负担了。

  可是,当时的官职竟然无定员,随便增加,经费也就没个限制。
  到宋徽宗时,奸臣蔡京、童贯、梁师成当道,滥官更多,居然有一人兼职10多个的,兼一份职,就领一份俸。
  宋徽宗信奉道教,那个时候连道士都有俸禄。
  因为给的多,所以高级道士都在外面养了妻子、小妾,锦衣美食,比常人过得还好。这样的特权道士,全国就有2万人之多。
  南宋失了半壁江山,冗官反而比北宋还厉害,军费也比北宋的多。

  可是养了一群吃财政饭的官员,一点报国意识都没有,一闻边境有警,都相顾失色,听说敌人又不来了,则神色恬然。
  再加上北方的辽、金,不是大宋的“哥哥”,就是大宋的“伯父”。大宋对邻国交战失利,就要纳贡求和,每年送给人家多少银子和绢,都成为定例。
  这,都是钱啊!
  宋朝这匹大骆驼,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财政上入不敷出,怎么搜刮也是不够用。一年下来收支相抵、国库空空是正常的,赤字几百万缗也不奇怪,有一年赤字甚至达到千万。
  存折上没有一分钱的人是什么人?穷人。
  那么,表面富丽堂皇的宋朝,就是一个大穷国。
  其实,一个国家百姓多,不要紧。人多纳税就多,可以把国家纳成个富国。
  可是再富的国,用官员数字一除,也就成了个穷掉底的穷国!
  这道理,宋朝的皇帝就是想不明白。


日期:2009-01-16 09:31

  宋朝钱币就是一场书法盛宴
  我们言归正传,来讲宋朝的钱。
  宋朝因为赵匡胤尊重文人,所以文化非常繁荣,体现在钱币上,那就是花样繁多。
  虽然宋代铸造的都是在唐就已定型的通宝钱,但宋钱有它的独特之处,即:种类多、版面多、钱文书法超级漂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