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33节作者:
弘律 在价值观单一又缺乏自由民主制度的社会里,超过九成的人是弱势群体,个人对抗社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周边缺乏足够的认同自我的人,一个想脱离群体社会的影响的人常常倍感孤单和无力。那些有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朋友或亲人的人是被神祝福了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相当高。
今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从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告诉你,创造财富的路不辛苦的话,那他一定是在说假话和大话。每一个有钱人都为自己的财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健康、快乐、闲适、个人爱好,这些都被他们放弃了。当我们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时候,生意人虽然也同样在海滩上,但是他们的电话铃声就一直在响个不停。他们每天的生活烦不胜烦。
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上少数赚钱效率最高的人,但是听听比尔•盖茨的心声:我多么希望我不是世界第一富。还有黄光裕,听听他入狱前某次谈话时的心声:我每天工作超过十四个小时,每周七日连轴转,你们以为我轻松么?
我们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幸福的,而这些人,恕我直言,是那些生活在大街小巷上的贫民。他们怡然自乐,也没啥人生追求,他们或者在马路边上三五成群的扇着扇子,光着膀子,下象棋或者看人下棋,而且时不时的插句嘴和唠唠磕;或者在乡下清新的空气中,躺在躺椅上晒太阳;或者在河边垂钓。功名利禄,统统与他们无关。虽然体力上也许确实辛苦点,生活上也比别人清淡些,总是要紧巴巴的过日子。
相对于他们来说,我们其他的所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被社会大潮战败了的弱势群体,没有人是成功的,所谓的成功全是自己给自己穿上的皇帝的新装,内心的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包括朝堂之上的百官,这些人生活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环境之中,恶心自己去拍马溜须,强迫自己去忘记精神上的被强奸,同时时刻还在恐惧着自己会落下不好的下场。
造成这种结局的,究竟应该是谁的责任?谁是罪人?谁应该接受惩罚?如果追根究底的问下去的话,那么只有一个答案——人的欲望。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为什么天道与人道是相违背的?因为人是贪婪的,自然界是没有欲望的,它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欲望来自人类自我的内心。
社会是什么?好的社会应该是替天行道的,能够遏制人类的欲望的社会,能够让绝大多数的人不被社会排斥在外的。但是坏的社会则是一个让绝大多数人感到自己已经孤立于社会之外了的社会,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容易对社会心生不满,愤而报复。绝大多数的罪犯并不是天生的罪犯,他们或者是被社会惯出来的,或者是被社会逼出来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受害者。
我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认真的去观察孩子,孩子们纯真,欲望不强烈,但是大人们却在不断的鼓励他们产生欲望。我的儿子最开始并没有想买玩具,他买玩具的欲望,不过在大人们不断的给他买鼓动起来的而已。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我不再轻易的鼓动儿子心生欲望,并且和他达成协议,如果他要再买玩具,一定要先去捡矿泉水瓶,赚到了钱就买一个。儿子同意,结果在下一次再想买玩具时,我提起我们之间的这个协议,他开始自动放弃买玩具的念头。
我不希望他成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这对于他将来的人生是一场灾难,贪婪会让他丧失对生活中更丰富精彩的内容的兴趣。我常常带他去海边或者山上旅游,我希望他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而不必被自己的欲望驱使到一个狭窄的空间,虚度自己的一生。
与此类似的还有好胜心,我也不鼓励它的发展,我过去在这方面做得有点失败,但是最近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方向扭转过来,让孩子不要再与任何人攀比,只要自己内心快乐就行。而且向我的儿子道歉,我自己过去的教导是错误的。我也会和他一样的去改。
孩子唯一应该得到发展的是谋生的能力和个人的兴趣,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会损害孩子的天赋。很多人把谋生的能力定义得太高,因此反而很难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他们刻意的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这样的观念:谋生是很难的,如果你不优秀,那么你今后将会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竞争的和对社会防守的心态,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竞争和防守心态不利于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真正驱动一个人自我和社会发展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竞争和防守心态使人从小就丧失了与人友好相处的基础,感受到了人生的沉重。
正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让我逐渐走出了社会笼罩在我心头的阴影,同时保留着对这社会的些许关怀的情怀,我身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份关怀的情怀,那么我认为自己在遭受到社会的抛弃的时候,也是罪有应得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是的,当我怨恨和迷茫的时候,我一定需要想想,我是不是做得还不够?
2010年6月15日晨
首发自弘律博客 www.honglv.org
日期:2010-06-15 17:21:53
有限信仰
我常常被误读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我活得很现实,尽管我的文字看起来很有激情和煽动力。我并不会为了自己的信念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又坚持自己信仰的原则。如果条件成熟,甚至愿意成为组织者去改变世界。但是这一切都必须也必然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必须也必然是经历了慎重的评估,认为值得去做且做成的把握也很大的情况下,才会去采取行动的,而不是听从任何人的蛊惑和煽动。我也建议我的朋友采取同样的人生态度,不必极端到雷打不动。
我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保持着一种不纯粹的态度去做,只求不太累,不求结果最如意。尤其是最近的这些年,在青春期的躁动渐行渐远之后,我做任何事情都力图抱着一种清醒的态度,这是失败给我的教训。经历过失败的人往往比一直成功的人更冷静。失败者身上的实用主义精神多于理想主义情结。
在宗教信仰上,我虽然信仰佛教,并且是信仰佛教中最令人望而却步的律宗,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吃鱼吃肉,只是近年来在一步一步的减少吃鱼吃肉的量和频率。也经常操起菜刀吓唬人,生活在现实的红尘世界,我不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是用佛法能够点化得了的,有些人必须用强悍的力量去制服他们。因为他们侵染恶习太深,欺人太甚,对他们的忍耐将会使我们根本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但我也不会在任何时候都如此强硬,在我做之前我一定会评估一下这么做的风险。如果当面冲突牺牲太大,我就会改成暗箭伤人,如果暗箭伤人牺牲还是很大的话,我就会选择暂时放弃。
作为一个多少了解点社会学知识的人,我深知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它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在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的时刻,一定要选择躲避危险。正如勒庞所言,群体是一个生命力强大的有机体,任何孤单的个体改变群体的尝试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改变群体,最终仍然只能依赖群体。而用群体去改造群体,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和忍耐,甚至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一切也许都不过一场徒劳。
但这种认识不代表我会选择与现实世界妥协,顺从它,并成为它的奴隶。我肯定会对自己所不满意的现实世界和人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一定会以我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
我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在文字上所谓将世事看淡了的人,都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言的那样真的就对一切无所谓了。否则他们不会留下文字和思想给后人,只要留下这些,就明确无误的表明他们内心深处有种愿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倾诉和表达,来对现实社会有些许改进。尽管他们口头上也许在否认,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愿望,那么是什么促使他急于向世界表达呢?冯友兰先生以“人需要说很多话后才能保持沉默”来作为他的经典之作《中国哲学简史》的结语,每个出来表达的人,在没有阐述完自己的愿望之前,都是不愿意沉默的。佛陀的不语,也是在他语了很多之后的嘎然而止。
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思想上的改进只可能是针对一小部分人,没有人具有同化这世界上一切人的能力,即便他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也不具备让每个人都信服他并放弃自己的生活态度的威力。世界本来也应该是多姿多态的,让其他人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和思想,对于他们的人性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摧残。不愿意被人摧残的人,同样不愿意自己去摧残别人。世界也需要多种思想并存和交锋,假如没有多种思想并存和交锋,人类将无法在思想上推陈出新。而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一旦在思想上固化,则整个社会都会感到痛苦万分。
对于个人来说,思想上的新陈代谢同样重要,没有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我们永远无法在纵向上得到发展。没有人在精神上是不存在问题的,要不然他的内心就不会痛苦。人生就是一个在向自己的内心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成熟是一个不断的对自我的思想进行纠错的过程,把错误的思想纠正过来了,心灵也就安宁了,性格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舒缓。人终究是要秉承舒缓的态度来应对人生的每一个日夜的,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快乐、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是最重要的。
对一种思想的无限信仰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同时也会令人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无所适从,无法应对。即便这思想再好,体系再完备,它也不可避免的有不足之处,它仍然无法解决我们人生中要碰到的一切问题。思想是一种指导行为的工具,工具的作用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一旦失去实用价值,旧工具就应该被抛弃,需要寻找新工具。
有限信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活得更宽容。无限信仰常会让人对其他理念产生排斥的心理,这在一些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者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当我们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口口声声要求我们像他们一样信赖他自己所信奉的思想、理念乃至观点,他们常常会强力的向我们灌输他们自己的意愿,要求我们一定要接受。如果我们有与他们不同的意见的话,他们马上会大发雷霆。这种缺乏自由精神和个人主义精神的做法,多少是因为这个人已经因为过度信仰而变得极端了。
而有限信仰则可以为其他理念打开一扇大门,可以让我们以更开放的胸怀去迎接新知识和新理念,甚至否定掉自我过去的信仰。
2010年6月15日傍晚
首发自弘律博客 www.honglv.org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