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22节作者:
鬼谷幽林 圣人看到这些(天下大乱的)征兆,就以“抵戏”之法去修补(治理)。当这个世道还可以(通过修补)加以治理,那么就用抵堵的办法恢复原来的社会秩序,让它延续下去;当这个世道已经无法(通过修补)加以治理,那么就推翻它,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建立新的统治机构和社会秩序)。或者用这个方法“抵”,或者用那个方法“抵”;或者修补它让他趋向于恢复原状,或者打破它(推翻它)让他倾覆(建立新的)。
补充:
这里的“抵”需要更广义地理解。当一个政权还可以被修补,那么,修补一个政权是修补世道(成本比较小);如果政权已经无法修补,那么,通过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也是修补世道的一个方法。
鬼谷先生是站在历史和全天下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他厌倦乱世厌倦征伐,期待一个统一的百姓安乐的中国出现。因此,也不在乎某个政权的消亡,对诸侯君主并无好感更无仰望之心,倒是希望出现明君圣主能统一天下,给百姓带来安宁的生活。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解说:
五帝的执政纲领,都是通过修补(着力于)使社会恢复原来面貌;三王的执政方法,都是通过推翻旧政权并得到它(建立自己的新政权)。当今时代,诸侯之间互相讨伐的事情数不胜数;这样的现状下,善于运用“抵戏”方法的(诸侯国)是值得尊重的(善于“抵戏”才能强大,强大了才可能统一天下)。
日期:2012-03-01 09:40:25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解说:
自天地到世间的万事万物,在终始循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必定有(裂隙)征兆存在,不可以不仔细考察。要洞悉这些裂隙就要用“捭阖之道”去审察,能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藏自己而等待时机。时势所需应该“抵”的时候,就为之(“之”:天下百姓,或,百姓代言人)出谋划策。
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解说:
(圣人运用“抵戏”之术)向上可以合于天地大道,往下可以检阅百姓整顿世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并遵循自然大道(而为人处事),所以,(圣人)是天地间的守护神。
日期:2012-03-01 19:41:29
补充一些个人的想法------关于《抵戏》及一些问题的探讨
我们在定义圣人的使命是救亡图存(为百姓谋福利)。也就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必须心怀天下百姓并着力于为百姓谋福利。
《抵戏》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圣人是天地的使者,是带着上天的意志来处理人间事务的。圣人的价值在于为百姓解决问题。
为百姓某福利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圣人来说就叫“抵戏”。之所以叫“抵戏”而不直接成为解决问题,是因为圣人有超于常人的眼光和能力,这在本书开篇就指明了:“圣人之在天下也,为众生之先。”这个“先”当然也落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我在解释“先”字曾经用了不少篇幅,其实,这个“先”也贯穿于全书所有篇章之中,另外一个字与之不可分割,叫做“隐”或“潜”。从这个角度看,《反应篇》可以理解为:如何先于他人采集并确认信息的命题。
圣人具有非凡的观察能力,能先于众人察觉到事物的苗头并加以判断和确认,然后,才能把问题处理于细微之中,这一系列方法叫做“抵戏”。
《抵戏》篇:“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这就是说,能够运用“捭阖之道”或者说“抵戏之法”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圣人。
“捭阖”说白了就是“阴阳”,然而,不直接用“阴阳”是因为“阴阳之道”是天地大道。而“捭阖之道”是“阴阳之道”在人事中的运用,因此,以“捭阖”代替“阴阳”是为了有所区别。
本书有大量的“阴阳”论述,我在解说“阴阳”的时候,都是避而不深谈。一方面是我想借此来补充一些内容,另一方面是我打算在“内修”中再集中讲述,包括“无为”等等内容。
《抵戏》篇:“抵戏隙,为道术。”就是说“抵戏”是依归于大道而来的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方法或技巧。“抵戏”遵循“阴阳之道”也遵循“捭阖之道”,同时,又是“捭阖之道”的一种最高超的运用技巧或方法。高明就在于,她是着眼于把问题处理在细微之处,从而也就能做到“隐秘”,达到“谋事日成而人不知”“不争不费”。
我们可以说,《鬼谷子》全书都是讲如何解决问题的,也可以说全书都是讲“抵戏”的。“潜谋于无形”就是要做到“先”和“隐”,“抵戏”也是如此。
能运用“抵戏”之术的就是圣人,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这是鬼谷先生对“抵戏”之术极高的评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