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13节作者:
邱豹 权贵子弟们,包括现在一位著名的“轮椅哥”,基本上最初都是从批条子上挣到第一桶金,他们甚至不需要费力去进货、运输、卖货,就一张条子卖给真正的商人,比方说一百台熊猫彩电的条子,蕴含着(1200-640)×100=56000元的利润,某位太子爷从老爹或者老爹的老同事老下级手里得到之后,直接把条子以50000元卖给某位商人就行了,给商人留6000的利润,他就感恩戴德谢天谢地,商人呢还要费力费神的转运、销售,太子爷却什么都不做,就得到5万!
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呢?因为当年我的一位哥们,他父亲就是专门批条子的,好想时任计委主任(XX市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貌似这个部门分分合合几经变化,是现在国资委的前身?)我家第一台彩色电视机,86年买的日本索尼牌14寸,售价1400元,我们批发拿成800,就是找他批的条子呀!就批了一台,要是我爸妈有心,批个几十几百,我家不就成暴发户了吗?
从批条子开始,体制内的人们开始向市场伸手,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外资企业大批进入、太子党携父母官威“下海”,到九十年代初这种现象就非常多了,“下海”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词,我小学六年级94年无聊了看半月谈内部版,其中有一期讲了位市委副书记辞职下海经商,论者持鼓励态度,深化改革开放云云.....然而现在想起来,曾经的市委副书记办起公司,“门生故吏”们遍布全市,纵横商界自然无往不利,他大可以放眼四海之内、六合之中,唯一人独尊了。
八十年代,是农民生活改善,个体户崛起;九十年代,带着草根烙印的个体户受到国资、外资、权贵资本的挤压,不适应的被大批淘汰。。。
相对应,体制内也就有了迅速的分野,有些掌握权力的人富了(高官太子党),有些人搭顺风车小康了(公务员、垄断企业一般干部职工),有些人则老老实实拿着干巴巴的工资,和时代的距离更远了。
我爸,就属于顺风车的乘客。
日期:2010-03-13 16:31:13
1985年上报纸的“万元户”、“个体户”,一大半倒在了社会前进的道路上,被远远的甩开。
1995年的百万富翁,只要不站错队跟错人,到现在则至少几千万上亿了。
原因很简单,前者依靠个人努力,后者借助了体制的力量。
我爸搭了趟顺风车,他这人就属于有便宜要占,但为人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那种,从他不愿假离婚(其实蛮横点,不离婚硬要分一套也能做到,比如我妈单位的局长)、从而放弃一套房子就能看出来。
话说92年我们没要的房子,94年房改价八千,现价约40万。。。。
所以我爸起点较高: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很年轻就当了副处长,娶了市领导的女儿,单凭这三条优势,大富大贵其实相当容易;但他一生只能小富即安,职务也仅以处长到头,很大成分上因为不愿意放弃做人的底线
顺带说句,他们大学同班同学当北方某著名国企董事长的、南方某省实权厅长的都是一般般,太多太多官衔了,一番开同学录就跟贾雨村他老人家的护官符似的,可见当年的大学生多么走俏——绝对比现在的留洋博士还牛逼!所以我爸就混个上市国企下属二级法人的经理,总司处长,在官位上绝对不入流。
不过94年的时候呢,他们单位从绩效奖金又进了一步,搞了所谓的“承包”,不是谈个价全包给你,只是从业务利润中提成,比如总额100万的单子,公司要求上缴10万利润,超额利润部分第一个10万之内你提三成,第二个10万六成,再有利润就全归你。
如果我爸做了个100万的单子,有35万利润,他先上缴10万,再从第二个10万提出3万,再从第三个10万提6万,最后还有5万利润就全归他,这样总共能得到14万。
不过一般情况不会这么理想,100万的项目能有15-20万净利润就差不多了,我爸能到手1.5-3万。而且总司的利润算法有些苛刻,第一个10万全归他,如果我爸这单只挣了6万,自己一分不得全部上缴,就算白做了。
他们单位那时候还是政企不分,既掌握审核、批复、验收的行政权力,又自己做工程,一市之内惟我独尊,凭借这个优势,赚钱还是容易,到94年的时候,我家所有财产加起来有了30万。
想想84年,我爸妈工资都才几十块,万元户似乎遥不可及,十年之后就有了30万,这速度算快的哈!
政策下来了,我们这套80平方的房子,要交一万出头给国家,之后产权就属于私人了。这一万对我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但觉得太贵的也大有人在。
前面说过了,有人乘着东风大赚特赚,有人搭了趟顺风车,更多的人依旧吃着死工资,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投资、理财、创业这些概念啊!铁饭碗,仍然是所有人的最爱。
一万,在94年,对拿死工资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整个八十年代工资低得要命,职工月薪几十块,买台一千多的彩电都要存几年的钱,从88年开始工资逐年调高,可到92年我妈的事业单位还拿200出头,94年貌似三百多四百,但上百的工资这才拿几年呀?!一万块,真贵!
不给钱,房子还不是得让我住着,难不成还把我赶出去?很多人都这么想,要不是有商品房作为对照系,估计房改会很艰难。
对,商品房已经大张旗鼓的出现了,说来很好笑,本市最开始的一个商品房“小区”的状况是:没有围墙,只是紧邻的几栋楼,楼房之间有小块平地,不对外封闭....这些且罢了,最搞笑的是它居然修建在巷子内部、一大片公私房子中间,没有马路到楼下,更没有停车位——那时候还没私家车的概念,而买房的人都是体制外的个体户、进城富农,他们也没有开车、停车的需求
直到现在,那儿都不通公路,被太多房子包围,没办法,当年的高档商品房,早已成为贫民区,原房主纷纷逃离,租/售给了低收入群体,或者干脆自己沦为了低收入群体。
而这个现在看来很无厘头的商品房小区,当时却是全市人民议论的中心,每套100平米上下,它的价格是:4.5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