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幻象》
第15节

作者: poseidonnep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何确定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金融学普遍按照一定的假设对资产未来的现金流进行预测。我们以最常见的金融产品——债券和股票为例简要说明定价过程。最简单的是固定利率债券,因为利率确定,很容易得到未来现金流的准确分布情况,根据折现率对这些现金流折现就得到了债券的价格。预测股票的未来现金流比较复杂,但是基本逻辑很简单。先根据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本身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企业盈利情况,然后预测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确定未来各年份企业股利水平,最后根据折现率折现就得出了企业股票价格水平。股票定价还有一种相对定价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分析同行业同类公司的定价情况预测所研究公司的股价。

  因为衍生产品是建立在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基础金融产品之上的,所以衍生产品现金流的确定就要复杂的多,但是其通用理论却也同样简单。根据历史统计分析等各类模型预测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然后根据衍生产品的结构确定现金流分布,最后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就可以得出衍生产品价格 。因为影响衍生产品现金流的因素较多、变动方向和幅度更无序,故确定衍生产品现金流时需要更多假设、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最终的结果也更为不可靠。衍生产品定价研究在金融学上是属于最尖端的技术,不少衍生产品模型专家都是数学博士或者物理学博士,在业内被称为“火箭科学家”。

  现金流确定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需要确定折现率。前面提到其他任何金融产品的风险都要高于国债,所以折现率一般是在国债(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利差(spread)。利差的大小取决于资产本身蕴含风险的大小,风险越大,利差越大。例如,贩卖小商品的风险较小,一般情况下收益的利差可能不会超过20%,而走私的风险要远大于贩卖小商品,因此走私的平均利差要在50%以上。风险比走私更大的贩毒,收益的利差比例一般都维持在100%以上。直接抢银行省去了买卖物品的繁琐交易过程,直奔主题,一般情况下风险比贩毒还大,所以收益的利差几乎是1000%以上,有的可能是无穷大,因为几乎没有成本。可以想象,由于启动资本和人手的限制,黑社会“老大们”可能不得不在走私、贩毒、抢银行等“业务条线”上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收益最大,而分配的依据就是利差大小与风险的对比。

  虽然市场上很多机构经常对外吹嘘采用如何复杂如何精密如何高级的数学模型,其核心的定价基础理论就是确定现金流+确定折现率。所谓的复杂高级精密体现在预测现金流和折现率上,但不会颠覆这个定价理论。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因为对风险的定义、计量、管理和控制决定了金融产品的价格,反过来说,金融产品的定价其实就是风险定价。只有当我们能够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的时候才能合理确定金融资产的价格。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过程中,其实所谓的风险定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现金流时需要合理处理未来现金流不确定的风险;二是预测折现率时需要预测未来国债(无风险)收益率面临的风险、利差变动风险及其他影响价格因素变动风险等。

  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定价,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一般来说,机构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研究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比较多,所以机构在风险定价方面有明显优势。机构普遍采用的是宏观分析师——行业分析师——机构分析师这样的模式对某一类机构进行分析,一般有专业人员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和跟踪企业发展等基本信息;在技术方面,机构一般会聘用数理统计专家和信息科技专家研究验证模型,提高定价的数理水平和精确度。各家机构投入不同、专业能力不同、采用的假设模型不同、从事定价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各类风险变量的预期不同等等因素影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定价往往相差甚远,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衍生产品,因为涉及大量假设、各类模型以及复杂结构等因素,定价差距就更大了。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到,不同机构对同一只股票目标价格的预测相去甚远,谁也不知道哪个价格是对,可以说99%以上都是错的。

  个人对定价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普遍弱于机构,而且个人覆盖面有限,信息获取和技术工具有限,个人对定价的研究是很肤浅和粗糙的,不会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和专家研究等形式精确定价风险,特别是普通投资者基本上靠机构提供的信息做判断。个人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非常容易受到外围环境和市场气氛的影响,往往容易跟风操作,高追低抛,承担过大的风险或者逃避过小的风险,所以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盲目、更无序,与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

  作为单个个体,个人投资者对金融产品风险定价的影响很有限,但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其整体力量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影响能力非同小可。例如,如果有大量个人投资者盲目跟风一只热点股票,往往会把股价推到非理性的高度;如果股价长期高估,不少过去估价相对合理的机构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估价是否合理,会开始调整自己的估价。

  现实中的典型例子如港交所上市公司阿里巴巴(股票代码1688 HK)。其在上市之初,大量散户甚至一些机构投资者的盲目乐观过度追捧,加上公司管理层不时发布不切实际的“豪言壮志”忽悠市场,使得市场一度失去了定价理性,高峰期股价被推高到41港币,静态市盈率达到300多倍,一旦市场的热情冷却,大家都发现如此高的价格是不靠谱的,股价很快下挫,最低跌到了4港币左右。所以个人投资者的盲目定价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由于金融产品的定价涉及的变量众多、假设和模型差异较大、机构和个体的定价能力差距较大、市场预期的无序变动、机构和个人一时过于回避风险一时过多承担风险等等因素使得金融产品定价通常处于混乱状态。另外,金融市场经常受到政府管制干预经济政策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干预以及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所以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动基本上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这种不可预测性风险是出现重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以公开交易的股票市场为例,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主体都参与的一个流动性、透明性相对较好的市场,由于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大幅波动加上风险偏好的剧烈波动等因素,使得股票价格经常出现过高和过低这两种极端情况。这些极端情况就是金融产品定价混乱的典型例子。
  坦率地讲,笔者认为金融产品是无法准确计算价格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确定的公允价值,只有合理价值区间。平常我们看到的价格大多是市场交易价格,这个价格只是反映了该时点市场参与各方的态度和预期等因素,并不能说这个价格就代表了公允价值或者理论价值。因为未来是无法准确预测的,风险是无法精确定价的,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金融市场的本质更接近于赌场。只不过,金融市场是合法的赌场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