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42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目前在职职工交的养老保险被用作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事实上养老金是入不敷出的。根据1997年养老改革方案,每个人养老保险包括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部分,个人账户由个人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和单位上缴部分组成。但因为养老金缺口过大,自2006年1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保险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帐户。进入统筹基金账户之后,国家可以动用统筹基金账户支付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按规定个人账户的钱是不能挪用的,但是由于目前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统一管理,而由于历史的亏空,许多地方挪用个人帐户的养老保险金付给现在退休的人。这就出现了所谓个人账户空转的问题,那么这个亏空现在有多大呢?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8000亿元,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这是2007年在北京大学的赛瑟论坛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透露的数字。

  即便如此,足额发放养老金已经是不少地方政府的巨大财政压力。我们以上海市为例来说明养老金财政压力。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透露,2008年上海市享受各类养老金的人数达到了290.06万人。2008年上海市本级财政支出不到900多亿,用于弥补社保的窟窿是170多亿,占比18%,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为上海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的赡养比例是1.5比1,也就是每3个在职上海人要养两个退休的,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3.2个人养1个人;养老金的现实图景是缴的少,支出的多。而且,可以肯定,未来问题会更严峻。对于上海社保系统内的这个大“窟窿”,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副市长胡延照等,已经在不同的场合,表示出担忧。如在2009年的上海“两会”期间,在一个小范围会议上,俞正声表示,“我们社保基金严重穿底;社保基金就是这手收那手支,收小于支。怎么办呢?财政就要托底。去年托底托了一百七八十个亿,而且市本级的百分之十七八是用来充社保基金的不足。今年又要增长六七十个亿,市本级必须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长,才能把社保的窟窿给补上。”俞正声严肃地说,“今年市本级能增长百分之六七吗?恐怕做不到。我到上海以后感觉非常突出的矛盾就是财政上的问题。”由于养老金支付压力巨大,国家现在已经在考虑把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了。

  看着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三十年以后我们退休,不知道能从养老保险那里拿到多少钱。现在是工作的人多,退休的人少,尚且出现这么大的窟窿,等我们退休的时候,很可能是领退休金的人比工作的人还要多。养老金压力是目前个人防御性储蓄比例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每个理性人都必须考虑到,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等我们这一辈年轻人进入退休之后,我们的孩子养老压力将会空前。我们总不能忍心到时候让儿子女儿节衣缩食供养7-8个老人。这还没有考虑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广大农村和7亿多农民。

  第四节民营经济:奇迹创造者的困境
  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没有权势没有后台的民营经济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歧视政策的三重“挤压”下顽强生长的,创造出了中国经济的真正奇迹。我们真的应该向那些白手起家、诚实经营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家致以敬意。他们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产品竞争力不断上升的真正功臣。他们是我们经济建设中最高贵的群体,尽管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农民,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或者干脆是文盲。

  根据邵伟生先生所著《民营经济30年》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有个体工商户2596万户,从业人员5160万人,注册资金6468亿元;私营企业498万户,从业人员6586万人,注册资金76028亿元。2006年民营企业一共缴纳工商税收4690亿元,比上年增加588.4亿元,增长14.3%,占全国税收总额12.5%;就业人数近1.2亿,比2005年增加1021.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力量成长最为充分的是政府完全退出的竞争性行业。例如小型批发与零售、餐饮、美容美发等个人服务、IT、家电、纺织、食品加工、高科技、服装制鞋、家具、装修装饰、小型机械机电、建筑建材等。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非国有经济运行监测小组提供的《中国非国有经济运行:2003年》报告(该报告的非国有经济没有包括外资企业,其实是指民营经济)分析,在对工业企业资产的行业分布分析中发现,纺织72.2%、轻工70.7%、电子65.6%、建材63.5%、医药52.2%、机械41.4%的资产都集中在民营经济企业,其他行业民营经济资产则在40%以下。纺织95.2%、建材90.5%、轻工85.6%、电子81.2%、医药64.2%、机械55.6%的利润都来自于民营经济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行业、纺织行业、电子行业、建材行业、医药行业、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民营经济工业企业就业比重,分别达到81.5%、78.3%、75.9%、71.9%、57.8%、53.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成分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电子、建材和机械这些竞争性行业。而在电力、煤炭、石化、烟草等垄断行业,民营经济比例则明显偏低。

  根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分析,按照垄断、竞争行业标准对39个行业(按国家统计局标准)分类分析显示:在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27个非垄断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不仅在总体布局上占据优势,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户数分布中,民营经济占比均在60%以上。在增加值的分布上,24个行业的非公比重已经在5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在70%~95%之间,只有有色金属采选业等3个行业的非公比重低于50%。在烟草加工等垄断性行业中,国有经济总体还占主导地位。

  当然,部分民营企业家为了发展确实有些不择手段,例如造假卖假、贿赂官员、走私贩私等等;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似乎带有“原罪之色”。媒体甚至一度要求集中清算或者一次特赦民营企业家的罪恶。不过,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家并不都是像某些人想象的“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从1993年到2006年组织的7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主创办企业的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或家庭的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社会集资途径筹措资金;有部分也有的人通过承包公有企业筹集资金。有的个体工商户通过扩大经营或长途贩运,赚取各种差价,突破经营范围等积累创业资金。还有一些特殊技艺的人,通过营销运作,获得资金。当然也有走私贩私、以权谋私等违法掠取财富来完成原始积累的。但这仅是极少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