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叫创业团队--携程网事》
第3节作者:
高级幕僚 正面频频接触屡屡被拒绝,季琦只好来个“曲线救国”。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在上交所工作的较大校友,通过这位校友的介绍,终于打开了上交所的大门。
两个月后,季琦成功地开拓了证券市场。接着交通银行总行、上海市人大等许多大单位的合同也被他签了下来,甚至连Oracle等大公司的代理权也被他谈了下来。后来,胡老板给他配了一位助理,尽管这时候整个部门只有他跟助理两个人,但他们的业绩却非常大,占了整个公司80%的营业额和利润,光季琦一个人,一年的利润就有几百万。
业务开展起来了,不可能走人了。季琦的业务越做越大,还不断开发新业务,职位也越爬越高,两年半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季琦把这两年半的生活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认为这两年半的时间学会了三点:
第一,明白了创业必须因陋就简,篮子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
第二,在业务上交了一些朋友,在以后自己创业时给与自己很大的帮助;
第三,终于明白老板当初的那番话,研究生毕业时,觉得自己啥都懂,实际越做越觉得自己不懂,最不懂得的是做人。可能自己的技术、英语、销售比老板强,但是怎样领导别人自己不懂。怎样把客户从生意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个自己也不懂。
日期:2009-10-19 12:34:27
03 美国寻梦 飞过大西洋
随着职位的不断上升,季琦觉得这里没有发展的空间了,因为他已经是公司的第二把手了,想再上升,除非把胡亦邦挤掉。可是对于有很强师徒观的季琦来说,这事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所以,他决定离开。
那时候,对于国企的员工来说,想拍屁股就走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况且季琦已经是单位的骨干,公司还给他分了一套房子。
季琦还是想出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妻子在美国,他要去美国探亲。
季琦终于开溜了,1994年9月,季琦带着1万美元来到了去了美国。
到了美国,他先去找他在甲骨文工作的同学。那是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在甲骨文的总部,季琦见到了他多年不见面的大学同学。他们聊着聊着,突然,他的同学很兴奋地说要给他看一个东西,接着把季琦带到了电脑前,上了互联网。当时用的还是早期版本Mosaic浏览器,上的是雅虎网,这时的雅虎也是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速度非常慢,所以只好一边喝咖啡一边等。不过,当他们要查询的蒙娜丽莎这张图片终于一行一行从屏幕上显现出来的时候,季琦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怔怔地对着电脑的屏幕发呆,他模糊地意识到,一个能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而且这个机会可能还会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季琦总觉得跟互联网有种缘分,将来的生活可能会与这个东西有关。那天,他在同学的电脑桌前玩了整整一下下午。直到该吃晚饭的时候了,季琦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来到美国真的开了眼界,不但第一次认识了网络,还真正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纸醉金迷般的生活。
但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后,季琦发现自己不行了。第一,没有多少钱,做不了任何生意;第二,上海交大的毕业证书在美国没人承认。幸亏懂得电脑,一个开计算机公司的台湾人才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机会。
由于工作的原因,季琦在美国认识了很多台湾人,几乎每个台湾人都对他说:你应该回到大陆,台湾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根据台湾的经验,当年在美国读过书的人,一旦回到台湾在政商两界都很吃香。而留在美国的人,基本上是普通职员。
季琦也发现:在美国,所有的机会都已经被人占了,除非具有开创性的技术,否则无法获得成功。
于是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后,季琦决定回国。这让在甲骨文工作的同学感到不解,他问:“好不容易才到了美国,好不容易才站住了脚,干嘛要回去?”
季琦回答:“你的路我是看得到头的。今年拿10万美元,明年拿12万美元,以后买房买车,周末跟妻儿出去玩。但是,我只要看到前面的路是什么样子的,我就没兴趣了。我想要的是更加丰富的、有挑战性的生活。”
1995年他回到中国。
从美国回到上海之后,季琦满怀激情,准备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就在这个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是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打来了,这位总经理是季琦以前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一位客户,他刚好来上海出差,要季琦晚上陪他玩。
在上海复兴中路新淮海娱乐城的一间包厢里,这位总经理说:“季琦,你刚从美国回来,暂时也没有工作,干脆跟我一起干吧!”
“好!大家一起干!”季琦回答得非常的爽快。为什么这么快就决定了呢,因为双方都打过交到,季琦觉得对方为人很不错。还有,中化英华很早就做智能大楼,在业内很有名气。最重要的是,对方邀请他入伙,把他当成合作伙伴,很看得起他。所以,到底是什么职位、多少薪水都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季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化英华。
中化英华给季琦的头衔是华东区总经理,同时给了他10万元启动资金。季琦在岳阳路320号中科院脑研究所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招人、开展业务。
季琦手下的业务员不是很多,一共才十来个,但是,经过季琦的亲自培训,个个都是销售精英。从1995年12月正式成立上海分公司到1997年下半年。当初的10万元已经变成3000多万的合同。
就在这个时候,季琦得到一个消息。中化英华的总经理准备进军医药行业,要将中化英华卖给中化公司。(中化英华是有中化公司和英华公司合资的公司)这让季琦感到非常的郁闷,自己亲自创办的分公司就要被卖掉了。
不是要钱吗?我买行不?季琦四处找钱,甚至找来了风投公司IDG。但是,结果令他非常的失望,他想买,中化不肯卖。
季琦只能带着他的团队选择离开。
季琦说:这段经历又让他学习了两点:
第一,资本的力量非常的大。人家卖公司是不用告诉你的,你能干没用,够哥们没用,有理想没用,赚钱没用,资本的一纸合同就将你干掉了。
第二,买企业就是买人。当时中化英华的上海分公司还有几百万的利润,由于整个团队离开了,这几百万的利润也没人给公司实现了。
04 选择创业 认识新伙伴
痛定思痛,季琦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自己干。1997年9月,他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取名协成,也是做智能大楼。
公司发展比较顺利。记得刚开业的时候,因为没事什么新客户,季琦给过去认识的一个客户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自己已经出来了,还是做系统集成。结果那个客户二话不说,就让他马上过来面谈,一个100多万的单子竟然毫无费力地谈成了。下单后,季琦体会很深:
人品对销售人员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客户为什么不听你说,是因为他不喜欢你;客户为什么不跟你买,是因为他不相信你。如果客户相信你这个人了,他就相信你的产品了。
离开中化英华的时候,季琦并没有带走任何业务。他不想将事情做绝,他希望光明正大地跟老东家竞标。有一次,徐家汇华仑大厦的综合布线招标,协成就跟中化英华一起竞标。结果,协成在专家评审中胜出,获得了华仑大厦这个项目。那时候,做综合布线的利润率非常的高,这个不到100万的项目,季琦赚了30万。
其他的业务,则是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开拓证券市场时,所认识的朋友介绍的。这些朋友知道季琦开新公司后,给他带来不少业务。
为什么这些朋友都那么够义气呢?这都是缘起于当年的小小方便。生意场上,一般的情况下,合同上有的必须履行,合同上没有的很少人愿意去做。当年很多证券公司买了季琦的电脑后,碰到很多小问题,比如电脑死机,季琦都是以个人身份去帮忙的。就这样,小方便后来竟然变成大回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