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44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外资一直在悄悄加大在华品牌渗透力度。由国家统计局旗下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对全国80余种主要消费品2008年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2008年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为68.33%,比2007年提高了3.19个百分点,表明名优品牌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消费品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构成中,2008年国产名优品牌占64.39%,比2007年下降3.35个百分点,外资品牌则上升了3.35个百分点,说明外资品牌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

  问题不仅是外资控制了行业和品牌,更可恶的是下面这些事实。
  1、跨国公司通过高成本低报价转移了巨额利润,使我国税收严重流失。许多地方政府采用一免三减半的政策吸引外资,又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有逃税的天然优势,外资企业逃避了巨额税收。例如,由国家统计局“利用外资与外商投资企业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一份关于外资的研究报告称,亏损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约2/3为非正常亏损,每年光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还不算其他形式的逃避税。

  2、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地高价引入外资,外资在中国一直享受着政府服务和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我国很多行业采用先对外开放再对内开放的策略,外资企业凭借超国民待遇、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无孔不入的避税手段等优势,使其能以较低价格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对民族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大大压制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以零售业为例。沃尔玛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规模优势,压迫中国供货商把产品价格降到最低,同时对供货商收取种种不合理的进场费、促销费,恶意转嫁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使其仅够维持生存,很难扩大规模。对于其它的超市,则利用其规模优势将价格压到比竞争对手更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来弥补中国境内沃尔玛超市的亏损,从而达到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该超市在国内所到之处,总是把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高科技领域,以手机行业为例,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常常是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已从中赚取利润,实现了其“上游剩余价值”。近期跨国公司又开始采用低价策略,进一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对国内手机厂商赶尽杀绝,实现其“下游剩余价值”,国内手机行业连这点赖以生存的“下游剩余价值”都已无法实现,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近年以来国产手机商无一例外严重亏损,一些实力较弱的厂商已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山寨”手机的横空出世,国内手机市场可能完全成为外资企业厮杀的战场。

  3、外资往往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逃避本国或发达国家严厉的环保法令限制,造成了中国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环保总局的一位副局长曾深有感触地说:“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只顾抓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计成本地引进或批准一些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外资项目上马,如化工行业、焦炭生产、电解铝等等。这些行业由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其本国生产,但我国许多地方却趋之若鹜。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地环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后发现,截至2007年8月20日,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已超过了100家,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其中包括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都名列黑名单之中。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真的到了我们反思引进外资的时候。

  4、外资并购造成大量贱卖国有资产的事件发生,挥剑自宫了不少很有前途的民族企业。很多实力雄厚的外资大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往往喜欢实施“斩首”行动,通过收购龙头企业直接控制某一个行业的上下游。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定价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短期利益,往往是从“小局”出发而不是从大局出发,导致低估、贱卖甚至赠送国有资产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在洽谈中外合资时,少数外商利用中方急于寻求资金的心理,在对中方资产评估上讨价还价,刻意低估中方资产价值,以降低中方股权比率,提高外商所占股权比率;一些中方代表则为了追求当前政绩,甚至为了个人 “好处”,也在资产评估中迎合外商,低估国有资产,以促成国有资产早点卖出,反正资产不是自己的,亏了也不心痛,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类现象在国有企业改组过程中最为突出,而且涉及面广。又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南孚电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国内外享有价廉物美之誉的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南孚电池并不缺乏资金,相反,资金很充裕。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地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公司的国有股东陆陆续续将所持股分卖给外方投资者,这些外方投资者最后又把股权转让给美国吉列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收购南孚电池之后,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南孚只好闲置部分生产能力。类似被收购的国内优秀企业还有三笑集团、哈啤集团、小护士、统一润滑油、双汇、苏泊尔、乐百氏等等,不胜枚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