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19节

作者: 鬼谷幽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广义的理解:
  去。对计谋或措施的放弃或终止。
  就。对计谋或措施的采用或延续。
  所以,“议论去救”对应的也有两种理解:
  狭义:发表求职或离职演说。(求职演说是为了获得舞台,这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后面还会继续讲;离职演说是为了能安全逃离伤害,战国策里有很多例子。)
  我在解说里,取广义解释。
  解说:
  (游说的语言组织)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需要出发(出于正义的目的,结合形势需要),(根据游说需要)取用《诗》《书》里的章句或加点或减点(文字)混杂而用(更好地圆润自己的说辞),以此来议论事情该如何处理(阐述自己的主张)。
  日期:2012-02-28 17:24:58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内。进取;争取进入他的内心,与他共事。
  外。疏远;设法离开他的视野,辞职不干。
  道数。简单地说,就是:形势,趋势。
  解说:
  想要和对方合作共事(取得舞台),就用“内”(使自己进入他的内心并牢牢抓住他);想要离开他不和他共事,那么就用“外”(让自己淡出他的视线,不再惦记自己)。是用“内”还是用“外”,必须明晰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是该离开还是该留下)。这需要揣摩对方心理(是否能保持亲密状态)观察形势发展(是否有利于自己留下来),根据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策划(要留下来该做些什么,要离开又该如何保证安全无忧)。如果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存在疑虑,要果断作出决策(详见《决》篇)。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解说:
  如果对方(领导)的决策都会根据我的计谋去执行,就可以建功立德,政治清明制度井然并且产业兴旺(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提高),这叫做(君主和圣人之间)“结合牢固而且内心相合”。
  这说的是辅助明君,那么,圣人就做辅臣。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
  反。改革,整顿。

  解说:
  如果领导暗昧无道政治腐败,臣下纲常紊乱无所作为;那么,我就牢牢地掌控他(自己成为实际的第一领导),着力改革政治整顿国家(让国家走上正轨)。
  这说的是辅助暗主,那么,圣人就做实际的一把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解说:
  如果君主的内心自鸣得意而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我就用“飞抠”的办法对付他。(详见《飞箝》篇,)
  这是劝谏的方法,也是试探君主的办法。“飞抠”是求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以后再详细讲。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解说:
  如果君主(信任仰慕自己)自动送来任命书(并且是可辅之主),那么,自己就要迎合并(设法)驾驭他(辅助他成就事业)。
  若欲去之,因诡与之。
  解说:
  如果(君主无道又难以控制)我想要离开他,那么,需要对他使用诡秘的手段(既打击他,又保证自己安全离开)。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这是对以上“去就”问题的总结,也是对“诡”的解说。

  解说:
  (圣人对自己“离”“合”“去”“就”的处理)就如圆环一样无穷无尽,是根据情势(包括君主的信任情况,形势的变化,圣人使命的完成情况,等等)的变化而变化的(该离开就离开,该相合就相合),普通人弄不清楚圣人的做法(圣人是根据天意民心而决定自己去就的,不留恋权位财名等等)。(在该离去的时候)能够潇洒地隐退离开,是符合天道的大原则。

  日期:2012-02-28 18:02:49
  我们来梳理一下本篇的主旨脉络:
  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故事。
  文武父子与姜尚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是好领导遇上了好的搭档。好领导,本来就不多,即使是好的领导,如果没有好的搭档,便是孤君,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
  千古以来,君臣能够顺利遇合的寥寥无几,譬如:商汤和伊尹,周文王和姜尚,齐桓公和管仲,齐景公和晏婴,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孝公和商鞅,还有后来,汉高祖和张良,曹操和郭嘉,刘备和诸葛亮,符坚和王猛等;千百年来,屈指可数,其难可见一斑。
  《鬼谷子》更关心的是“贤人君子”们的切身问题—--如何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认为遇合问题不是由君主单向选择的,作为圣贤的臣下需要主动出击,争取到君王的信任,从而成就自己的理想,造福百姓。
  鬼谷先生举出下列三种形式的阻碍并作出解释:

  “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近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意思是:
  1对一个距离远的人,之所以内心很亲近,是因为觉得这个人和自己会同心同德,会对自己有所帮助。距离虽近但却感情疏远,是觉得和他志不同道不合。
  2虽然已经就职了,可惜觉得他提供的策略计谋却不合时宜,因此也得不到重用。等到他离去后,情况转变,他所提供的策略计谋又凑效了,想去追他回来,又来不及了。
  3老远地听到他的名声,想要见面,心想如果能得到他的辅佐,必能大展鸿图;可是等到见到面之后,却又生出意想不到的阻碍,甚至无法共存。如:秦始皇还做秦王的时候,读到了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叹说:“如果今生我能够和韩非见面,在一起共事的话,就是死也甘心无憾的了。”后来,秦国攻打韩国,韩非带着全套著作,作为特使到秦国去见秦王嬴政,到了咸阳,嬴政大喜,一见如故,不停地谈了一天一夜。送至馆驿,好生款待,准备重用。这下惊动了秦国许多人,纷纷向秦王献议说:韩非是韩国宗室,“终究为韩,不为秦。”即使不杀他,也必须冷淡他一段时期,好好观察。况且他的本事都已经写在书里了,“可以用其言,不必用其人。”嬴政被他们所惑,果然疏远韩非,但不放他回国。过了一年,嬴政想韩非了,下旨召见。旨意到达之时,韩非已经死了半天多了。韩非的惨剧,不正是“遥闻声而相思,日近前而不御”吗?

  和黄石老人一样,鬼谷子主张的也是“双向选择”,圣贤要主动选择君王。并主张牢牢抓住君王的心,避免出现:近而疏;就而不用;日近前而不御这些情况。
  黄石公说: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换句话说,贤人君子在明道、通数、审势之后,才决定自己的去就。就,就是决定帮你的忙,做你的臣子。去,就是决定不帮你的忙,不做你的臣子。
  《忤合》篇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望(姜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就是说:伊尹和汤王的遇合,并不是汤王说了就算的。伊尹曾五次反复考察、比较汤王和桀王,最后决定合于汤王,就帮商汤推翻夏桀,创立大商帝国。姜尚的情形也很相似,并不是文王说要用姜尚就行的。
  上司和下属,两个人从互不相识到彼此结识,再发展到一起共事,都必定有一个结识的过程,都不是偶然的。《鬼谷子》称它为:“素结本始。”上司和下属能够在一起共事,其结合的因素如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