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12节

作者: 邱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3-13 00:32:16

  “昂贵”的太阳锅巴、健力宝、娃哈哈,当然也有便宜的酸梅粉、山楂片,伴随着整个小学时代,92年豹哥十岁正读四年级时候,我爸单位的福利房也动工了。
  这是某国有垄断集团的下属单位,二级法人,依然是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政企不分,我爸已是这个单位的处长、经理,在本市著名红灯区一条街(笑),他住持在那儿临街边上修建了福利房。
  现在,那栋福利房已有了十八年的岁数,楼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楼上的职工们大多数也不住那儿了,租给“服务行业”的娘子军们,供她们落脚,每间房、每张床都是她们奋斗的战场。
  这福利房是典型的商住格局,一楼门面,二三楼办公,四到八楼居住,住房的面积在60平方左右——那阵福利房修上百平方的单位,很少。
  对于我爸妈呢,当时有政策规定,一对夫妻只能要一套房子,也即是说,即便这栋福利房是我爸这个单位领导到处跑指标、求爷爷告奶奶办下来的,是他督促施工一手操办的,也没有他的份——除非我们退掉正居住的房子,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投入一万多装修了。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任何事情,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简单就能规避这个规定:离婚。
  一对夫妻分一套房子是吧,我离婚了,总得一边一套!后来房改,交一点钱就能拿产权,有夫妻在各自单位都分了房子的,就搞了假离婚;当然也有路子野、脸皮厚、背景大的人物,不需要搞假离婚,硬来也夫妻各分了一套,比如九十年代我妈单位有位局长,调到这个单位前就在原单位分了一套,之后又在我妈单位分了一套,房改后只花了一点钱,就都变成他的产权了。
  不过,假离婚这种事情,我爸妈是做不出来的,实事求是的说,以我爸的职权,要分一套很简单,他们单位人是看着爸为了福利房跑上累下的,而且房子套数也多,不会有分不到的人——事实上他们还拿了多余的几套出售or出租?记不清了,反正有多的。
  谁不想占便宜呢?我爸为建设这栋房子我爸流了不少汗水,内心也想占点便宜,但我爸妈几乎没经过考虑就决定放弃,因为决不可能接受假离婚这种丢人的事情。

  于是,我爸辛辛苦苦一场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但得到了职工真心的拥戴,分到住房的职工,十年后还在说他的好。
  94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升上了初中,这时候房改在我们这个城市展开了。。。
日期:2010-03-13 14:01:02

  当年的房改,专家们各有各的说法,什么“启动货币化分配”“推动房屋市场发展”,老百姓可不懂那么多,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房改唯一的内容就是:交一坨钱,得到自住福利房的产权。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房改的时代背景,各大中小城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展开的时间不同,早的90-92,晚的有拖到99年,总的来说,大城市开展早、小城市开展晚,时间段基本上跨越了整个90年代。

  我以亲身经历,认为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社会阶层形成、固化的阶段。”
  八十年代,开放搞活,实事求是的说,八十年代初最早得利的都不是体制内的人员,而是游离于体制外、胆子大、心思活的一批人。
  包产到户,经济放开,首先农村的变化最大,特别是自然条件好的东部、中南部农村,农民是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因为农产品可以卖钱、也买得起价钱了、
  直到我记事,大约86年前后吧,城市工人的收入还没上百,但农村靠养殖、种果树发财的“万元户”已经屡见不鲜,万元,对那时候吃死工资的人来说,是十多年不吃不喝的收入,考虑到低工资导致——大部分收入要用来维持生存导致——储蓄能力低,实际上完全可能一辈子都存不到这个数!
  除了农民,个体户也是最早在市场经济中淘到金的(当然,个体户中进城农民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两个群体有交叉),一方面他们敢为天下先,一方面他们没有正式工作无牵无挂,可以破釜沉舟奋力一搏,而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短缺延续了整整三十年,市场到处都是空白、到处都是机会,人们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完全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只要你发现市场,不,根本不用发现,已经到了随便做任何生意都会发财的地步。

  现在人们熟知的刘显合猪饲料、傻子瓜子,大概就是在八十年代从个体户干起,淘到了第一桶金。
  而体制内的人们,似乎工资上涨永远赶不上个体户,从50涨到60,从70涨到100,可能还赶不上人家一天挣的数。那阵有个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杀猪刀的”,就是指的这种现象,人家吃到了市场经济的果实,你体制内还按计划经济的数目发工资,差距当然就出来了嘛。
  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事情逐步发生了变化,体制内的人们开始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给了他们第一个机会。
  最早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了“批条子”这种手段,钢材、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等等紧俏的商品,出厂价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好的,比如一台熊猫牌14寸彩色电视机,出厂价大约是640元,而销售价是市场价,可以达到1200,转手就有将近一倍的利润!
  但是,你拿着64000元找到熊猫厂想批发100台彩电去挣钱,人家手一摊:条子呢?
  什么,没条子?你消遣大爷啊?给老子滚远点!
  前面不说了吗,出厂价格按计划经济的体制来,销售程序也是按计划来,你得有国家计划,才能以出厂价拿到彩电,才能赚那笔丰厚的差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