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3-14 08:38:04
【27】以温和式策略实现企业管理变革的“和平演变”
企业管理变革,尤其是空降兵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内部变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尽管大家都认可你的想法不错、做法也先进,但具体执行起来,却还是不能完全接受,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不能按照你的思路和要求去不折不扣地完成,思前想后,我们可以发现,大家之所以不愿接受,之所以采取“软抵制”的行为来回应你,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方案和做法,在观念上、行为上、习惯上与原有做法之间并非存在着较大的跨度,而是人们一时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从习惯上难以改变。
这个变革时期,只要细心观察,我们还可以看到几类现象:一是老板态度暧昧,总是对你处于半信半疑状态,他愿意真心相信你,却又担心你办砸了,他自己最终不好收场,于是支支吾吾,或躲躲闪闪,既不公开表示全力支持,又希望你首先争取大多数人的配合,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之后再去行动;二是许多人总是悄悄向你“进言”:这件事以前我们是怎么做的,你这样做不符合原来的习惯,虽然我们也知道它的好处,只是太前卫、太超越了,企业目前的管理基础太差,人员素质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最好还是留待以后再做吧;三是许多人口头上百依百顺,行动上却不理不睬,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既不与你正面冲突,又不按你的要求去执行和落实。
遇到这几种局面,我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千方百计说服东家相信你的方案,然后,最好是由东家亲自出面来主导强势推行,下属看到老板态度坚决,亲自上阵,大部分人就会见风使舵、主动收敛、主动配合,你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近了;第二种方式是在自己主导之下,实现温和式的步步为营的战术,先易后难,慢慢引导别人从观念上接受,促使别人从行动上配合,然后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往前“挪”。
温和式步步为营的策略,其基本原理可以用一个直观的比喻来形象地描述:A、B、C、D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由A点到达D点,而此时前进的阻力太大,路途也太遥远,许多人因为过去的习惯和顾虑现实的目标不容易达到而畏缩不前,那么,我们就先将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A→B,第二个阶段B→C,第三个阶段C→D。从A点起步时,首先以B点为目标,先想方设法到达B点,等到大家在B点的位置上适应了、习惯了,我们再权衡一下,是否可以省掉在C点停留的时间和步骤,直接从B点跨越到D点,如果仍然感觉到阻力较大、跨度较大,我们就只能选择继续稳打稳扎的做法,再以B点为根据地,以C点为下一个推进目标,重新筹划由B点到C点的步骤和方案,等到在C点上也站稳了,再通过同样的方式向D点推进,完成由A点到D点的最终目标。
日期:2012-03-14 08:40:09
2007年春天,俺在一次回乡休假期间,协助刚刚回到内地民营企业任职的一位朋友,就完成了这样一次温和式的“和平演变”。
这家内地企业主要从事塑料配件生产和销售,前些年因为背靠大型企业,专门为大型企业加工生产部分小型塑料配件,短短五年时间,便与沿海企业一样经历了从起步到暴发的高速发展过程,人员也从最初的三、五名员工,迅速增长到200多人,企业进入到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时期,特别是年过半百的老板参观了一些沿海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之后,变革意识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希望企业迅速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客户单一、订单完全依赖于个别大型企业的“恩赐”这一被动局面,急需拓展新的客户,以增强企业的安全系数。于是,老板想方设法说服在广东担任部门经理的张姓小同乡回到了内地,以副总经理的身份主导企业内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在老板的亲自陪同下,年青的张副总走马上任了,老板在员工大会上宣布由张副总主导企业内部的全面工作之后,又召集中层管理人员当面嘱咐了一番,便全心全意投入到销售市场之中,带着业务人员接二连三地出差寻找目标客户,忙于南来北往地奔走,公司内常常是半个月都不见老板的身影。
张副总得到了老板的如此信任,自然不敢倦怠,迅速制订了一年内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方案,但执行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管理人员公开的抵制,而是来自于基层人员软拖硬磨式的消极执行,进入企业两个月时间,细化的方案要么执行不到位,要么执行得变了调。彷徨不解之中,张副总得知俺正好在家休假,便希望俺以局外人身份去企业内观察一番,为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作为同在南方职场数年的朋友,盛情难却之下,俺带着同样不解的心理,以旁观者身份进入企业内开始了观察。
根据张副总介绍,他早就给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布置了许多任务,但他们至今连一个象样的《作业指导书》也始终不能完成,无奈之下由办公人员越俎代庖完成的《作业指导书》也不能遵照执行下去,生产人员还是延用过去那套师傅向徒弟口授机宜的做法,抛开作业指导书之后顽固地我行我素。
俺吃惊地问他:“这些《作业指导书》和《产品检验标准》之类的文件,应该由技术部门、品管部门来共同完成,怎么会要求车间来做这些工作呢?”。
张副总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公司没有单独的技术部门,也没有单独的品管部门,车间只有一些‘老师傅’之类的技术员,再加上平时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定型产品,老板认为,单列出这些部门,会造成人员浪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由这些‘老师傅’做出样品之后,再教给其他人依葫芦画瓢,操作步骤都在这些‘老师傅’的脑子里,通过他们言传身教给其他员工,现在要做出《作业指导书》,也只能依靠这些人了,别无选择。在这些“老师傅”以文化水平不高、写不出作业文件等理由百般推诿之后,目前正在使用的《作业指导书》才由办公人员起草出来”。
俺似信非信地来到生产车间,见到的场景与张副总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俺顺手拿起《作业指导书》对照员工的操作方法,发现员工的操作步骤与书面文件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完全不符,于是,在反复向张副总询问了这些《作业指导书》的产生过程之后,俺建议他立即废止这些已经形成的文字,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张副总不解地询问:“为什么?形成这些文字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突然废止,岂不是前功尽弃?”。
俺不紧不慢地回答他:“既然这些《作业指导书》不能作为一线岗位的指导性文件,实际操作与文件所描述的动作完全不符,保留这些文件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你自己也知道,这些文件的作用就是让不懂得如何去操作的员工看到文字描述之后,也能明白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而这些《作业指导书》与实际动作并不相符,只是一种摆设,难道你只是需要这样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来表现政绩,而不想来真格的?”。
张副总委屈地辩解道:“真是冤枉啊,我的本意当然是希望形成与实际相符合的指导性文件,但弄来弄去,被这些人折腾得无奈之下,最终就变成了一个折衷文件”。
俺告诉他:“如果你想玩真的,想玩得长久,那么,这类基础性文件绝对不可折衷,它必须是实际方法的真实反映,所以,你完全有必要重新再来。另外,你这个文件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也不能同南方相比,一是人员结构导致的工作氛围不能相比,这里的员工都是乡亲邻里,平时相处随便惯了,他们虽然在工厂内也做了几年,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训和规范化熏陶,没有按游戏规则形成令行禁止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文件的制作过程,还是执行过程,你都只能想办法依靠人为因素来达到制约了;二是文化素质不能相比,南方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招聘之前,不同岗位设置了不同的文化要求,让相关人员起草一个基础文件,在文化程度上一般不存在类似的障碍,而你这里的员工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字表述能力,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张副总认同地点点头,俺建议他改变制作过程,先将这些“老师傅”当神一样“供”起来:你要将口语化、在实际执行中“跟师学徒”式的操作方法变成白纸黑字的《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这是你的根本目标,那么,让这些“老师傅”配合你的制作过程和执行过程,就成了关键,可以分这样几步来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