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20节

作者: 鬼谷幽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是告诉我们,必须花点心思去和领导结识,让自己在领导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你才可能会被重用,否则,你可能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这些措施要经常用,而且你必须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帮领导解决问题;你才能被领导时刻记挂,也才会经常来征求你的意见,经常给你机会去展示你自己。

  “素结本始”这个“素”我再来补充一下:
  1 预先。也就是说你要先人一步洞悉领导的内心并作出反应。
  2平素,向来。
  也就是说你要经常地从领导内心去考虑,因为,内心需求和意图是随情势而变的,你的判断必须跟上形势变化并抓准。
  所以,这里的根本是什么?

  1 你必须有真本事,要能解决领导遇到的问题。否则,你就一边呆着去,别找麻烦。
  2 你必须时刻把握得住领导的内心,否则,你也不会被重用,让你干干日常事务,混口饭吃就差不多了。(有真本事是前提,把握领导内心是为了更好地抓住和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绝不是为了谄媚讨好谋求私利。)
  讲了半天,似乎没有讲到根本问题:如何洞悉领导的内心。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遍布在各个篇章之中,在《反应》篇《揣》篇和《摩》篇讲比较集中一些。我们到时候会作出总结。
  本篇还讲了离合去就的问题。
  你要离开了,也就没必要谈如何亲密无间了;你只有选定了共事的君主,才会设法和他亲密无间;这是一个前提。

  日期:2012-02-28 18:17:46
  关于“混说损益”。
  这里讲的是说辞的语言组织。
  “引经据典”是组织说辞的重要依据来源。但是,所引用的经典之字句也要和自己游说的主旨合拍。因为各人对经典字句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引用以后要融入自己的主题思想,把经典里字句的意思固定在一个角度和层面,更不能引起误解和歧义。
  因此,有些字句需要作出一些改动,或加一点字或减一点字,以便符合自己的主题,并让引用的字句融入说辞中,保证文脉的顺畅。

  这就是“混说损益”。
  日期:2012-02-28 18:43:55
  入产业。也可以理解为:国库富实,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开疆拓土,称霸诸侯,统一天下。
  我认为,都可以。
  呵呵,我不是学究派,只要求掌握其中的要领。

  感谢“费希而曼”的意见,有人能加入探讨,我很开心。
  希望大家多多提些意见。
  日期:2012-02-28 19:33:14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看诸葛亮是如何主动遇合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一直都很落魄,从来就没弄明白自己该如何干。
  虽然奔波劳碌,却始终无立锥之地,无奈之下投靠荆州。刘表想引他做自己的帮手,无奈刘表的亲信们不能容他。刘备只好到新野做个小县令,可谓是虎落平阳了,蔡瑁还要伏兵杀他。
  出逃后,寄宿于隐士司马徽的家中,司马徽为他分析情况,告诉他之所以半生飘泊,就是缺少一个智囊。向他提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不仅如此,诸葛亮的其他朋友,包括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司马徽等,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再说诸葛亮,他可不是一天到晚只知道种地读书的人。他的这帮朋友可都是一时豪杰,经常聚会谈论天下大事,试想,他怎么会不知道刘备呢?可以断定,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况必定是了如指掌的,而且他对刘备之所落魄的原因也是清楚的很的,当然也知道刘备需要他。
  刘备确实缺一个智囊,也许当时刘备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只要一提点就会马上明白。对这一点,诸葛亮胸有成竹。诸葛亮的这帮朋友为什么都异口同声推荐诸葛亮?理由只有一个:诸葛亮和这些朋友讨论时事的时候,必定流露过要辅助刘备的意思。不用明说,只要有那么个意思,这些朋友就明白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刘备和诸葛亮的需求:
  一刘备:很明显,他当时很落魄,几乎找不到容身之地。而他落魄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得力的智囊。关张不具备战略眼光,当时身边的几个小谋士根本不管用。但是,刘备不知道这个智囊在哪里,长什么样子,该怎么找,这些全不知道。
  二 诸葛亮:才华横溢,自比管乐。就等着找个明主来成就自己的功业了。那么,当时的情势呢?曹操已经根深蒂固,人才济济,到那里去,很难出人头地。东吴虽然不错,可是哥哥诸葛瑾已经在那里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在那里熬着,即使到那里去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古代是很看重这点的,要是诸葛瑾和自己意见不合,就麻烦大了)。其他诸侯呢?个个都不入诸葛亮法眼,换句话说,就是给不了诸葛亮需要的舞台。刘备虽然当时很落魄,不过他拥有丰厚无形的政治资本(经历丰富而且正义,皇叔的称号,为人深受时人赞许,理想远大),而且关张将才难得且衷心耿耿。只有刘备真正需要他,不帮他,他一定不成;帮他,就可能大有发展,很可以打造出一个让人称羡的新局面来;更关键的是:刘备手下没一个上得了档次的谋士,他这一得用,占尽先机而且是必然的二把手。

  刘备,可以满足诸葛亮的需求,而且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诸葛亮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不然,恐怕要老死隆中了。
  日期:2012-02-28 19:39:26
  那么,诸葛亮如何做的呢?
  咱们先来看看诸葛亮这帮朋友是怎么推荐诸葛亮的:
  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当时,凤雏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大概在东吴),然而,卧龙可就在荆州啊。这是明显在示意他去找诸葛亮,而且,话到即止,故意含蓄,不肯多说。诸葛亮的其他朋友,包括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司马徽等,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如此异口同声推荐同一个人,又是同一个人的朋友,这背后的用意相当地明确:诸葛亮认定了刘备。诸葛亮一定不止一次地向这些朋友暗示过这个意思。

  这些人的推荐,像布了一张网一样,一步一步把刘备往中心引。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这话说的多有诱惑啊,对刘备这样的人来说,“安天下”可是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啊。
  有时,看着没有了动静,司马徽就直接到新野县衙来,给刘备再打一剂强心针,直到把刘备引到卧龙冈。
  诸葛亮为什么故意安排两次不见?
  这跟黄石公考验张良有点异曲同工,只不过一个是考核学生,一个是考核领导。诸葛亮在考核刘备的诚意。这诚意决定了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刘备的器重。领导不能器重自己,那么,这个领导也不会重视你的谋略,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显然,刘备的天资没有张良高,也没那么诚心诚意,更谈不上坚决。当刘备几乎忘记了这事,司马徽暗中又帮助刘备燃起新希望,让他再来。很明显,司马徽也知道(或许有诸葛亮的周旋),这个机会诸葛亮浪费不起啊。虽然刘备没那么出色,但毕竟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从整个过程来分析,绝对不能说其中没有诸葛亮的蓄意布置。
  刘备近在咫尺,诸葛亮反复思考以后(决定跟刘备干),通过一班朋友(暗示给朋友自己的意思)的精巧设计(必定有自己的参与和互动),终于让刘备死心塌地,来三顾茅庐(不仅仅是自抬身价,也是一个进一步试探和考核的过程)。
  刘备第三次来访(凡是再而三,不能再不见了),宾主见面后,诸葛亮尽地主之谊,请他吃些山珍野味,喝些自酿的好酒,然后,叫书僮把地图挂起来,开始为刘备谋划:先替刘备诊脉断症,然后开了方子,教他怎样起死回生,并且大展宏图。这一番话下来,说得刘备如大梦初醒啊,终于知道自己该怎么干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