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35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6-25 08:27:15

  在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感受中国教育
  前天是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去听了一上午的课。从八点四十到十一点,时间被满满当当的安排了,除了中间的喝水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被老师们安排得满满的。上英语课,做课间操,玩一小会儿游戏,接着再上英语课,听得和看得我都受不了,犯困。这次经历让我对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感到震惊,在听完课后的老师和家长交流环节,很多家长还向幼儿园园长提出增加汉语拼音和数学等课程。

  我实在忍不住,发表了反对意见,因为我对成长心理学有一点研究,能够以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思辨性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很有说服力,园长被打动了,最后把我邀请到她的办公室,向我征求幼儿教育的意见,我侃侃而谈了半天,园长决定邀请我对他们幼儿园的老师进行培训。
  不过有几个家长对我的提议非常有意见,他们愤愤的表示要尊重国情,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不可能有素质教育。有一个家长甚至音调高亢的说:“在中国,五十年内不可能像你说的那样去搞教育”。他们还是坚持要让幼儿园对他们的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不然他们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会落后,并指责我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言下之意也在指责我是个不负责任只顾自己个性的家长。
  最后园长折衷的表示,这样的知识教育会留在课外时间去供家长选修。只有一个家长,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我,表示要听听我的关于教育的意见。这个家长是我们一个院子的,平常总是看到我儿子在院里的小花园里自由的玩耍,对我儿子比较了解。他认为就他的观察而言,我的儿子教育得比一般人要好,独立性强,他乐意听从我的意见,也想跟着我学学幼儿教育。
  幼儿园里课堂上的中国式的大一统的集体思维的模式表现得非常明显,老师激励的不是那些天真的有想象力的儿童,而是那些将老师要求的标准完成得非常规范的儿童。对此,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创造家,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力,应激励的不是他们达到大人们制定的标准,而是他们每个人自己的独创性。老师更应该去发现,而不是去要求。
  比如在模仿老虎的表情的时候,有的人愿意这样模仿,有的人愿意那样模仿,实际上他们模仿得都没有错,是他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真实的老虎。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模仿,不要要求他们就必须按照老师教的一种方式去模仿,更不要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模仿同一种表情。孩子们天生的直觉应受到尊重,这是他们将来独立思考的基础。
  我的儿子五岁,按照成长心理学的观点,这是一个人自我形成的最佳时期,应该鼓励的是他的自我的发展,自我的选择,自我的想法,自我的做法,哪怕他的自我是错误的,都应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自动自发的去纠正自我,作为教育者,应是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是一个驯服者的角色。
  童年是一个人的直觉和知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而直觉和知觉是未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的根本。用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教育,过早的对儿童进行知识点的教育而不是直觉和知觉的培养和发展,将来这些孩子们都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和对思考的兴趣。过早的沉重的学业负担也会让一个人从儿童期开始就厌倦了学习,这对一个人的长远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要想让一个人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就不能去扼杀他的直觉和知觉,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充当一个随从者的角色。这只会让他们从内心底里对这样的教育感到厌倦。人类天生只对有创造性的工作感兴趣。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不是缺乏动力,而是家长和教师普遍的缺乏心理学知识,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心理学的训练,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认识人的天性。
  与此同时,以我所接触到的育儿知识和个人体验,我认为在他这个年龄段应教他一些良好的做人习惯,待人接物时坚持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和真诚的原则,自信而又勇敢的品性。园长问我:“现在这个社会的现实似乎并不认可良好的品格,这样教育孩子会不会脱离实际?”对此我的回答是在任何一个社会良好的品格都会受到尊重,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良好的品格可以帮助一个人得到很多的真正的快乐和朋友,不应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品德的教育,更不要因为他人作恶而放弃对自己的人格上的要求。

  我进而跟园长讨论成人的幸福的问题,最后大家认同了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而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是建立在与他人之间有真诚的友谊和自己内心的坦然无愧的基础上的。这一切都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
  儿子的幼儿园并没有开展品德的教育,当然已经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了,不过这显然不能取代品德的培养。罗索先生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幼年时期祖母一再向他强调的不要随众人一起去作恶的观念。
  刚好昨晚有好几个网友因为读我的文章而到我家附近来跟我交流,其中一位从外地来的网友特别强调逻辑的作用,强调道德选择也应是一个人逻辑思考的结果。但是他最终认为用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也是人应是一个有品德的人,才能真正的成功。他以自己在商业上的成功为例,来证明一切都是逻辑的结果,同时也是在逻辑推导下的对品德坚持的结果。
  对此我很赞同,他认为不应该对人进行品德上的培养,而更应重视人的逻辑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逻辑上去认识到善的重要性并最终选择善。其实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品德教育,只不过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的品德教育罢了。而实际上一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要具备某种品德时,都会加上几句逻辑推理的说明,这早已是社会常识。

  但倘若没有对人类良知上的倾向性选择,很多家长是不会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品德的。我的儿子所在的幼儿园的园长的所思所想很具有代表性,很多中国家长是怀疑道德的作用的。他们同样以他们的逻辑思维去教导他们的孩子信奉力量至上的原则,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自己都没有做到坚持道德信仰,他们对道德信仰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
  在幼儿阶段,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更应该提倡直接、简单而有效的品德教育的,要让他们从幼年开始就对品德的坚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他今后的人生中才会步入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他的起点并非良好的品德,他在实践中将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经验,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逻辑推理,同样可以推导出符合逻辑的作恶的理论来。
  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它会在潜意识上左右一个人,这种潜意识和成瘾心理很类似,是人无法轻易拔除的。在大多数时候,潜意识上的习惯才是一个人行为的最基本的动力。
  另外一点就是现在的幼儿园在过度的利用和激发人的欲望和好胜心,儿童世界就开始争强好胜和攀比(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多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来源,也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热爱竞争和容易一盘散沙)。这也是我所反对的,欲望和好胜心是一个人一生的各种痛苦的重要源泉。这是人性中应该被克制而不应该被过度发展的东西。很多人一生的不幸来源于自己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好胜心(而地球的最终毁灭也将会是因为人类普遍的欲望和好胜心的作用),好胜心直接导致一个人陷入竞争的思维模式中,而欲望则让一个人一旦身陷竞争就不可自拔,终究要走上恶性竞争的道路。

  现代西方心理学认为过度的强调竞争思维的人实际上最终在竞争中都会落败。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竞争和防守,而不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与其他人协作的能力,去开创一个崭新的领域,不与人竞争。我们强调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在现实中却背道而驰。这是令人深感失望的。
  这次的开放日的体验让我感受很不好,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今后儿子仍然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留他在家(我的儿子经常抱怨在幼儿园太累,我现在非常同情和理解他的抱怨),自己抽出时间来带他出去玩和教育他。
  不过令我欣慰的是由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我对儿子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儿子小小年纪,已经表现得很独立特行,老师鼓舞的各种竞争性和标准化的行为他都不热衷,在老师不断的激励同学们抢答的过程中,这家伙能够坚决而且坦然的不举手,我在旁边看着,是没看到他举一次手的。感谢上帝,我的儿子天生的不从众,却又非常自信。
  2010年6月25日
  原发表于弘律的个人博客 www.honglv.org 教育专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