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17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将由眼下的比较优势提升到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中国的依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时代将会逐渐式微,进入迈克尔波特所说的靠技术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这里的技术不要误认为是高端的技术,其实更多的是二级乃至三级的应用技术以及他们的组合,对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的,不是那些最高端的技术,而是二三级的应用技术。这一波应用技术的浪潮将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爆发第二春,中国企业的产业链将得到延长,新一代的企业家不会再满足于将产品以大量倾销的方式销售出去,而是采取直接针对终端客户的模式,技术的进步为这种转变带来了可能。促进新一代企业家这么做的是人力成本的压力、货币升值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三者夹击之下,旧经济已经只剩下苟延残喘的力气了。在三到五年内,一波接一波的倒闭潮将会淘汰掉大量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从这些中小企业流落出来的员工会成为新的创业梯队的主要成员,他们具有一定的行业基础,又与时代衔接得比较紧密,善于学习新技术和新的营销模式,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中国将会产生一批的中等规模的品牌,而互联网最有可能成为这些品牌的肇始地。

  当这种新经济逐渐开始形成苗头的时候,新时代的青年们的政治热情将会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创业热情。他们将会在折腾一番之后发现现实生活的面包还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伙伴创业成功时,他们自己的创业冲动也将被激发出来。据统计,中国眼下有700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处在青年阶段,是最适合创业的群体。创业冲动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思潮萌芽的前夜状态,在社会改革成功后,这种思潮将会成为社会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由于这些人学习能力强,基础不错,他们很容易掌握新的创业模式和技术,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创业门槛,假以时日,他们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批由于技术红利和知识红利促成的新贵,由于在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体系上都比他们的前辈优秀,一旦他们开始成熟,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中国眼下最缺的是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战略家,尤其是有海外市场拓展经验的企业战略家。在近五到十年,我们还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来解决我们的就业和发展的问题,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内需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依赖国际市场在所难免。而且,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上,也还有大量的空间可供挖掘。新经济的崛起将会改变中国企业家们的经营思路,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用人模式,极大的缓解大中专生的就业问题。新生技术派企业家的成功将会带动国内销售方式的改革,技术会冲破政府的藩篱,使得腐败程度降低。这不是因为政府官员良心转好,而是因为在技术突破的时代,他们的控制力将会减弱,相反监督他们的力量将会加强。他们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去监控和掠夺新生代的创业者。

  这些新生代的创业者将会从一线城市出走,以降低运营成本,至于说会到哪些城市形成聚集现象,则完全难以预测,这将是一个必然加偶然的事件,必然是因为时势决定了,偶然是因为地点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就像当初谁也想不到义乌会成为中国的小商品城一样,将来是哪个城市会成为新经济的聚集地,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将会带动他们所到的城市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开始可能是小作坊,但是逐渐会壮大成细分市场上的翘楚者。聚集现象是必然会产生的,也许某个行业聚集在甲地,另一些行业聚集在乙地,但分散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产业天生具有聚集性,聚集经营可以最大的降低经营成本,原、辅料的本地采购市场的建立有赖于规模的壮大。同时,企业分裂也是容易在聚集地发生的。一个人创业成功,会引来员工和他的亲友的模仿,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不会选择遥远的地方去创业。

  我们将会感谢老邓为我们修的路,交通的发达为我所描述的这种新经济的发生扫除了障碍。而且这些事情都将会是在最近的十年蓬勃的发展起来。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重新启动,中国经济的活力再次复苏,唱空做空中国时撤走的资本又会回流到中国,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只要一个新的中国梦形成了,他们回来的速度会和他们撤退的速度一样迅即。而且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国内需市场也将一步一步的扩大,这些都会令投资者激动和兴奋。

  至于说这种时代变局产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个人认为有80%的可能。在这波潮流中,我将选择以企业战略家的新面貌出现在新际遇面前,不会再停留在过去的国际贸易的脚步上。从这波大潮中捞点养家糊口的金银财宝和发展个人私学的资本。呵呵!

日期:2010-06-05 07:18:06

  竞争烈度
  在迈克尔波特的著作中,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市场上的竞争烈度对于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竞争越激烈,产业提升的速度越快。这是从做产业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在克鲁格曼的著作中,克鲁格曼对竞争这个概念很不感冒,相对于竞争来说,克鲁格曼更鼓励不竞争,创新和协作才是最佳的。两位大师的意见都不错,只是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有异。格鲁克曼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去看这个问题,迈克尔波特是站在产业发展层面去看这个问题的。

  具体到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而更多的是应该放弃民粹主义,参与到国际协作中去,在新形势下寻找自己的新定位。比如我们用不着考虑跟印度、孟加拉和越南去竞争,我们的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可能持久,因此我们应该理智的放弃这种竞争,对自己的国家战略进行重新定位,迈入一个新的阶段。针对全球中产阶级消费市场进行一场新的市场资源的开发,但是这有赖于年轻一代的努力,老一代企业家在这方面已经力不从心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的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大变局时代,规模大并不一定是好事,尾大不掉,会导致他们崩溃的速度比更新的速度快,最终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2007年初,我因工作原因到深圳。由于我哥哥的吹捧,一个台湾商人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加入到他们的企业去做营销总监,这位台商的企业在某电子产品方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厂家了,旗下四家工厂,工人总数超过三万。一直在做代工的单子。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IT产品在市场上被淘汰的速度很快,因此他的企业走向了困境。可怜这位身价数以十亿计的企业家,开始被时局逼得焦头烂额,工厂的日常开销惊人,前些年市场向好的时候赚到的钱被迅速消耗掉。

  这位台商已经快六十了,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超过十四个小时,头发全部掉了,愁眉不展,很不开心。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接好班,不过他的儿子对人生有另外一种认识。大概是从小见惯了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的朋友们焦虑重重的样子,这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富二代更喜爱心理学,他的理想是将来回台湾开个心理诊所,他说台湾像他父亲这样的人太多了,财富很多但是生活得很不快活,心理压力很大,开心理诊所肯定比做企业有前景。

  我虽然在市场开发上确实有点特长,但是面对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企业的转型,心里还是很发怵,月亏损数以千万计,要想迅速止损真是太难了。我知道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这种规模的企业只能在市场潮流中倒闭掉。老板是亏不起的!走新的路子起码也要有三五年的市场培育期,如此快的消耗速度谁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呢?最后遗憾的与这位台商告别。

  几个月后,这位台商就开始走上大裁员之路,一路压缩开销。到2008年,几乎已经瘦身到只有当初的四分之一的规模还是入不敷出。再到后来我就没有过多关注了。也许已经好转了,也许还没有。但是他的例子让我对大中型企业的转型之路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使我对迈克尔波特所说的很多创新只能靠新兴的小企业完成的理论深信不疑。小企业没有那么大的历史包袱,也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在市场上的灵活性比大企业要强很多。因此新经济往往是从小企业发展出来的。就像微软,google,ebay,苹果等。

  产业的升级有赖于人的思想和观念的升级,有赖于产品定位的升级,有赖于制造技术的升级,也有赖于营销模式的升级。如果把产业升级仅仅定义为技术的升级,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就国家而言,最可取的态度莫过于鼓励小企业的发展,鼓励羽毛型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中会崛起一批千里马,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