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16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为金融的实质是风险(金融学研究的主要风险类别请参见本节附录),所以任何金融交易实际上是两个交易对手在交易某个金融产品在某一个时点的风险定价。金融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金融交易行为实现资本供给方(例如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和资本需求方(例如企业和政府等)完美对接,使得资本实现风险调整下的合理配置。金融交易可以转移风险,但是不能消除风险。同样道理,金融创新的实质并不是消除金融风险,而是找到了比之前更有效的风险计量和风险分配办法,使得风险承担更为透明,风险定价更为准确,结果是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获得更合理的收益,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和资本流动的速度。

  金融系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交易风险的行为使得风险实现多元化配置,让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通过风险溢价获得收益,出售风险的投资者通过放弃风险溢价获得稳定回报。金融教科书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多样化投资消除了可分散化的风险同时重新分配不可分散化的系统风险,其实在金融市场上所谓可分散的风险并没有消失,不过是由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承担了这部分风险,或者正好与该投资者所追求的风险相吻合,投资者获得这些风险之后,不再进入市场交易;所以从表面上看风险消失了。更重要的是,风险的消失都是相对的。风险的正确定义是不确定性,而不是绝大多数教科书所理解的可能的损失。随着风险消失的不单单是可能的损失同时也是可能的收益。金融产品发展的轨迹清晰地体现了金融对风险的认识过程。

  一个高效的金融系统应该实现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和自由交易,降低金融交易行为的成本,提高金融配置效率;一个低效或者受过多管制的金融系统会长期扭曲金融产品的价格,价格的混乱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最终出现重大金融风险(例如大规模不良资产)甚至金融危机(例如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日期:2010-03-13 07:43:19

  第三节金融衍生产品就在你身边
  布莱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进入浮动汇率时代,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汇率风险成为当时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最头疼的风险。有需求,市场就会发明产品,汇率衍生产品率先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
  汇率的波动也引起了利率大幅度波动,加上通货膨胀严重恶化,石油黄金等商品价格动荡起伏。跨国公司、大型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全球贸易和全球资本流动中急需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正在这个背景下,以控制风险为目的金融衍生品急剧发展。
  客观地说,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确实大大丰富和活跃了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分散了大量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渗透到了金融行业的各个环节,金融衍生品与我们的生活和理财也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四大类:远期(forward)和期货(future)、期权(option)、利率(货币)掉期(interest rate swap & cross-currency interest rate swap)和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这四类衍生产品的组合或者与其他基础金融产品相组合的产品称为复杂衍生产品,金融业内也有称为结构性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意义是通过报价商、交易商、投机商、和需求商等几个方面力量在金融市场上的不断交易,达到重新分配风险的过程,使得原本集中于某一方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交易缓慢而有效地分配到市场各个参与方,使风险对冲需求方实现了比较好的对冲,使金融投机商可以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收益。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质,是重新包装和切分风险的过程,只是一种转移风险的过程,本身并没有消除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在发展之初,明显体现了市场需求,满足了不少客户分散风险或者转移风险的需求。

  我们创立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是通过衍生产品的持续交易分散各种风险,降低风险溢价。不过,就像人类发明原子能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用来杀人一样,事实数据证明衍生产品并没降低风险,反而提高了风险。上世纪70年代,外汇类衍生产品迅速发展,但美元/英磅汇率的波动性却迅速上升了,如下图。
  数据来源:DRL
  与基础金融产品相比,金融衍生产品最大特点是保证金制度下的高杠杆交易。交易双方不需要进行本金转移,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信誉好的机构根本不需要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互相交换大额风险承担,合约到期结算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只有部分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实物。
  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效应很快吸引了好赌的投机分子的兴趣,大量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产生了。为了加大赌注,金融创新不断向高杠杆方向发展,设计了300倍、500倍、甚至超过1000倍杠杆的衍生产品。计算机技术和火箭科学家的加盟,衍生产品进一步走向复杂化、数字化、模型化。衍生产品慢慢失去了原本分散风险的功能,反而成了风险集中的工具。

  除了加大杠杆提高刺激性之外,专业机构(例如国际大投行)在贪欲的驱使下,把简单的基础衍生产品一级一级往上衍生,层层加码,又加配上基础金融产品,发展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金融产品。
  国际大投行等专业机构滥用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估值复杂不确定性和场外交易不透明等特点,诱使好赌贪婪之徒上钩,让复杂衍生产品充当欺骗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吞噬财富的罪恶工具。不少敢于冒险的投资者或者专业知识缺乏的投资者被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初期“高回报”假像所迷惑,加上金融机构营销人员的不当推销,主动上了财富陷阱的“贼船”,深陷其中最重惨淡出局举不胜举。

  举几个的例子说明复杂衍生产品的危害之处。利率可选择按揭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大概有70%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产品使用了这种产品结构。前期低利率,后期高利率,让买房人在几年后“享受”一把月供“惊魂”。累计期权(Accumulator Option),中信泰富就是被这个产品所坑赔钱超过100亿港币。KODA(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香港荷兰银行、星展银行、汇丰银行等旗下多家私人银行利用KODA洗劫了不少大陆富豪的巨额财富。CMS(Constant Maturity Swap),2007年欧元2年期与30年期掉期率倒挂让多家参与CMS交易的中国企业赔了大钱。截至2008年10月底,国资委所辖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