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叫创业团队--携程网事》
第7节作者:
高级幕僚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王正华猛然认识到,只有创业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开始寻找关于旅游的专业书籍。但由于当时的信息传播还较为闭塞,王正华遍寻整个上海的书店、图书馆都没有找到一本合适的指导书。后来,他打听到了杭州大学一位欧洲留学归来的教员,编写了一本关于旅游业的书并油印成教材,他便四处托人到杭州大学找这本《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当他看到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费旅游。被国有旅游巨头忽视的,正是未来的市场主流!何不在此出手!”这段话时,王正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决心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散客市场上。
果然,由于当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旅游,散客的市场份额因此而越来越大。于是,找对了路的春秋旅行社随即业绩惊人,第二年营业额猛增至64万元,第三年则达到120多万元。当几个国有旅游巨头回过神来时,王正华早已带领春秋跑在了前面,春秋的旗帜已插遍了上海滩。
日期:2009-10-19 21:31:48
02 无缘对面不相逢
1994年,王正华50岁,也正是在这一年,春秋坐上了了全国旅行社的第一把交椅。如何继续保持春秋的领先优势?
根据多年的经验,王正华决定分两手织网。
一手建立电脑网络体系。在其他同行依旧采用手工操作的时候,王正华决定投资2000万,率先采用电脑进行联网操作。 这一大动作,在当时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很明显的效益。后来,在跟竞争对手抢夺市场时,才发现了信息化管理的厉害。有一次,春秋旅行社在上海市区新开了几家店,结果遭到以中青旅为首的7家旅行社的联合围剿,中青旅采用了麦当劳跟随肯德基开店的竞争策略,在春秋新门店附近开设门店。不过,到最后,中青旅的门店关掉大半,而春秋的门店几乎全部存活了下来。
另一只手运用国外已经很普遍的代理商模式,通过优厚的佣金制度来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在每一项旅游产品中,王正华只拿利润的10%,其余90%归代理商。
此外,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垂直管理。当时,国内旅行社同行的做法是水平管理,即导游掌握旅游链上的多种资源。这样很不好,还记得,1992年春秋国际旅行社华东部的十余名职员在部门经理带领下集体跳槽,结果华东部的业务资源整块丢失。于是王正华决定采用垂直管理,成立独立的导游、采购、旅游线路和监督等职能部门。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 1999年初,春秋旅行网形成了一张“上海50多家门店,全国30多家分社,全国上千家代理商的大网,并不断从全国各地“网罗”散客资源。
就在王正华财运亨通的时候,季琦就出现了。
季琦先是对王正华表达了自己的景慕之情、想跟王正华学习后,再谈到了互联网的前景。
绕了半天之后,王正华终于明白了季琦的真正意图。
王正华说:“你是想邀请我跟你们合伙开一个旅游网站?”
“是的。非常期待着王总的加盟。”季琦很期待着看着王正华。
“不好意思!我对网络一点都不感兴趣。”王正华淡淡地说,他一口气就拒绝了季琦的邀请。当然,此时的王正华做梦也想不到,目前的这个年轻人会把携程做成了上市公司。季琦也想不到,对网络不感兴趣的王正华后来竟会开了一家航空公司。
除了王正华以外,季琦和梁建章还接触了不少旅游公司的管理层。但是,没有人对这家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感兴趣,就别说为它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季琦听说上海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也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做过旅行社,还曾经在瑞士进修。季琦一听,这不正是我们想要找的人吗?
季琦似乎看到希望的曙光了,那季琦能否说服范敏加入携程团队呢?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 管理家范敏
日期:2009-10-20 16:04:58
第五节 管理家范敏
01苦乐年华
此时的范敏,虽然没有王正华那么猛,但混得很好,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范敏,1965年出生。1983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工业管理工程专业。4年后,他直接免试攻读本校管理学硕士学位,而这年10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直接免试读研的只有两个人。就这样,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范敏整整生活了7年。
现在回想起来,苦读期间,范敏碰到的是一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非常地强烈。
范敏依稀记得当年在新华书店排队购买《悲惨世界》的日子。那真的是很悲惨,早上7点钟,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
范敏依稀记得,当年一位室友的香港亲戚给他送来一台录音机后的情景。寝室里,那台录音机几乎是24个小时都在“工作”,录音机对于当年来说是最奢侈的“家用电器”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都羡慕得流鼻血。
范敏还记得,80年代的校园里,每次有专家学者来学校演讲时,礼堂里总是站无虚席。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也许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吧。范敏的人生座右铭是朱光潜先生那本《谈美书简》里的一句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范敏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是踏踏实实,成熟稳重。多年后,范敏的同班同学回忆起他说,范敏当年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很有领导的风范。
但是,这位沉稳的学生会主席也有“出格”的一面,那就是在读大四那年,范敏曾经和几位同学成立了交大昂立学生科技开发公司,他自己担任公司的副总,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做课题咨询,给企业和外地的城市做规划。
不过有点遗憾,范敏发起成立的这家公司后来还是无疾而终了,戏剧性的是,昂立的名字却保留下来了,成为另一家著名公司的名字。初次创业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已经锻炼了范敏的动手能力。
02 国企生涯
1990年,范敏研究生毕业了。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此时,范敏曾经有N多的选择。比如,进政府部门工作,到金融机构上班等等。但最终,范敏还是选择了当时看似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旅游行业。
为什么选择了旅游业?因为在90年代初,旅游业非常热门,当年上海的希尔顿饭店招收服务人员时,曾经出现众多大学本科毕业生踊跃报考的壮观场面。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范敏一直认为:“越是人才少的地方,越容易冒尖,山中无老虎了,猴子能称大王。”
范敏上班的单位是上海新亚集团公司。
进入新亚集团,范敏的优势确实很明显。那时候,研究生比现在的熊猫还少,属于稀缺人才,新亚集团当年也是仅仅招到两名研究生。从一开始,范敏就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新亚集团这个老牌国企里,范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新亚国际旅行社计调部,负责旅行社计划协调的工作。平时的工作就是接发传真,安排旅行团队,联系供应商等。但在这里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1990年12月,范敏被上调到新亚集团办公室担任助理。
在这个岗位上呆了一年半后,范敏突然某天去找领导谈话,说他想调到海仑宾馆去工作。海仑宾馆是新亚集团公司的一家下属单位,刚成立不久。
办公室主任赵焕说:“小范,你疯了,总部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跑到那边去,何况那里的条件没有总部好。”
“赵主任,因为对办公室的事务不是很熟悉,公司老总也不太满意。那边条件尽管差些,我还是想去。”范敏说。
“但是,你到那边去,不一定会当领导,可能从基层员工做起。”赵焕还是想让这位上海交大的高材生重新考虑一下刚才的决定。
范敏还是选择了去海仑宾馆上班。
1993年2月18日,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海仑宾馆正式营业了。范敏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实习管理生。
范敏觉得无所谓。他认为:种子只有消失在泥土里,才会获得价值。任何种子,在空气中是永远不会抽根发芽的。比起集团的办公室,这里更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果然,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4年后,范敏的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他被派送到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去进修了。在国营单位里,这样的安排意味着准备给他提职。
去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进修是上海市旅游局组织的,全市一共选拔了20多人,学习时间是一年。在这一年的受训期间,让范敏对服务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