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34节作者:
北极豪客 两分法,简单是简单,但是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于事无补。
中国古代史上,若从经济上划分势力,应为四大势力,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包括地主和自耕农)、商人(工商)。
其余的均属依附型群体,构不成经济势力。
经济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四大势力在角力。看明白这一点,我们读史的很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当时的朝廷(中央政府),并非天生就是农民的死对头,更不是什么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它的立场态度,随需要而变化,时而照顾地方,时而照顾农民。中央和地方也并非铁板一块,有时朝廷会因为经济利益而与各州县关系闹得很紧张。
在经济博弈中,金融、货币永远是朝廷的一个工具。
朝廷用它来调节自己与民间、与各个阶层的关系,用以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在诸种势力中,朝廷是最强大的一方,经常掌握主动权。
不过一旦没把经济杠杆玩好,就会激起全民的愤怒,比如王莽。
在唐代,有一位官员兼学问家,叫刘秩,是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他在唐玄宗年代编写了一部历史工具书《政典》,收集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史料,分门别类地编排,开创了咱们国家此类书籍的先河。
令人叹服的是,在金融方面,刘秩也很有见地,他学《管子》学得好,学贾谊也学得好,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金融学说。
管子和贾谊都主张禁铜,反对私铸。他们认为:货币是君主之权,可以用来平衡各阶层之间的轻重本末。
国家想让哪个阶级的地位变高或变低,通过货币政策就可以办到,反之亦然。
所以,君王必须掌握铸币权,货币只能“与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货币的制造、发行、调控等等,都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运用,并非单纯只是经济上的事儿。
刘秩完全赞同管子的“轻重论”,认为“国之兴衰实系于是(国家兴衰就在于货币)”。所以,他反对张九龄的“准许私铸”建议,主张国家垄断铸币权。
看来这个刘秩,是典型的御用经济学家,但他不掩饰自己。
是就是,怎么啦?
御用,并不等于就要装疯卖傻。刘秩的观点非常正确,是给统治者出好主意,而不是出馊主意。
他写了一篇给皇帝的报告,题目是《货泉议》,也就是《说钱》的唐代版啦。
里边还真有些真知灼见,特别是阐述了商品经济的特点。
他说:“物贱则伤农,钱轻则伤贾”。
这是说,假如农副产品价格低,不值钱,就会伤害农民;反之通货膨胀,钱贬值,则会伤害商人。
前一个现象好理解,柑橘西瓜稀烂贱,果农当然要倒霉。而后一个现象,理解起来需要绕个弯子——通货膨胀,为什么商人不高兴?
通货膨胀,就是物价飞涨。
东西贵了,商人为何不高兴?因为这等于商人已有的货币财富缩了水。
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复杂些,不过总体上可以这么看。
刘秩看清楚了这一点,就主张:“善为国者,观物之贵贱,钱之轻重,且视时而作法敛散,以平物价,以安民心。”
“视时而作法敛散”的意思,是说要根据情况,制定从紧或从宽的货币政策。
要准确判断物价是高是低,钱是在贬值还是升值。多放一点钱出来,还是少放一点钱出来,要看情况。通过多投放货币或者回收一部分货币的办法,把物价平衡好,民心也就安了。
这就是宏观调控。
这理论,这实践,都是古已有之的了。
刘秩认为,“物重则钱轻”,东西涨价,也就是钱贬值。
而钱不值钱的原因,就在于钱太多了。这就要想办法回收一些,钱流通得少,自然也就增值了。
反过来也是,钱一少,就“重”,商品则相应地不值钱。
如此,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商人也没有做买卖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让物价适当涨一涨。
对唐玄宗后期日渐严重的经济衰退问题,刘秩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不繁荣,就是因为通货短少!
在他看来,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就是掌握了“轻重之本”。他不理解,国家为什么要把这权力让渡给他人(指私铸)。
日期:2009-01-14 09:38
既然说到了一位理论家,那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古代金融理论史。
自从春秋末期的单旗先生以来,咱们中国的金融学有过几个流派,各说各的理。单旗先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他是“金属主义”学派的鼻祖,主张货币要足值,说多重就要有多重,不能玩虚的,玩虚的就是敛百姓之财。
在他之后,又有“名目主义”学派,说货币的价值那就是个名目,是王权说了算。王者说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货币不过就是个流通手段,“面值”多少,与它本身的价值无关。
这一派比较典型的人物,是管子,他说过:“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管子*轻重篇》)
继承管子学说的,是西汉的晁错,他看的更透彻,说珠宝金银有什么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大众偏偏就以它们为贵。
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皇权使它们贵重。
这一派,是历代铸大钱的理论支持者。
我们读者就算是外行,也都知道了,他们的这说法,只是部分真理。
货币日益成为独立的流通手段这不假,但币值绝不是王权意志的体现,而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滥发大钱,没有不出乱子的。
经济学家们经常分成若干派,各执一部分真理,互相搅不清,远在古代就这样。
再往下,就出现了“实物论”学派。
这一派,产生于南北朝动荡时期。一些人看多了货币贬值或者货币量不足的乱象,所以提出了取消货币的主张。
他们认为,货币增值还是贬值,跟货币数量多少无关。那跟什么有关呢?跟市场上商品多少有关。商品多,钱就贬值,商品少,钱就增值。
这其实也含有一部分真理。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商品很少,那时的钱,确实很“值钱”,100元能顶现在的5000元用。
南朝宋武帝时,国用不足(国家经费缺乏),有人就建议,说这是因为钱币减少所致,应该搜罗民间铜器,多造五铢钱。
有一位叫范泰的金融理论家不同意,他说,商品多少,是在贸易中产生的,跟钱币数量没关系。无论商品昨日怎么贵,今日怎么贱,它都是那一个东西,就看生产得多少而已。
到了宋孝武帝,又出了一个周朗,更是主张干脆“罢钱”得了,用谷帛代替。
他说,农桑才是国之本,要重这个本,就应该罢钱。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废除货币论”,是激进主义学派。在现代也有过传人,曾经酿成的祸害那就大了,这里不提。
唐朝实行“两税法”,政府收税要收现钱,结果钱币集中于国库,造成流通中的货币不足,于是又有人重提“实物论”,如陆贽、韩愈等人。不过他们倒不是激进主义者,而是看到农民被盘剥得厉害,所以主张干脆就用实物纳税。
除了上述几派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数量论”学派。
数量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币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当货币贬值时,就要少投放货币;当货币升值时,就应该多投放货币。他们认为,货币的投放量多少,是可以调节物价的。
西汉前期有一部经济学名著叫《盐铁论》,记录的是一场经济学大争论。其中贾谊就是“数量论”的代表人物。
东汉章帝时,因为谷价上涨,政府开销吃紧。
有一位张林看的明白,说,现在不但是谷贵,百物皆贵,那是因为钱贱。只要“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晋书*食货志》)
说得真是干脆利落!
刘秩,就是这一派在唐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但认为控制货币投放量可以稳定物价,还认为货币价值跟人口的多少也有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