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18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我们仍然迟疑不决,还在考虑着要与越南、孟加拉和印度这些国家去竞争人力成本的话,那么我们将错失产业提升的良机。当然,客观条件也已经不允许中国的企业再走这条路了。人力成本的上升,货币的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都在逼迫中国产业寻找新思路。与人竞争,只会杀人一千,自伤八百。除了让发达经济体的居民们过得更舒适之外,对本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没有任何好处。

  针对中产阶级的中档品牌的崛起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新企业家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的效仿能力很强,一旦有少量的企业家取得了成功,其余创业者也将跟风而至,形成一种新的潮流。
  而在国内市场,则需要竞争,有竞争才会促进企业不断拔高自己的经营能力。对此我一点也不担心,中国眼下不是缺乏竞争,而是竞争烈度太强,中国的十四亿人口生存的巨大压力导致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一代人都会生活在一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环境之中。
  许多想富起来的青年们,将会自动自发的去学习技术,他们的动力是惊人的,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在这里,我个人提醒青年朋友,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觉得我一定要学习最尖端的技术,应该从基础做起,从技术的二三级市场做起。最尖端的技术一是他的市场培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先行者不是成了先驱,而是成了先烈,牺牲自我去为培育市场做了贡献。二是它的开发成本太高,门槛太高,我们进入不容易。唯有少数如比尔•盖茨这类的天才人物才能具备这样的才能。大量的青年朋友不可避免的要成为二、三级技术应用市场上的弄潮儿。我这样说希望不至于使人内心不痛快,觉得自己的天赋好像受到了贬低似的。确有天赋的人当然不会受此规律的影响,但是能够突破常规的自古至今都是凤毛麟角。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真正令我忧虑的不是没有竞争,而是竞争烈度太强,以至于最后引发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对人性和社会通行的规则具有很大的摧毁作用。这在第一章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啰嗦。我只想提醒青年朋友,只要肯动脑筋,创新的空间是无穷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降低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屈从于社会潮流,去不择手段的进行竞争,这样做后患无穷。罗素先生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的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他的祖母在他的幼年的时候反复向他灌输的一种观念——不要随众人去作恶。我愿意将这句话引荐给各位,希望各位在自己的一生之中牢牢记住。关于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放弃创新,而选择恶性竞争是可悲的。由于鄙人的这份文字中,已经有计划要专门针对创新写一章,在这里先也不啰嗦了。


日期:2010-06-05 11:53:00

  崇高感的危害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信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宗教就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通常,危害到一个宗教徒的理性,并导致宗教徒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不能以平等心对待旁人的,是由宗教信仰产生的崇高感。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理想主义者身上,也存在于那些虽然算不上理想主义者,也算不上理想主义者,但是多少有点卫道士倾向的心存偏见的人身上。通常,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会有一种崇高感在指引他们前行,这种崇高感还使得他们变得比别人更有精神力量,他们也常常不知不觉的表现出一种在智商上的优越感出来。比如,他们会喜欢用干涉的眼光,而不是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他们的日常行为和言语中,常常会有一种家长作风,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自由似乎并不重要。他们会认为自己信仰的是真理,而别人则堕落或者无知,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错误的观念影响。这种违背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做法通常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很难受,也通常导致这些人性格上和对世界的认识上出现偏执。这些人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些偏见。严重时会表现出偏执型人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这从宗教学的原理上可以找到一些解答。一个人信仰宗教要经历几个过程,最开始的是粗浅的接触,随着接触程度的加深,逐渐会产生信赖的念头,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宗教生活的熏陶,则容易产生依归的心理,依归的心理一旦产生后,就容易陷入宗教极端主义,会认为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宗教,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主的任何尊严都不容侵犯,并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捍卫自己信奉的宗教观念的倾向。历史上宗教信仰引发的冲突很常见。宗教极端主义,说到底是由宗教信仰过程中产生的崇高感战胜了理性造成的。

  这种倾向不仅仅存在于宗教徒身上,同样存在于理想主义者身上。一些理想主义者,比如民主运动人士,他们会认为自己所奋斗的目标非常崇高,因此很容易因为这种崇高感对不附和他们的立场的人大肆挞伐。表现得极不宽容。久而久之,这些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会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除此之外,今天的环保主义,人口主义,和致力于以教育人为事业的各种理想主义者,都很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偏执型人格障碍一旦产生,会导致一个人在对他人的认识和对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误差,由于在崇高感驱动下的潜意识中的智商优越感或者道德优越感的作用,让他们容易变得愤世嫉俗的同时,为他人的智商和道德水平忧心忡忡,总是怒不可遏的指责他人,挑剔他人。这些人平时的行为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这一点倾向,尽管有的人表现得很强烈,有的人表现得不那么强烈。这有碍理性的进一步发展,对自己对世界的更全面的认识是不利的。

  蝴蝶飞不过大海,但是鲲鹏可以飞过。宽容的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更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是每个人都有必要修炼的一门人生课程。训导者在幼年或者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多少都受到家长作风的影响,以至于他们自己长大后也逐渐展现出家长作风来。他们也很容易被具有家长作风的思想控制,一旦被这种思想控制后,他们就变成了这种思想的奴隶,并且成为新的拥护这种思想的“新家长”。这对于他们训导的对象是很不利的,会影响到他们人格的正常发育,影响到他们的理性的健康成长。

  再向更普通的人群中去观察这种现象时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几乎一切言行偏执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都会存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崇高感,他们通常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的人,他们随时准备干涉别人的行为,他们经常以训导者的身份出现在人群中,有时甚至情绪激烈,在遭遇到他们训导的对象的反抗时,他们的情绪化开始表现得很明显。这种情绪会进一步蒙蔽他们的理性,使得他们逐渐走向为反对而反对。

  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是平等的,仁慈的对待每一个个体,不要因为他们跟我们有异同,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同化他们,并在同化失败后而对这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攻击。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标准,佛陀称这为“我执”,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概等同于“自我的执着”,就是自己内心用于判断这个世界的一套标准。一个宽容的人在旁人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但是一个具有偏见的人则不这样,他们容易将自我的标准强加于别人的身上,希望并且甚至逼迫他人接受。因此,在宣扬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性格宽容的人通常扮演的是推荐者的角色,而性格偏执的人,则扮演着训导者的角色。在前者的身上,更多的体现的是自由主义精神。在后者的身上,则流淌着反自由的血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