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11节作者:
邱豹 日期:2010-03-12 12:43:48
爸妈和襁褓中的我,83年入住单元楼,88年妈妈单位又建了一栋福利房,不过这次没有献礼工程的剩余物资了,经费短缺,户型就特别小,每户都是35平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福利房的“产权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安定,不会有任意剥夺财产的情况,不再由“革命群众”一句话就让你“腾退”,甚至实际操作中还可以互相交换、传给儿女,人们自然把理论上产权属于国家的福利房,部分的看作了私有财产,而且这种意识在整个八十年代逐渐加强。
这样的情况下,88年再想像我妈在83年那样,用30平米大单间换80平米套房,就绝对不可能了。据说那位和我家换房的女干部,后来就后悔了,不过她第二任老公也是个有一定职权的干部,男方单位分了房子,而当时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如果双方都分就得退一套,反正这边的要退,她也就没什么了。
到90年的时候,我爸单位的福利房还在纸上,我上小学二年级,整个城市刮起了装修的旋风。
就以我家居住的单元房为例,八年时间仿佛沧桑巨变,墙面石灰刷的,新的时候一靠一身白,旧了就泛黄;
南方潮湿,木头的门窗容易变形,开关的时候叽叽嘎嘎的响,我的卧室窗户变形最严重,卡住了,每次要很费力才能开关;
那阵人们进屋不兴换拖鞋,皮鞋的硬底、高跟鞋的尖跟和椅子腿磨损了水泥地面,形成一个一个小浅坑,爸爸每年都会弄点水泥来填补,新旧水泥不同颜色,在地面上斑斑驳驳
我们家如此,全楼各户也差不多,全市所有住户的情况都这样。前面说了,人们对福利房的产权意识加强,愿意投入一点钱,90年相对十年前,人们口袋里又多了一点钱,于是轰轰烈烈的装修战役打响了。
不同于搞建筑的大沙堆,每家每户装修用的沙堆小得多,每当我看到哪楼下有几个沙堆,我就知道这楼有几户要装修了,不过那是大人们操心的事情,孩子们依然很开心的在沙堆上兴建水利工程
这个时代装修的主要内容是地面从水泥换成水磨石,天花、墙面铲除石灰换上仿瓷涂料,木窗换成铝合金,室内门加门套等等,其中影响最深刻的是水磨石。
水磨石现在人们不用了,当年是很流行的,各种颜色——主要是红色的填料,加上白色小碎石子,一块铺到地面上,等干了再用水磨机磨得光滑平整,地面就成了暗红色的底子,上面密密麻麻白色点点,对了就像铺地砖有砖缝一样,水磨石地面要镶铜条,横平竖直得铜条镶在水磨石里,地面好像棋盘。似乎有投入少的,不用铜条而用玻璃条子。
为什么水磨石给我印象最深呢?因为这玩意施工中用水磨机磨,产生大量废水,那阵单元房又没有什么地漏之类的设施,于是每次有人装修,红翻翻的废水就好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楼道中汹涌澎湃,装修主人用砖块木板搭起了“桥”,人们上楼就等于过桥
这个城市有成千上万栋楼房,成千上万户居民,86-92前前后后差不多五六年的时间,上街就总能看见某一栋楼房的楼道口,有大股红翻翻的水流出。。。。。
90年我家也装修了,铝合金窗子、仿瓷涂料、包门套都是随大流,唯一领先的就是没用水磨石而是地砖——90年开始水磨石就有点走下坡路了。
那地砖很薄,远不像今天的地砖那么厚重,感觉和当时农村万元户们的“小洋楼”贴墙的“瓷砖”有点类似,薄且不说,它的边沿还不是四棱四线的,而是往下塌,略成圆弧形,以至于贴好之后地砖间的缝隙特别大。。。。
当时没有装修公司,请的装修队,连工带料花了一万出头。话说当时我妈还说了句,大意是82年听电视上说万元户,我们还觉得好多钱,现在装修个房子都要花万把块了。
82年,我爸妈两个大学生,工资都是60元左右,加起来每月120,要7、8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到一万块
90年,妈妈工资涨到了两百多,爸爸单位实行绩效奖金,他每月能到手五百块,另外每个合同都有奖金,记得那年有次单笔就上了五千,让我们全家乐得像过年。
不过,那阵生活还是艰苦朴素,我记得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家里基本上不出去吃饭,当时街上很流行吃砂锅米线,一个小砂锅里肉、蔬菜、米线都有,汤很鲜,我也只能看着流口水。。。。能去吃个包面(抄手、馄炖)就很开心很开心了。
每年春节前爸妈单位聚餐,是最高兴的时候,大鱼大肉随便吃啊!而且,那个时代单位聚餐都是允许带家属的,对了,平时爸代表单位宴请业务往来,也常带我去,人们觉得很自然,一桌公款吃喝常有好几个大人带小孩的。。。大概是物质匮乏时代遗留的风气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