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叫创业团队--携程网事》
第6节作者:
高级幕僚 第二道题目: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在你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那么当季的首轮比赛该下多大的赌注?
也许面试官本来的想法只是让沈南鹏知难而退。一个仅仅在哥大数学系读了一年就退学的人,数学能好到哪里去?
但是,面试官并不知道,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沈南鹏一直在题海里游泳,虽然他承认自己不是数学天才,但从来都没有被任何一道智力题难道过。
那天早上,一共有三个人参加面试。第一位是美国人,第二位是日本人,第三位是中国人(沈南鹏)。
第二条题目,他们三位的答案都是一样,不同的是对第一道题目的作答。美国人认为是赚了2美元;日本人认为是亏了2美元;中国人(沈南鹏)认为是亏了4美元。
美国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第一次买一只,第二次买一只。
第一轮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轮交易:10买11卖,11-10=1,赚了1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1=2,所以赚了2美元。
日本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第一次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次交易:8买11卖,11-8=1,赚了3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3=4,本来要赚4美元,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4=-2,亏了2美元。
中国人(沈南鹏)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一次**易:8买11卖,(11-8)×2=6,可以赚到6美元。
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6=-4,亏了4美元。
沈南鹏的解题思路让面试官大感兴趣。于是,沈南鹏获得了花旗银行的一次工作机会。进入花旗银行后,沈南鹏在投资银行部做新兴市场的债券和股票。
日期:2009-10-19 12:52:07
03 同意网站是金矿
华尔街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花旗银行只是给沈南鹏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有无数心怀梦想的人,而真正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在花旗银行这样庞大的公司里,每向上迈上一个台阶都非常艰难。沈南鹏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但还需要等待一个属于他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自从1992年10月,华晨中国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有了美好的期待。1994年,几乎一夜之间,不知怎么回事,沈南鹏和很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突然从“边缘人”变成了市场的宠儿。特别是沈南鹏,耶鲁大学MBA毕业,在华尔街工作两年,中国上海人,这一张完美的简历,让当初屡屡被投行拒绝的沈南鹏成了投行追逐的对象。
在无数追逐他的投行中,他选择了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这家1850年成立的投行,于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成立办事处,正需要象沈南鹏这样的投行专家。
从此,沈南鹏进入了职业的快车道。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了两年后,为了寻求更超速的发展,沈南鹏在1996年初加入了德意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德意志摩根建富,成为摩根建富的董事。
在德意志摩根建富,沈南鹏做了一些与其他投行“差异化”的业务,1997年,他操作了以德意志银行作为牵头银行,为中国在欧洲发行5亿马克债务的业务。不过,最精彩的还是拯救“小兵”外高桥的那个项目,沈南鹏也是因为这个融资案例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上海浦东外高桥有一家秘鲁企业,名字叫做外高桥保税区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扩大业务规模需要大量资金。而在该公司的固定资产中,最值钱的就是高桥大厦。但是,这栋大厦已经早已押给银行了,现在想再通过这座大厦来融资,显然非常困难。如果依靠其他资产去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又不能满足公司目前的发展要求。
沈南鹏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观察,对他们的负责人说:“以你们现在的信用,可以直接贷款,不必把大楼押出去。”外高桥公司的负责人听了沈南鹏这番话后,觉得挺有道理,就采纳这条建议。果然,在沈南鹏的帮助下,本来外高桥大厦只能融资500万美元。但最后这家公司还是融资了1亿美元。这样,沈南鹏不但让这家公司融资金额翻了一倍,而且还不用再去抵押大厦。
拯救“小兵”外高桥,只是沈南鹏投行工作中比较出色的一次经历而已。这时,刚好是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还有很多大大小小、前途未卜的公司,需要象沈南鹏这样的风投人去拯救。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沈南鹏很意外地碰到了梁建章和季琦去找他一起开互联网公司。沈南鹏心里想:此时互联网公司在全球遍地开花,曾经也有过N多人跟自己聊到互联网,何况季琦和梁建章都是很熟悉的朋友,于是,沈南鹏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沈南鹏答应加入这个创业团队后,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梁建章用足够的理由说服了大家,创办旅游网站是最有前途的。
很快,他们开始了为就要搭建的新公司投资:梁建章和季琦各出20万元,各占30%的股份。沈南鹏出60万元,占40%的股份。
就这样,开办旅游网站的计划,在他们三个人的不断探讨中越来越成型。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他们还缺少拼图的最后一块。因为梁建章是搞技术的,沈南鹏是弄投资的,季琦是开公司的。还差一个熟悉旅游业的。
于是,沈南鹏就说:“既然我们想做旅游网站,为什么不在去找个懂旅游的人加进来呢?”
是啊!找谁呢?季琦突然猛拍大腿,说:“我想起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人选,他是春秋旅行社的掌门人王正华。”
“王正华?他目前经营那家旅行社好好的,不一定看得上我们,并且他比我们大很多。”沈南鹏说。
“还没去谈,怎么知道行不行?季琦,你绝对能谈成。”梁建章接着说:
“好!我去!”季琦劲头十足地回答。
那季琦能否搞定?继续往下看!
日期:2009-10-19 16:40:20
第四节 旅游权威王正华
01 这个男人很生猛
季琦所提到的王正华,此时确实是上海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了。
王正华,1944年出生于上海。1981那年,还在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办担任丨党丨委副书记的王正华,突然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想方法去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于是,年已37岁的王正华,顿时热血沸腾了起来,他知道自己必须办企业了。
借助政策的东风,王正华自筹资金一口气办了6个企业,其中包括汽车修理厂、客运公司、货运公司和旅行社等。三年后,王正华的汽车修理厂业务红火;客运公司每天有40辆车往来于上海和扬州之间;货运公司每天也有70笔生意。这些意想不到的成功给王正华带来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感叹万千:“这是一个好年代啊!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于是,在不惑之年,王正华决定辞职下海。
一听说他要放弃金饭碗了,首先是家人反对,接着,组织对他再三挽留。但是,王正华去意已定,谁都劝不了他。无奈之下,领导开出条件:要走可以,但6个公司只能带走1个。
相比之下,旅行社的资金门槛最低,于是,王正华就把旅行社带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王正华的生意不是挺好,第一年春秋的营业额仅仅1万元。因为此时团体游的生意几乎都被中旅、国旅瓜分,根本没有什么残羹冷炙会留给初闯旅游业而缺乏经验的王正华。
特别是春秋旅行社的第一笔生意还损失了上百元的赔本生意。那次准备从上海组织40个人去苏州一日游,结果花了很长时间,只卖出了大约20张票,全部收入甚至都不够包车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